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船,聪明人的信仰

2013-04-29 00:44
海峡旅游 2013年5期
关键词:帆船

玩帆船的都是聪明人,厦门风和水帆船俱乐部发起人周士敏这样说。

相比起游艇等海上项目,帆船的无动力有些原始意味的豪气干云,但是帆船无动力的背后,除了对体能和技术的要求,还要考验玩家对风向、天气、水文的观察,一旦进入比赛阶段,甚至得涉及角度计算、路线安排、战术指定等等环节,把它归类到聪明人的运动似乎并不为过。

事实也是如此,早在2004年,万科董事长王石就定购了一艘Azimut 简约帆船在深圳进行日常练习;新浪副总裁王滨更是曾以“骑士号”船长身份,参加“纵横四海”法国-中国洲际帆船远航赛,历时6个多月,航程1.1 万海里,途中“八九米高的大浪无休无止涌来,十几个小时内,长达12米的帆船像一片树叶在滔天海浪中不断掀起、摔落”的经历扣人心弦;财大气粗的美国甲骨文CEO拉里·埃利松(Larry Ellison)甚至花费了1600万美元定制了堪称世界上最大最奢华的帆船Wally143开展他的奢华极限运动。有人把帆船归为“有钱有闲”俱乐部。但是深入一想会有一个更加有趣的命题:那些聪明人,为什么都卯上了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无动力极限运动?

玩船没有那么难

当帆船渐成智慧、奢华代名词之后,一场返璞归真的行动也箭在弦上。

一群人正在努力让中国的帆船运动和国外一样变成家家户户信手拈来的平民娱乐。青岛帆船之都的美誉似乎已成定局,厦门政府和旅游局正在围绕五缘湾打造帆船基地,深圳和海南则自成体系地找到了不错的商业路子。如今我们已经有可能坐拥岛城,尝试一次香山国际游艇中心到五缘湾半小时的帆船体验;也可以沿着大担、二担岛一路到浯屿开展一次两天一夜的露营游;时间再充裕一些,直接杀去澎湖,从帆船上整一次潜水游,这滋味和趣味才算真正懂得玩海的门道了。

从几百元的短途体验到上千上万元的奢华享受,当我们选择帆船运动时,丰俭由人的路线正在铺设出一个航海户外时代的宏大轨迹。

如今在厦门,长期坚持帆船运动的玩家恐怕不足百人,动辄几十上百万的帆船卖价让人望而却步。但随着厦门海洋旅游的推进,帆船正在变得宜家宜室。风和水海上运动俱乐部正在五缘湾建造自己的浮屿码头,并提供一次一百五十元到三百元的帆船体验游;厦门大学帆船俱乐部成立了专业的女子帆船队,一群“女彪子”训练一个月就在男女混赛的第一次场地赛中一举夺魁,一切消息都在告诉我们——帆船运动正在贴近厦门这个得天独厚的海湾城市。一个户外爱好者的大航海时代正在等待一个热血的开场。

周世敏——帆船是海洋信徒的神祗

“离岸远航的时候,你没日没夜飘在海上。夜半十分,海上的月亮特别大,安静得不得了,整个世界就剩下一个你,一条船,一个月亮。”

“凌晨也很特别,你会和自然融为一体,感到自己身处宇宙中心。遇到大风,帆船会在海面跳跃,一个大浪从船头打到船尾,扑面而来的那种感觉……”

风和水海上俱乐部的周士敏回忆起玩船时的场景,眼睛里出现了一个海洋。

信仰与归宿

对海洋难以言喻的感情似乎是帆船爱好者的一个共性,周士敏说很多玩船人都不想死在床上,而是希望死在海里。

这并非指帆船运动有多么严峻的危险性(国内目前甚至还没有人因为帆船运动遇难过),而是喜欢帆船的人,大多对面对自然和海洋时退净繁琐的感觉有无可救药的迷恋,对他们而言,帆船俨然从爱好变成了一项信仰,只有在海面迎风疾驰时,才有一种生命的回归感。

听周士敏说起帆船的苦乐,有的场景令人费解:风吹日晒都是小事,光一个平舱工,一个人整理十面帆,窝在船舱里,一面吐一面用简易缝纫机车线;一次练习中万向结断裂,周士敏连人带船从环岛路漂流到松屿的大船航道;在海峡杯比赛中,和台湾巡航舰相撞,帆船沉没在港口外数十天才被打捞上来。这种“晕船+雨淋+冒险”的受罪式运动,却被这样一群人奉为信仰,一次次在磅礴无边的海洋践行膜拜。

