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红秀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思维”在数学基础教育中地位非常重要,无可替代。但是在我们的现实课堂中由于教师自身的缺失使得“数学思维”成为大部分学生的短板。我认为教师理应主动承担对学生未来负责的重任,不断改进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方式,不断改变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方法,优化自己的数学教育教学行为。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保障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有效训练呢?我觉得首先得是老师的“华丽转身”,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材已经远远不能实现今天以思维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和反思,我个人认为,数学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解读数学课程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训练
解读课程首先要解读出课程给教学内容的数学基本思想、数学方法和训练思维切入点。如《三角形概念》,这节内容在表面上要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特征知识,也学生掌握能从生活中抽象、概括事物本质的基本数学方法,同时渗透几何图形变化的基本数学思想,课堂的切入点观察发现生活中的三角形原型。这种解读更多的看到了数学思想、方法,找到了思维课堂的切入点。
二、解读数学课程中各教学内容呈现的思维线
对比课程内容呈现的线索,《植树问题》按“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这一线索安排思维课堂教学内容;而《奇数与偶数》按概念的生成、分析与组织这一线索组织内容。
只要老师心中有主线,数学思维课堂处理处理起来才不会杂乱,才能把握好课堂全局,。
三、究解读数学课程的模式
1.读整体,把握思维训练目标
从整体上把握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纵向梳理课程中隐含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
如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 ,本节内容属于第二学段,应注重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及商不变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渗透类比归纳思想。
2.读课时,把握思维训练过程
读本节教学内容及知识呈现方式,解读编者意图,梳理知识本身隐含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
我认为此处适合渗透初步函数思想和符号化思想:事物的变量之间有一种依存关系,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小红1岁时,爸爸年龄是31岁;小红2岁时,爸爸年龄就是32岁……如果用a表示小红的年龄,那爸爸的年龄就可以表示为a+30,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数量关系的推导,从实际数学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渗透符号化思想。
3.读练习,把握思维训练操作
读课程后配套练习,从习题中梳理基本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
如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新知识后的“做一做”如下:
这两道练习题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数学活动。通过第1题的练习,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发现,自主得出“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这一数学结论。同时,根据学生画出的图像,还要引导学生去数一数,可以数出多少个角来,促进“角”这个数学概念和数学模型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第2题(2),四个点在不同位置,如果经过任意两点画直线,会出现很多种不同的情况,但无论怎样画,如果只经过两点画直线,就只能画一条直线。老师要激励学生猜测、实验、观察、归纳得出“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的数学结论,发展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4.读“学生”,把握思维训练准确度
根据学生,阅读课程的情境材料、学习素材和课例。
学生在初次接触到这一节内容时,会有些什么想法?如何让他们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课程并从中获得思维训练?“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我认为首先应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呈现情境图后,师抛出问题“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在学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后,师再抛出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思考后,学生提出的有:9号选手的总分是多少?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比9号选手低多少?5号选手的综合素质得分比9号选手高多?两个选手的专业得分之差与综合素质得分之差相差多少?
解决问题时,可以激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如画线段图、小组讨论、交流进行演算,可能得出几种不同解法:
解法一:9.43-(8.65+0.40)。
解法二:9.43-8.65-0.40,应用了假设的思想方法。
解法三:将8.65-8.55=0.10,0.88-0.40=0.48,0.48-0.10=0.38,应用了对应的思想方法。
解法四:8.65-8.55=0.10,就从0.88-0.10=0.78,再0.78-0.40=0.38,应用了等量变换的思想,采用了移多补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