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2013-04-29 00:00:00庞玉起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上;更好地组织引导、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交流学习,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5-0058-02

初中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运用与创新的能力。不论是数学的运用还是创新,都离不开探究,没有了探究,任何学科包括数学,都会失去灵魂。我们的教育往往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却忽视探究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以下是我在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

一、优化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环境的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学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去研究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教师争论,与同伴争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二、培养数学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亲近数学。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

2.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许多人认为,学那么多数学有什么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事实上,数学的应用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相比以往的教材,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是向数学应用迈出的一大步。比如线性规划问题就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个应用。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

3.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究、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4.鼓励热爱数学,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数学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拼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研究的过程中,充满了成功和欢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学习乐在其中,才能培养出不断探究的欲望。

三、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丁肇中说:“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以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可见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当今社会学生生活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对许多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能结合学生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适当引导,必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学中教师把有关知识、结论等编成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学习,让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新”意,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磋商,形成认知“冲突”。这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中进行学习。例如,在引入“直角坐标系”时,我从一个小故事开始:载有118名官兵的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参加军事演习期间被困海底。被困官兵如何向救援人员报告他们所处的具体位置?你知道最好和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吗?通过这个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如,学校准备装修课桌椅期间,我所任教两个班的讲台存在残缺现象,甚至很影响教师的上课情绪,恰巧正在上《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因而出示了如下问题:现要请木工师傅做讲台桌面,要求长比宽多50厘米,面积为600平方厘米,第一问:应求哪些量?第二问:怎么求呢?这样同学们都开始积极思考,投入解决问题之中了。

四、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交流的学习品质,使他们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光有教师的动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光有学生的动也不容易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角色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起着指导作用,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及时点拨,使学生“顿悟”,若让学生盲目地探究则将事倍功半。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控制授课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重在“导”字上下工夫,在连接处导、在关键处导、在疑惑处导、在求异处导。师生交流互动,学生不仅能主动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探究,学会学习。

五、指导学习方法,给学生学习的钥匙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我主要在读、议、思等几个方面给以指导。

1.教会学生“读”,这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数学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并伴有对数学材料的知觉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这种判断包括对数学材料深层次、隐含的内部关系实质和重点的认知,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在预习和课外自学中尤为重要。

2.鼓励学生“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学生议,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对于学生在议中出现的差错、不足,老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

3.引导学生勤“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

六、及时激励评价,体验探究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总之,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只应起指导作用,教师只有为学生创设一个乐于学习的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勇于探究、敢于创新、善于质疑,使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探究中互动,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以提高,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