受多大的苦,或者就是因为其中有多大的乐在。

从信仰到传教

如今的周世敏已经从一个帆船死忠玩家变成了帆船运动的传播人。他发起的风和水海上运动俱乐部正在做一些新的尝试。

大约从2002年开始,帆船开始了在厦门的推广,一晃十年过去,接受过帆船培训的人数肯定不下1000,但最后留下的爱好者却不到100人。

帆船运动迟迟没有普及,原因很复杂,最重要的几点,依然集中在费用和培训方式上。主要的帆船码头如香山国际和五缘湾,最便宜的帆船一天租金接近1500元,光此一项就不菲,还要加上教练等费用。而买帆船就更加玄乎了,不说动则几十万的购船资金,买了船以后,一年停船和保养的费用就要几万。厦门的帆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归结为贵族海上运动,有钱玩的人没时间,有时间的又玩不起。

其次是培训机制,帆船俱乐部本就不多,而面向一般市民的就更少,大多以运动员培训和比赛为主,一般人想要接触帆船,很难找到好的平台、教学模式、地点和器材。帆船,被迫成为了一项小众高难运动。

这样的情况正在发生好转。

一些俱乐部开始关注大众市场,风和水顺势推出了最低150元一次的帆船体验活动,而从对帆船一无所知到可以尝试自己一个人驾驶帆船开出港口并开回,只需要三个小时的培训时长,体验之后,如果对帆船有更深入的兴趣,不妨报一个2000元的培训班,买一个12小时为期四天的帆船教学项目,学习完整的独立驾驶小帆船的技巧。

周世敏建议帆船的初学者从小船开始学起,一开始不要过度关注在复杂的理论上,而是交给身体去感受帆船的乐趣,感受速度和风,否则很容易在初期被理论和枯燥埋没而打退堂鼓。周世敏认为学帆船和学开车其实异曲同工,得先带着学生跑起来,感受行驶乐趣,再慢慢学习倒车、转弯、停车这些需要攻坚的项目,“像一个外行人一样开始学”而不是“像一个运动员一样出发”是一个不错的窍门。

海上大未来

目前在风和水的老玩家多是飞行员、医生和老师。解压是不少人玩帆船的动力之一。但在国外,帆船却是一项再家常不过的运动。周世敏在去年接待了一个瑞典来的老头,他带着自己的帆船到五缘湾补给,随后默默离开厦门,悄无声息,却是一个实打实的环球帆船旅行者!而上回见到的一对新西兰老夫妇则是卖掉了房子,把全部家当往帆船上一放,就开始了以船为家的环球旅游的生活。

周世敏说,中国的帆船运动和国外至少差了几十年的距离,国外玩船是大众运动,一般人都会,其中一些玩的特别好的,或者就成了专业运动员,甚至参加国际比赛回去以后,另外还有一份主要职业。而在国内,青岛举全市之力把帆船做的不错,深圳的商业模式已成规模,厦门坐拥了发展帆船得天独厚的环境,目前却还发展迟缓。除去这三地,其他地方的帆船运动几乎都是凤毛麟角。要赶上国外全民玩船的大环境,让帆船成为一道海洋景象,他们面前的路还很长。

严萌—— 一个“女彪子”的帆船史

今年的环海南岛国际帆船大赛上出现了一抹亮色。这个赛史上唯一一只女队的出现引来众多关注。

这只女子队伍由5个荷兰人和公开招募的中国队员组成,厦大女子帆船队的闫萌也在此前的海选脱颖而出,担任帆船的缭手和舱手。

环海南岛国际帆船赛从三亚开到海口,西线出发东线返回,全程大约四五百海里,去程三天两夜,返程两天两夜。这让第一次参加离岸远航比赛的闫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辛苦和压力。她说实在太累了。在酷热的船舱没日没夜湿漉漉地整理和快速收放球帆,朋友都问:庆功照片里怎么没见着你?殊不知因为她舱手的位置,每每上边都开始庆祝顺利返航,她还一个人在舱里忙活。

这只临时组建的女队只有两天的适应和配合训练,几天的比赛下来,成绩居然不错,第三场场地赛甚至在小组的十来个队伍里跑出了第一名。闫萌平时玩的都是Z80这样稍小一些的帆船,读到研一的她在队里也几乎算是老大姐了,当她踏上四十多尺,长达14米的大船,面对一群平均年龄四十岁的外国船员时,一些不一样的概念开始席卷。国外的队员们几乎从小就开始玩船,优越的条件让他们甚至不会走路就开始出海,一个四十一岁的女船员居然有四十年的帆船经验。国外船员丰富的经验让人受益匪浅,闫萌一边熟悉帆船的英文术语一边加紧学习训练,过程尽管艰苦,最后离开时,却面对送行的全体队友流泪不止。

“或许这辈子也不会再见面了。”

