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薄力之博士和邓琳爽博士合作在2013年第2期《上海城市规划》上发表题为“边缘社区的公众参与——以柏林邻里管理项目为例”的文章,介绍了由于历史及区位的原因,柏林市存在很多边缘社区,传统的城市更新方法不适用,因此“社会整合城市”计划及“邻里管理”项目作为专门解决边缘社区的手段得以实施。“社会整合城市”计划(简称SIC)是1999年德国政府提出的,是为了缓解社会隔离和改善边缘社区的生活条件,其目的在于在边缘社区的更新中能够更好地整合各种流程,将城市规划与住房政策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指令紧密结合,最终建立起公众、资金和个体间的联系。“邻里管理”项目(简称NIM)是SIC最重要的体现和实践,也是一座将高层的城市管理工作与底层的邻里生活相连的桥梁,完成由政府机构完全管理向本地居民逐步自我管理组织的转变,其核心工作是创建一种有效的政策和机制,鼓励本地居民自组织自管理,基本工作可以涵盖到邻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业,资格和培训,建设邻里项目,学校和教育,促进健康,运输及环境,街区文化,体育及康乐,整合多样化的社会和种族,房屋市场和住宅产业化,居住环境和公共空间,社区形象的改善和公共关系。
对于我国公众参与刚刚起步的现状而言,作者认为柏林的邻里管理项目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首先,邻里管理小组与我国居委会有很多相似性,均以改善邻里生活为目标,区别在于邻里管理小组成员往往具有居委会工作人员不具有的专业技能,而居委会的优势在于其组成以邻里居民为主,对邻里需求更明确也更了解本地居民,因此以居委会为基础,展开邻里管理的公众参与工作成本低、见效快。其次,目前我国的公众参与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居民参与的热情不高,而以邻里建设作为公众参与的出发点,关系到每个居民每天的生活质量改善,其参与热情必定较高,是培养我国公众参与意识的良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