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下水作文,让作文课不再有嘘声

2013-04-29 00:00:00郑凤根

摘 要: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普遍有畏难之情。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下水作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下水作文既能巧妙地传授写作知识,又可为学生写作指点门路,还能启发学生写作的选材和剪裁。如能坚持教师下水作文,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水平必能有显著提高。

关键词:初中作文;下水作文;写作知识;写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32-02

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往往能就某个作文题的审题、立意、选材、结构安排等讲一大堆理论,可是学生写起作文来还是无从下手,写不下去,产生畏难情绪,课堂上嘘声一片,学生很是头痛。究其原因,很多教师只注重写作知识说教,只纸上谈兵,而忽视了切实的写作示范。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有一个梯度适合的示范迁移过程,而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个过程的铺垫,这是作文教学的一种通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和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倡导,教师要教学生写好作文,自己先应“下水”写作。多年以来,为实践这一设想,我一直以所任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用“下水文章”作写作示范,进行作文教学研究、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学生阅读教师的“下水文章”,学生在仰慕教师中接受写作知识

根据写作教学的实际需要,我常常把自己的“下水文章”(最好选择自己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的,也可以是没有发表过的)印发给学生阅读品味,然后先让学生说说、议议老师写的“下水文章”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色,最后教师现身说法,归纳分析讲解有关的写作知识,把自己写作中遇到的诸如选材、立意、结构安排等方面的想法讲解给学生听。这样,学生特别乐意听老师讲自己写的文章,从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写作知识,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二、对照“下水文章”,体会写作门路

几年前,当地镇政府在我原来任教的学校旁边建起了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的茶果市场,可开业不到一星期就销声匿迹了;而在相距仅两公里外的公路边自然形成的茶果市场却日趋兴旺,生意兴隆。我以这个素材为例,启发学生讨论:为什么相距仅2公里的两个茶果市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这个材料选用何种体裁来写比较合适?结构如何安排?讨论分析以后,要求学生先列提纲,然后根据提纲打草稿。等学生写好后,我就把自己发表在《萧山日报》上的“下水文章”——《两个市场两种结果》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对照修改,也允许学生有新的观点。这样教学,学生自然体会很深。然后进行二次作文,要求学生根据身边出现的某一现象,把自己的想法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模仿写作,效果自然不错。

三、听记“下水文章”,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中,我常常根据实际需要,选用与综合学习中作文要求贴近的“下水文章”读给学生听,同时,就文章的选材、立意、语言、结构安排等方面作必要的讲评,然后要求学生把听到的文章用书面形式复述出来;再将学生的“听述文章”同“下水文章”作对照,进行自改或交换修改。

四、借鉴“下水文章”的写法,提高写作水平

教材中有的范文与学生写作实际距离较远,而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设置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又缺乏供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范文,为更好的启发学生写作,我就自己写“下水文章”为学生作示范。如学生参加春游或秋游活动后,要求学生“写一处名胜古迹”,我就以“下水文章”《越王峥》(载《萧山日报》)作为补充范文进行阅读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懂得写景要注意一定的方位顺序,结构可采用“总——分——总”的样式,自然景物可与传说结合起来写,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然后,要求学生进行摹仿写作,写一处自己曾游览过的名胜古迹。再如,教学生写一事一论的议论文,同样引入自己的“下水文章”《走出金钱与成绩结成的怪圈》(载《萧山日报》),进行阅读讨论,学生从中悟出了这类文章的写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体结构来组织文章,然后要求学生仿照例文,针对生活中某些现象作具体分析,写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

五、借鉴“下水文章”的框架,进行“偷梁换柱”,提高选材能力

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出现有了材料找不到合适的结构框架,有了结构框架找不达到合适的材料。我曾经搞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最感为难的一是缺乏作文内容(即材料),二是作文训练模式单一化,限制太死。换句话说,有了题目,找不到材料;有了材料,不适用于规定的命题。为此。我就作文训练模式作了一些探索。一是优化作文内容,设计的命题尽可能让学生有内容可写,贴近学生生活;二是改革训练模式,每学期总要花上几节课对我的“下水文章”进行偷梁换柱。具体做法是:我把题为《爱,就一个字》的“下水文章”印发给学生阅读,让学生懂得这篇文章的框架是“总分总”三段体结构,主体部分是并列式结构,材料是以片段的形式出现。然后要求学生借鉴“下水文章”的“总分总”框架,偷我“下水文章”的“梁”,换掉我的“柱”,即换掉我文章中“电话”和“散步”两个片段。类似地,把我的另一篇“下水文章”《初三生活剪影》中的“苦”、“辣”、“甜”三个片段的材料换掉,并要求学生再增加一个片段“酸”。

在作文教学中,用“下水文章”作写作示范,按年段渐进的方式,由扶到放——初一年级扶着走,初二年级扶放结合,初三年级放开走。尤其是对于习作刚起步的孩子来说,教师的“下水作文”就是一种榜样。

多年的实践研究证明,用“下水文章”作写作示范,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下水作文”所带来的活力,它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使我走出了作文教学空洞说教的尴尬处境,尤其能够大面积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多年来,我一直保持着写“下水文章”的习惯,还把自己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的和没有发表过的总共有30多篇文章整理成小册子《下水之作》,需要时就印发给学生。

当然,教师也要努力提高“下水文章”的水平,教师的“下水文章”既适合学生模仿借鉴,又能引起学生发挥、创新,以避免过于强调实用性、模仿性而带来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