闫萌这么说的时候还是有些感伤。这项极限运动对于男性而言更多的是挑战和征服,却在女玩家手里变得更加细腻丰富起来。

如果说厦门长期玩船的人不足百人,那热衷于此的女玩家或者一双手数得出来。厦大女子帆船队在这里边绝对算得上奇葩一样的存在。队员分布城市规划、公共事务、经济、体育各个专业,大多还是在读本科生。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群小姑娘,竟然能在一个月的半读半练习状态下,名震厦门的新年帆船赛。在今年元月五号新年帆船赛之前一年,闫萌还对帆船运动概念懵懂。来自北方的她喜爱大海,报考学校时甚至为了近海,纠结于厦门、青岛这些海滨城市之间。到厦门求学后,她几乎每天都到海边走走逛逛,这才知道厦大居然有自己的帆船队。正当她萌生好奇之际,机会竟然自己来了。她所在体育部的老师本身就是帆船教练,看着闫萌身体素质好,学得快,主动找上了她问有没有兴趣参加组建一只女子帆船队?闫萌求之不得。

接下来的训练有趣又紧张,为了每周二和周五的训练时间,闫萌花招尽出,找人代点名、轮流换着翘课、补假条,不长时间里已经轮遍了帆船上所有位置,开始固定担任船长、舵手。当新年赛即将到来时,闫萌更憋足了一股劲。尽管教练和她们说只要放松比赛,锻炼一下足以,闫萌却不断自我加压,把训练强度提到了每天下午训练,晚上健身房练习体能。本科的队员排课满不方便翘课,闫萌就集中训练个人技术,等队员们聚齐了再抓紧一切时间进行配合练习。

“比赛就是比赛,谁都不想失败收场”

带着这样隐隐的雄心,在每一天和自己的较劲中,比赛拉开帷幕。

35支队伍,又是只有一只女子帆船队。第一场长航,从演武大桥出发,经五缘湾返回,几乎绕了半个厦门岛。启航时三十多只队伍就开始蜂拥地寻找有利位置。闫萌看着拥挤的帆船堆突发奇想——这样的船间距,只会让有利位置变得不利,不如找个空隙保证速度?当她们的帆船在航道偏左的地方一起航,她的判断就被证实,这只惟一的女队竟然拔得头筹出现在海面上。行驶到离起点不远的第一标,骤然风停。那些还没开出几步的拥挤船队一时陷入大乱,碰撞声、呼喊声闹成一团,闫萌队伍的帆船却已经远远领先准备绕标。绝对的优势让她们更加冷静,闫萌安静地等待着,有风,大风,快到了,倒计时,八七,四三,二一——拉帆!空气在一阵静止之后骤然流动起来,又是这个女队的帆船在海面第一个急射出去!闫萌和队友们透支着体力,咬着牙控制着帆船前进,她们觉得,能赢。

能赢,五个小姑娘,真的赢了三十多个大男人的船队!

在第一个迎风冲过终点时,她们尖叫庆贺,而一边的男人们也笑骂起来:这一群女彪子!

“女彪子是夸奖吗?”

我这样问闫萌。

她一皱鼻子乐呵呵地说:“当然是夸奖,觉得我们厉害!”

厉害的闫萌如今是小麦色皮肤,她说以前可白多了,我倒觉得她现在的肤色称着几颗微小的晒斑很漂亮。闫萌说到她玩帆船最惬意的时刻让我很意外,除了在海上乘风破浪忘记所有压力烦恼的时候,她最喜欢的竟是洗船。她说帆船开久了会有感觉的,不能只是玩船,也要好好照顾好船。

闫萌的话让帆船这项凌厉的户外运动多了一丝温柔暖意,如同在这个海岛城市里,一群少女带给帆船运动的微小变化一样,既柔和,又坚韧。

菜鸟预热课堂

帆船型号众多,从单人帆船到能坐上几十个人的都有,虽然形态迥异,基本构造却万变不离其宗。要玩船,好歹得知道船帆的各个部件叫什么,等教练指挥你的时候才不至于抓瞎。

知道帆船怎么走

说到无动力帆船,没有操作经验的人总会归结为风推着帆向前行驶的简单作用过程。但细查一下就能发现,其实帆船的最大动力来源是所谓的“白努利效应”——当空气流经一类似机翼的弧面时,会产生一向前向上的吸引力。因此,帆船才有可能朝某角度的逆风方向前进,也是因为如此,我们本来以为时速最高的迎风正向行驶反而更加迟缓。

根据迎风面不同,帆船基本可以划分出三种最基本的行驶轨迹:

顺驶(Running)

