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联系的观点引领历史中考复习

2013-04-29 00:00:00杜素娟

摘 要:河北省中考文综试卷历史试题注重考查历史发展中的联系问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挖掘历史发展的纵横联系、中外联系、历史与现实联系,构建起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提高综合能力。

关键词:中考复习;历史;主题特征;专题线索;整体史观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5-0049-03

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考试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近几年历史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历史发展中的联系问题。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引导学生挖掘历史发展中的内在联系,构建起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中考的要求,成为初三历史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究,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挖掘历史发展中的联系及其作用。

一、近年中考试题对历史中联系问题的考查

《河北省中考历史考试说明》指出:“考查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理解,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及同一时期的横向联系;考查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考查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考查应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等”。近几年中考试题考查了哪些方面的联系呢?通过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分析其特点和发展趋势,明确命题方向,能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例1:2008年 3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推翻了复辟王朝,确立了统治。为巩固统治,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法律文件,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

材料二:18世纪中期~19世纪上半期,英国进行了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了力量,并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利。

材料三: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工人为争取普选权掀起了宪章运动。尽管当时宪章运动没有取得成功,但后来英国资产阶级为避免社会动荡,实行了一些改良,工人获得了包括普选权在内的部分民主权利,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巩固对当时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3分)

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宪章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抽取出“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与巩固”这一主线,考查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以及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知识的综合性大大提高。

例2:2010年 34.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主一直是人类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为实现民主政治,17~19世纪,英、美、法等国资产阶级掀起了反对专制集权的斗争。经过反复、曲折的较量,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1)17~19世纪,推动英、美、法等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确立的共同因素有哪些?(6分)

此问推动英、美、法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确立的共同因素,其实是在考查“欧美国家的社会巨变”这一主题,需要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把所学知识进行通过归纳、概括。考查的是历史发展的横向联系,以及多角度思考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例3:2010年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以俄共为主的左翼政治派别仍然把列宁视为自己的领袖和精神象征。他们认为,列宁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劳动人民当家作了主人,是列宁把俄国从战争中拯救出来。列宁倡导人民政权,反对人剥削人的制度,这些对于今天和未来的俄罗斯来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俄罗斯右翼政治派别则对列宁、布尔什维克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持极端仇视态度。

材料二 俄罗斯绝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列宁和“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也改变了世界,改变了资本主义本身。人们应该以历史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少数右翼学者认为,苏联历史中一切阴暗的东西都源于列宁,苏联的制度从一开始就错了。

材料三 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列宁是穷苦人的救星,是公正的象征。在社会分配严重两极分化的今天,普通百姓更加怀念社会主义时代的福利。

(3)在上述背景下,我们仍然认为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请用所学的中外史实加以说明(4分)

第三问考查对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社会主义道路开拓者的评价,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中外历史知识来解决问题,考查的是中外历史的联系,以及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例4:2011年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 分)

材料一:1853 年,美国强行打开日本的大门后,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日本经济遭到摧残,国家主权不断丧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材料二:1931 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比1929 年下降了1/3 ,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约50 % ,失业者多达300万,在业工人工资降低了1/3 以上。1/3 的农民失去土地,许多地方发生饥荒,农民要求减租的斗争达3400 多起。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300 万人丧生,所有大城市都因空袭而遭到严重破坏,全国1/4 的财富被毁,生产水平只相当于战前的1/3 ,经济陷于崩溃。

(2)为摆脱这三次危机,日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这些措施实施的结果,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分别是什么?(3分)

此题考查日本历史上三次摆脱危机的实施措施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关注了现实中热点问题日本核辐射危机,既考查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又考查日本发展的纵向联系,同时也考查了日本采取的不同措施所属主题的特征。

例5:2012年 31.探究问题。

二战后的德国历史连续书写了成功。它吸取德国法西斯化的教训,完成了文明进化,发展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它抓住机遇实现了统一。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元债务危机,也没有对它造成损伤。2011年它的经济增长率在欧洲最高,并超过了美国。

“德国是欧洲的德国”,1989年统一前夕,德国曾经向欧洲这样承诺。今天,随着欧洲与德国实力的消长,这个承诺还算数吗?前不久,93岁高龄的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疾呼:当前德国政治存在失去方向的风险,绝对不能走上民族自私自利的路,那条路越走越窄。千万别忘了,欧洲人对德国有着怎样的历史疑虑,多么害怕它以自我为中心。德国绝不能因为经济强大,就理所当然地在欧洲索取领导地位。

——摘编自王剑南《当德国再次强大》,载《世界知识》2012年第2期

(2)当今德国经济再次强大,它在欧洲再次索取领导地位的一幕能否重演?(2分)请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论证你的判断。(6分)

