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宝 朱剑萍
导读:在土建类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借鉴英国的“一臂之距”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将有助于推进我国的高职创新教育,并健全与确保学校绩效管理本身的科学化,还将有助于优化我国高职教育的实施路径、优化我国高职教育的长效机制、优化我国高职教育的资源统筹。
高职教育体制创新是深入推进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与难点,也是释放高职院校发展活力、引领职教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如何通过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进一步深入推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对全面发展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呼唤。本文就英国“一臂之距”文化管理模式的特色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体制的启示作初步探讨。
一、英国“一臂之距”管理模式的内涵及优点
“一臂之距”管理模式,即“Arm's Length Principle”,是英国首创的一种文化管理模式。该模式从20世纪40年代沿用至今,一直被作为英国各级政府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的准则。“一臂之距”管理模式被挪用到文化政策上,多指国家对文化拨款的间接管理模式,且这种管理模式同时要求国家对文化采取一种分权式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对文化的集中管理到分权管理,这是“一臂之距”原则的基本要义。因此,“一臂之距”管理的实质是作为管理主体的政府与管理对象的文化机构或文化企业保持“一臂之距”,实行“不能不管,又不能多管”的管理准则。[1]
“一臂之距”管理已被实践证明有很大的长处,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而言,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具有明显而独特的优点。首先,政府对文化管理职能定位在文化政策制订与财政支持这一宏观层面上,使政府主管部门避免了大量微观具体的事务性工作,避免了政府角色的越位,有利于建立科学高效文化管理机制。其次,在“一臂之距”管理模式下,非政府组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弥补了市场与政府的不足,保证了文化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发挥,同时也体现了文化管理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再次,“一臂之距”管理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为各类文化机构和文化企业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有利于提高其活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中的现状及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高职教育管理中,作为投资主体的政府毋庸置疑地应起着主导作用。[2]由于当前高职院校自主权的有限,政府作为主要投资者和管理部门,其主导作用的发挥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其对高职教育的管理仍然有待完善。
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实行“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政府管得过多过死,造成职责不清或职能错位。政府主管部门往往在进行宏观指导的同时,又进行具体的微观操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直接影响了政府公共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是现有管理体制一定程度存在的越位、缺位现象。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集中领导、分级管理”模式。但在实际管理中,由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绝大多数由中专、地方职业院校合并或改造而来,本身的主管部门不仅有地方,也有企业。[3]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都承担一定的管理职责,各个主管部门都分别有一整套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机构,难免出现协调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
三是教育中介组织发展不完善,社会管理力量缺失。教育中介组织在西方被称为“中介团体”、“缓冲组织”或“减压阀”,充当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桥梁与介质,其主要作用是为了缓解政府与高校之间的矛盾。为此,20世纪90年代初,伊尔·卡瓦斯从政府与学校之间双向作用的角度对中介组织进行了界定:“一般来说,中介组织可以描述为是一个正式建立起来的团体,它的建立主要是加强政府部门与独立或半独立的组织的联系以完成一种特殊的公共目的。”[4]
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职权的划分和管理机构的设置复杂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职责的分散性,极易造成管理上的杂乱无章和工作效率低下。如何在管理上既要保证高职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健康运行,又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基地的技术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拓展视野,引进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我国高职教育中“一臂之距”的借鉴及优化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促进充分就业、加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重大举措。政府如何科学管理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开放性的高职教育,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管什么”和“怎么管”,最大限度达到资源共享,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从英国的“一臂之距”管理模式中受到启发,获得借鉴。
(一)借鉴“一臂之距”模式的管理长度,优化我国高职教育的实施路径
英国“一臂之距”管理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政府不直接管理文化艺术机构或企业,而是在政府和艺术机构(企业)之间设立某种中介机构,这类机构负责向政府提供文化政策建议和咨询,另一方面又接受政府委托,决定对被资助文化项目的财政拨款,并对拨款使用效果进行监督评估。[1]在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还不长,社会中介机构和公共管理组织的发育尚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目前不应完全照搬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一臂之距”管理模式,而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引进和借鉴“一臂之距”管理模式的同时,在一定时期内适当缩短“一臂之距”的长度,即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参与对高职教育的建设和管理。在具体实施上,政府对高职教育管理基本进行间接管理,只负责高职教育的总体规划、政策制定、宏观调控、组织协调、市场监管、信息指导、检查监督,具体的各种管理事务由非政府的院校或企业来承担,最终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一臂之距”管理。
(二)借鉴“一臂之距”模式的管理力度,优化我国高职教育的长效机制
低水平重复建设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顽症”。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只看到了短期效益和局部利益,没有看到资源的无端消耗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产生的消极后果。因此,在高职教育管理过程中,政府要加大“一臂之距”管理的力度,加强对高职教育基础建设和发展的领导,必须统一规划、科学论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政府要增加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并引导院校、企业、个人等社会资金投入的作用,保证建设资金真正落到实处。政府主管部门应将高职教育费用在教育经费财政预算中单列,按照“政府投资,市场运作”的思路,探索政府对高职教育建设和管理的新途径,建立起“持续投入、滚动开发、良性循环”的长效发展机制。
(三)借鉴“一臂之距”模式的管理核心,优化我国高职教育的资源统筹
“一臂之距”管理原来是英国独创的文化管理模式,如今把“一臂之距”管理移植到我国高职教育的建设和管理中来,应该有所创新和发展。在目前的情况下,政府对高职教育“一臂之距”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政府承担社会责任和管理职能,最根本的是通过资源配置这个有力的手段,在管理中调动院校、行业、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资源投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职教育应采用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企业协作建设的模式,实行协作共建、资源共享,而政府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特别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能。
说明:本文系中国建设教育协会高等职业与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教学科研项目《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谢大京,一丁.借鉴“一臂之距”,寻找新的文艺管理模式[N].南方周末,2009-08-20.
[2]王丹.浅谈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J],内江科技,2011(8).
[3]曹峰旗,贾小鹏,张国昌.英国“臂距”文化管理模式与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7(33).
[4]王晓微.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J].职教论坛,2011(20).
责任编辑:张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