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琪
一、国际能源署出台提高城市交通效能的改革方案
国际能源署于2013年7月10日发布一项研究报告,通过分析世界30个大城市的市政规划和出行需求,提出了多项提高城市交通效能的途径和建议,以期降低噪音、空气污染、拥堵、气候变化、金融危机对城市的影响。报告首先指出,交通占据了全球原油消耗量的50%和世界能源的20%,其中40%被城市交通消耗。在许多城市,交通已取代工业成为城市恶劣空气的罪魁祸首。到2050年,世界城市将有居民63亿人,城市交通能耗将比现在翻一倍。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许多城市已行动起来,采取多项措施,其中,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韩国首尔及美国纽约三个城市被该报告作为经典案例加以引用,展示城市交通高效能的改革成效。报告建议将城市的交通政策分成三大类,简称为“规避、变更、提升”。1.规避出行。通过城市规划和管理出行需求降低出行率。2.变更为更节能的出行方式。3.提高机动车节能与燃油技术。严格燃油标准,推广清洁柴油卡车、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的使用。该方案若能顺利实施,预计到2050年,将为交通领域节省70万亿美元,国际能源署因此建议各国政府高瞻远瞩,规划好基建、物流、能源系统,适应城市当前及未来几十年的需要。
二、城市优良的视觉环境有助于减少犯罪发生
2013年7月,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布一项新的网络在线工具,测量市民对城市环境的主观印象,从而量化城市的情绪效应。具体来说,志愿者在线测试时,计算机程序随机从谷歌地图抽取一组组街道图片,呈现在他们面前。志愿者从中挑出最符合既定定量属性的图片。电脑程序再据此给出某城市区域的分数,分值在0~10之间,每项属性都有分数。在最初的实验中,城市街区的排序常用标准为三个:看上去是否安全,是否为高端社区,是否有独特的气质。研究选取了四个城市的图片——美国的纽约和波士顿、奥地利的林茨和萨尔茨堡。结果显示,美国的城市在高低端和安全性上差别巨大;隐去收入、地理位置、人口等信息,纽约市各区域的视觉安全程度和实际的暴力犯罪发生率相当吻合,看上去越安全的地区,犯罪率越低。研究人员希望社会科学家能用更为严谨的态度看待城市居民对环境的情绪反应,最终使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该领域,一视同仁地为城市所有区域铺设道路、建造公园、架设地下电缆等,从城市形象入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犯罪的发生。
三、节能空调有助于对抗全球严峻的能源危机
美国密歇根大学世界可持续交通研究室主任Michael Sivak(迈克尔·斯瓦克)近日在《美国科学家》期刊上发表文章,称美国目前是使用空调最多的国家,消耗的能源超过所有其他国家之和,但这一局面将很快被打破。通过统计170个国家的人口与气温,他发现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振兴,空调普及程度提高,有八个国家将有可能飞速超越美国。以中国为例,家庭拥有空调的比例从1990年的1%上升到2003年的62%。印度2007年只有2%的家庭有空调,之后每年以20%的速度上涨。照此态势发展,几年之内,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的能源消耗量将分别是美国的14倍、5.2倍和3.1倍,169个国家的能源需求之和将是美国45倍。他建议各地政府加大技术创新,不断制造出新一代的节能空调,并在房屋设计、城市规划上多下功夫,以此对抗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减少带来的危机。
四、必须加强城市密集区的数字宽带网络建设
2013年7月3~6日,“2013欧洲城市研究年会”在荷兰恩斯赫德市举行,主题为“城市:创新的温床”。会上,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Karen Mossberger(凯伦·莫斯伯格)博士发表了题为“数字城市与数字市民:创新方向”的主旨演讲。她以美国为例,指出互联网的使用大幅度提高了生产力和人们的薪酬水平,还在教育方式、政府服务、医疗保健等各方面带来创新。但是,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地广人稀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而忽视了城市密集区需要的数字宽带网络建设投入。按照联合国的标准,能够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发表言论、购买商品和服务已成为一项人权,市民的数字化权利应当被保护。莫斯伯格教授建议消除城乡间及城市不同区域间的数字网络不平衡的发展状态,打造科技创新、治理高效、全民参与的智慧型城市。
责任编辑:张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