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观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也是教师实现自我成长的互助行为,需要端正观课目的,注重收集和利用课堂教学信息,发现有讨论价值的教学故事,关注有意义的细节。
关键词:观课;研究活动;互助行为;以学考教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08-03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而且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这种研究和改进主要在教育现场进行。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自己的课进行实践反思,二是对同事和校外其他老师的课进行观摩和研究。布鲁纳说:“自我可以——实际上是必须——从‘他人’的角度予以界定。”一般来说,对自己的课进行实践反思和改进也往往离不开观摩学习其他老师的课。观摩课堂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主要方式。
一、什么是观课
观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活动。
观课不是听课。听课,主要指向声音,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所以听课者往往坐在教室的后面;观课,不仅用耳朵,而且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体悟课堂。观课的对象广泛,语言与行动、课堂的情境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等,都是观的主要内容。观课从关键问题看,不拘泥、纠缠于偶然、个别的现象,要充分占有信息,分析信息、理解信息。
二、观课的性质
就性质看,观课是这一种研修活动。
研修是什么呢?“研”是对问题的研究,目的在于认识实践中的教育活动诸因素和诸环节之间的关系,并用取得的认识成果改进实践,提高行动的质量和水平;“修”是修养,“修以期其精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目的在于自我充实和完善。
可见,从目标上看,研修是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一方面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抓手,以参与问题解决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变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前提,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最终解决。从终极目的上说,研修是“成人”与“成事”的统一,观课是为了人的幸福: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幸福成长,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
三、观课要注意的问题
(一)观课是同伴之间的互助行为,要有助于自我成长
我们走进教室观课的目的是实现自我成长,但只有先能自助,之后才能对别人实施帮助。这样就转换了视角:观课不是千方百计地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问题,而是把自己投放进去,千方百计地寻找对自己有价值、有帮助的思路和做法。无论自助还是帮助,都需要改变平常听课那种事倍功半的做法, 即只按《听课记录本》的栏目逐项填写,以备检查;而是在观课、议课过程中积极而有效地思考。
思考的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1.既要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又要观察学生学的行为。其间,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这种思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讨论不是单纯指向行为,而是指向行为和理念统一,理论和实践统一;必须判断和思考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些思考使我们从效果出发去研究教学,改进教学,致力于通过观课、议课实现有效、高效教学。
2.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这样的问题。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一方面使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防止自己在议课时信口开河,从而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实践行为的基础上,能够真正地对实践及其改进产生帮助。
(二)端正观课的目的
我们进入课堂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评价和讨论做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而是参与其中,帮助和促进做课教师的教学。这样,观课教师就有了另外的角色:一边观察教学,一边支持教学:成为了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和促进者,授课教师的助教、最受欢迎和喜爱的伙伴与战友。这是我们对观课教师的角色定位。
从帮助和促进教学的角度,观课教师务必注意三点。
1.不能在观课时过多干扰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授课教师实施讲授、提问等教学活动时,观课教师不要和身边学生交流,以免分散周围学生的精力。
2.在学生活动时,如果学生有困难,观课教师可以帮助他;如果学生有创造、有进步,观课老师可以鼓励他,让学生感受有老师在身边是一件舒适的事。
3.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观课教师要给与积极的配合和支持。当然,这样的参与必须把握时机,注意适度,防止参与过度以至喧宾夺主,抢了做课教师的“镜头”,不仅使做课教师难堪,更使效果适得其反。
