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中国父母给的零用钱,偏高了!
看到喜欢的东西,不惜“举债”也要当场买下。在解读这一行为时,杨雄认为,相当一部分“90后”孩子属于冲动消费型,而这又与他们“来钱比较容易”有关。
此次调研的一大任务,就是摸底“90后”的钱袋子。被调研对象多为就读于国内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1-3年级的在校生,而调研样本范围则覆盖北京、上海、宁夏、辽宁、陕西和湖南等六省、市、自治区的1500多名学生。
调研显示,2010年,中国大城市高中生每月获得的零花钱平均为250元,比三年前月均185元的水平,已经整整提高了三分之一。进一步的同城比较表明,北京孩子每月可支配的零花钱最多,约每月303元;上海次之,为270元。而湖南和辽宁分别为222元和226元。
“中国父母给孩子零花钱,难以逃脱学校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孩子考试分数越高,给的就越多。但在美、日、韩等国家,孩子要得到零花钱,与学习没什么关系,必须多做家务、参加劳动。”
杨雄继而把他的研究目光锁定在月均“250元”这个数字上。2009年中国居民人均年收入为17000多元,月均收入约1400多元。这就意味着,在中国,父母给孩子的零花钱数已占本国居民月平均收入比例的17%!而这个比例在日本和韩国分别是2.8%和2.3%,在美国为4.7%。
“90后”消费:观念超前,行为保守
在实际的消费行为中,“90后”的整体表现更加令人玩味:追求品牌、追求流行的意识迅速提高,但实际的消费行为还是跟不上。简而言之,这代人的消费观念很超前,但具体消费行为则偏于理性,甚至还有些保守。
调研中,33%的中国“90后”高中生消费时认为“只要自己觉得喜欢好看就买,是否有用是次要的”,低于美日韩约20个百分点。而在回答“喜欢的东西到手后很快就会厌倦”的问题时,表示认同的中国“90后”只有两成,也低于韩国和日本的“90后”。
“这说明,中国孩子在消费能力上与发达国家的孩子还不在一条起跑线上。‘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在这代人身上仍有体现。”不过,一线城市的“90后”高中生在消费时,与发达国家“90后”孩子的消费观念越来越接近。
“与美日韩高中生比较,中国高中生在消费时的质量意识远高于品牌意识,这与中国经济仍处于发展阶段相关。”但调研报告也预测说,伴随中国经济实力和家庭收入不断提升,中国青少年积聚着庞大的人口消费能力,消费潜力巨大。毫无疑问,今日的“90后”将成为拉动内需的生力军。对此,经济学家们或许会感到欣喜。但对更多的父母来说,如何教会孩子合理消费,仍然是当下亟需解答的命题。
孩子的零用钱,怎么给?
时间:年龄越小,间隔越短
孩子年龄越小,计划与控制的能力越差,因此,给零用钱的间隔应该越短。一般说来,10岁前的孩子一周给一次,10岁以后的孩子可以酌情半个月、一个月给一次。
定人定时发放
零用钱的发放最好定时定人,如每周一发放,类似工资的发放形式。在这个时间发放,可避免周末发放迅速赤贫的现象;定人发放,可防止重发冒领。
金额
零用钱的标准应酌情而定,要考虑到零用钱将要涵盖的消费项目、父母的经济状况、市场行情(小伙伴的标准)、孩子的年龄水平等。一般说来,10岁前的孩子的零用钱通常不包括日常的生活消费,如车费、饭钱等。零用钱可效仿成人薪酬的结构工资制,由基本工资与额外的奖励与报酬构成。除每周固定的“基本工资”外,孩子可通过家务劳动获得报酬或通过出色表现获得奖励。这样,孩子会慢慢领会到,只有靠劳动与努力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怎么用?
1、学知识
3岁以后,孩子可学着认识纸币和硬币。认识钱币不光是让孩子说出钱币的面值,还应知道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价值。如乘公共汽车时,让孩子去投币,知道有空调的车票比没空调的贵。
2、学消费
孩子在花钱买东西的过程中,父母要帮助孩子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培养基本的消费能力。
“买什么”——学习按需消费
有了钱,并不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父母要帮助孩子逐步分辨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要让孩子懂得节俭是一种美德,可使我们把更多的钱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向谁买”——学会比较与选择
父母不妨在带着孩子逛超市时,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陈列架前,比较各种货品的质量与价格,学会综合权衡。
“怎么买”——学学还价、找零
“讨价还价”可以让孩子明白商家的出价与物品的实际价值之间是有空间的,学点“生意经”,避免“吃亏”,孩子的语言表达也会得到锻炼。带孩子一起买东西时,简单的运算可以让孩子去完成,让孩子替大人跑腿买东西时,要求他汇报价格与余额,这些都是训练孩子找零核对的实战机会。
3、学理财
孩子上小学以后,可以利用零用钱进行相关的理财教育。
A、给孩子开设一个银行帐户,让孩子熟悉金融机构办理手续的一般程序,知道帐户里的钱属自己所有。
B、学会计划开支,比如可以让孩子拟一个本周开支的清单计划,为自己的各项开支作一个大致的预算。
C、学会记帐与核算。用一个小帐本记录自己的开支项目,及时总结以便调整消费计划。
D、针对大宗物品,可以让孩子体验积攒与借贷的意义。比如,孩子想买一双轮滑鞋要100元。父母可提议孩子通过劳动报酬与表现奖励争取额外的收入,同时每周积攒5元,攒足3个月,凑满60元,再向父母借贷40元,2月还清,付息2元。在这些半真半假的金融活动中,孩子可以真切地领会到储蓄与借贷的意义与价值。
4、学习爱
要让孩子知道钱的意义不只是钱。比如,捐赠活动中父母掏钱孩子捐赠,孩子并没有受到爱心教育。最好是让孩子掏自己的钱,孩子就会面临得与失的权衡与选择,这时无论捐多捐少都是爱心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