该题关注了现实中热点问题欧债危机,既考查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又考查德国及欧洲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考查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需要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试题的探究性增强,有利于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从以上示例和分析看出,近几年中考历史试题考查了历史发展的纵横联系、因果联系、中外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考查了学生运用逻辑方法对历史史实进行归纳、分析、判断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从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综合所学知识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和想象能力等。

二、历史发展中联系问题的挖掘及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课程标准》和中考试题给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成为探索者、研究者。”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历史发展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的成就感。

(一)挖掘历史发展的横向联系,揭示主题特征

在主题学习中挖掘历史发展的横向联系,不仅挖掘主题内和主题之间的联系;还要通过这一时期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之间显性或隐性的联系,揭示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的共性,归纳主题特征,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主题知识结构。

首先,挖掘主题内历史发展的联系。包括:挖掘目与目之间以及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例如,学习第9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议会与国王的矛盾、漫长的革命之路之间、与君主立宪制的基石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与课题之间是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讨论和老师点拨,使学生认识到议会与国王的矛盾是革命的背景,漫长的道路是革命经过,“君主立宪制的基石”是结果和影响,三者共同构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画面。在复习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之间有什么关系?与英国工业革命又有怎样的关系?”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展示,引导学生挖掘这些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要时时注意揭示知识间的各种联系,特别要善于发现知识间的隐性联系。

其次,揭示发展共性,归纳主题特征。例如:引导学生思考“欧美国家的社会巨变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共同特征?”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和老师的点拨,最后归纳出欧美国家的社会巨变表现在思想上掀起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在政治上,是英美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开始;法律上《权利法案》等法律文献的颁布;对外关系表现为新航路开辟及早期的殖民扩张。从而揭示这一时期的发展的共性:封建制度瓦解,资本主义兴起,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开始确立。

再次,还要挖掘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国际工运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最后得出: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的经济动因;资产阶级残酷剥削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空前激化,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掠夺的步伐,也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通过挖掘历史发展的横向联系及主题特征的归纳、概括,使学生掌握归纳、概括、分析、比较等思维方法,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二)挖掘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把握专题线索

历史的发展包含着必然性、渐进性和质变的内涵。挖掘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通过不同时期历史各个方面发展之间的联系,从中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不仅贯通历史的来龙去脉,还能起到明确历史发展趋势的作用。在专题复习中,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多角度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新的专题。

在世界历史的专题复习中,我让学生从世界近代史学过的八个主题入手,从中找出反映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主题: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第一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等,将这些主题联系起来,形成世界近代史发展的主线——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然后让学生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和文艺复兴的兴起,促进欧洲封建制度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权力,通过武装斗争推翻旧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力,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国家开始确立,也成为工业革命的前提。工业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的经济动因。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和扩大;资产阶级加紧对外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对外扩张加剧,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专题复习中还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组合,构成新的专题板块。通过挖掘不同时期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之间显性或隐性的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发展规律,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挖掘中外历史的联系,树立整体史观

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要把中国发展放到世界大背景下,了解不同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及对中国的影响,注重同一时间内中外历史事件的归类,寻找同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树立整体史观,真正达到融会贯通。

例如:讲19世纪40~6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与中国的联系时,先引导学生思考:“19世纪40~6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思想、对外政策的表现如何?这一时期中国的发展状况如何?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与中国之间有何关系?”通过学生讨论得出:在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确立;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伴随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思想上,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对外政策上,西欧各国推行殖民扩张,英国夺取世界霸权。而此时的中国封建落后、自给自足、闭关自守。为了倾销商品,打开市场,掠夺原料,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侵华史。面对外来侵略,中国人民掀起了反抗斗争,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抗争史;同时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李鸿章、曾国藩等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把中外历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拓展了学生思维,开阔了学生视野,有助于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迁移运用。

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的影响还有: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中国的影响、两极格局对中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四)挖掘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关注当今国际、国内社会热点,将学科主干知识与当前的社会时政热点、焦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如:2012年的第30题,关注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考查了以孙中山先生为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实现民权而进行的艰苦斗争及其重大的历史意义。29题关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40周年,考查了当时外交成就对中国、世界的影响。31题关注了欧债危机,对“当今德国能否再次索取欧洲领导地位”的论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热点专题复习是直奔“主题”,把握中命试题方向的阶段,搜集一些最新的有关中考动向的信息,把热点问题落实在平时的学习中,发现和挖掘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以社会热点带动学习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对丰富社会热点的认识,还要注重多角度发现热点的切入点,设置新问题。通过对热点、焦点问题深层次的探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思维全面性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发现、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与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通过引导学生挖掘历史发展的纵向、横向、中外联系和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准确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构筑起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在挖掘历史发展联系的过程中,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知识迁移能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必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联系法与世界历史的“四步”复习[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4).

[2]联想教学与历史网络知识的构建[J].学周刊,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