(三)关注有意义的细节
高度集中精力,不放过每一个有意义的细节,让自己的大脑高速运转起来,思考哪些东西可以借鉴,我该怎样吸收和改造。这样才能使观课收获最多。而提高观课效益所需要的就是这种“接下来我要上这节课”,从而积极主动地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的状态。 这种状态和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深入地沉浸其中,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真正成为自己准备这节课的过程。有了这样的基础,一方面可在自己执教的时候,不会手忙脚乱;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议课空谈,取得认知共识,增强改进意见的可操作性。
在思考“假如我来教”的时候,绝对不能仅仅研究和借鉴做课教师的现有行为,因为借鉴只不过是简单模仿。而自己的教学必须自己创造和超越,要创造和超越就需要培养自身的批判意识和解放精神,合理发挥教学想象力,用想象力去发现和创造新的教学可能。
(四)以学考察教
以学考察教,需要观课者到学生身边去近距离地观察和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调整、更换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的习惯位置。
从以学考察教出发而选择观课位置,一要根据观课目的和需要。例如,观察一节数学课,开始准备选择的位置是后两排学生之间的过道,走进教室,征求做课教师意见:“您希望我在这节课观察和讨论什么问题?”做课教师说:“我希望您能观察一下,在我的这节数学课上,有多少学生在积极地进行数学思维?”听了这个观课要求,可把自己的凳子移到前面的进门口,并且面朝学生而坐。这样的位置和方向才能更好地观察“有多少同学在积极地进行数学思维”。又如,要悄悄观察某一位特殊学生,就需要选择既能观察这位学生的学习活动,又不易被他注意的位置。如果没有这些特殊的观察和研究目的,观课教师就要尽可能选择可以观察更多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的位置,以尽量避免视点的狭隘和片面。
二要选择尽可能不干扰和影响教师教学的位置。观课者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变成课堂的主角。在没有特定观察目标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宜坐在教室中间过道后两排座位之间。一方面,这样的位置不会让过多的学生把目光转移到你身上,你不会抢上课教师的“镜头”;另一方面,这样的位置不会对课堂上师生的走动造成障碍,影响正常教学;再者,选择中间过道,两边都有学生,稍稍转身,就可以就近观察八位学生,略略起身,就可以看到十多位学生的学习活动,观察面较广,能更多地获得学情信息。
(五)注重收集和利用课堂教学信息
课堂上最重要的信息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信息。教育的根本在于通过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实现学生的发展和变化。关注和收集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和效果,是观课、议课实施“以学论教”、致力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基于收集学生学习行为和效果信息的需要,要求观课、议课活动的参与者一定要尽可能坐在学生身边,和学生建立理解、信任关系,充分读懂他们的学习活动—— “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能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效果作为引发继续讨论的前提。我们甚至愿意武断地建议:如果你没有关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的真实信息,以及对其的一定理解,那就请你在提出课堂教学的建议时免开尊口。
(六)发现有讨论价值的教学故事
观课中要发现有讨论价值的教学故事。
“观”是怎样的态势呢?龚鹏程认为:“观如鹤鸟飞在天上,足见天地之大,品汇之众。”可见,最有效的“观”,一要与观察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有了距离,学会脱身才可能观察,“身在庐山”很难认识“庐山真面目”;二要把“观”的任务定为广泛占有观察对象的信息;三要从大处着眼,不要盯住偶然的失误和缺陷不放。
“察”又察些什么呢?孔子说过:“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大家都讨厌的,我要详察,大家都夸奖的,我也要详察。这种详察是透过现象的仔细考察。“察”一方面需要仔细看,另一方面要以“示”为底,“示”通神灵,需要心灵感悟和体察。
“观”、“察”合用,一从宏观着眼,一从微观入手。如何观察呢?孔子又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既要看他的作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这样就能够更真切地认识和把握观察对象的真实性及其实质。
可见,观课的“观”是洞察,是注重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其对象,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观察、感受的重要内容;此外,观课还要从大处看,从关键问题看,不拘泥、纠缠于偶尔的口误、笔误等个别、偶然现象,同时,又必须充分占有信息,分析信息,理解信息,针对现象,解释现象。
也因此,在观课中发现有价值的教育事实和现象,又成了观课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常说,要训练一双善于观课的眼睛,就是要善于从不起眼的事实和现象中以小见大,引起对日常而关键的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有效观课、议课[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