我们理想中应该最简单的顺风行驶对入门水手而言,却是一个高难度动作。顺风时,风的来向和船平行,没有横向的压力作为平衡,很容易翻船。同时因为除了风的推力外,没有白努利效应的助力,顺风航行的前进速度相比其他风向反而是最慢的。如果不幸遇到强顺风,还可能因为风的推力集中在左舷或右舷,而一直原地打转。正常而言一个帆船菜鸟要驾驭顺风,大约需要16小时以上的航行时数才能上手。

顶风行驶 (Beating)

顶风行驶的极限角度是风的来向的左右各35度,但一般以45度为极限,这和船的设计有很大的关系,顶风行驶的观念是和侧风行驶相当接近的,只是顶风时,侧向的力量较侧风为大,而前进的力量又小于侧风,是易学难精的,初学者一开始可以先练顶风,因为帆会用很明确的方法指正菜鸟们犯下的错误,而接下来的侧风行驶就可无师自通了。

侧风行驶(Reaching)

侧风行驶时,从侧向来的风会被帆化作两股力量。其中一股力量会让船侧滑,另外一股则是让船前行。这种风向也很适合初学者进一步尝试各种方式来使帆船转向、停止、启动,并学习使用舵角指示器。

而在这三个基本大项中,根据角度不同,又可以细分为:

正侧行驶:风向与船中心线约成80°-100°之间的行驶;

迎风行驶:风向与船中心线约成30°-45°之间行驶;

后侧行驶:风向与船中心线约成100°-160°之间行驶;

近风行驶:最接近风向的行驶;

前侧行驶:风向与船中心线约成45°-80°之间行驶。

找到自己的位置

除了单人帆船,大多帆船是一项团队运动,一架12米—15米之间的大帆船上有5-8名船员,承担着七八个不同角色分工,缺一不可。菜鸟们不妨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先找好位置,再慢慢向船长的位置挺近!

Helmsman(舵手),一般也是船长(Skipper)。

Tactician(战术家),这个角色类似于军师,在国际帆船赛上可是顶尖的角色。

Mastman桅杆手或主帆手:负责主帆、前帆、球帆的升降。

Mainsail trimmer(主帆平舱工):负责主帆绞盘,在Mastman操作主帆的升降、松紧及方向调整及调整(以在不同风力、风向的状况下控制船的速度)的时候,操作主帆绳绞盘。

Navigator(瞄手),很有意思的一个角色,观察风向的变化、找风、观察水流的情况之类。

Bowman(头浆手):站在船头负责观察前方竞争对手、综合状况的工作。

Genoa trimmer(前帆手):负责前帆的绞盘。

Spinnaker trimmer(球帆手):负责球帆的绞盘。

专门压舷的:压舷是个很有意思的专用词语,在不同的风向、风力大小的情况下,船长会让暂时没有任务的人全部到左舷或右舷,以获取更快的速度。

控帆

迎风航行时,一般人常犯的控帆错误是,习惯将帆收得太紧,应该记得一句黄金名言:先将帆放松,再收紧至帆面不再抖动,而不是先收紧再放松。因为迎风航行时,帆面受风最深处往后移动,帆弧移动往后,使通过的高速气流剥离,引起乱流,导致浮升力的减弱。受风时可以通过正确调整帆的形状,使帆面最深处保持在前端。吹在帆上的侧向力量同时也产生使船身倾斜的力量,但是这种倾斜的力量可以通过船上人员的体重或船底的压舱物来进行平衡。在逆风行驶时只要不断地改变船的方向和帆的角度,使之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航行。走“Z”字形可能是你面对帆船教学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但是怎么走,角度怎么把握,则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必须用身体去体会了。

转舵

大小帆船的舵柄方向与船行方向有区分,对于小帆船而言,使用舵柄控舵时,将舵柄推往左舷时,船首将转向右,往右推时船首会向左转。对于大帆船而言,舵的掌控和驾车的方向盘有类似。

除了控帆和转舵,启动、停止、压舷、挂体、平帆、观察风向、风力和水文……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在漫长的学习和航行中,慢慢体会熟悉的基本技能。

每次航行前都要确保船上具有基本的安全装备。安全装备根据区域和状态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但是一个基本的列表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船上的每个人都穿救生衣

有多余的锚缆

宽叶短桨

排水设备

喇叭

罗盘

刀子、钳子、螺丝起子、卷尺之类的工具

急救包

充足的水。

海上的情况瞬息万变,不管是菜鸟还是老手,在出海前进行这些基本安全装备的检查是永远不能省略的步骤。

帆船也“有型”

火球型帆船

属稳向板帆船一类,是亚运会帆船比赛项目。火球型帆船船身最长处为5.93米,最宽处为1.35米,不包括装备的艇身重量约为79.40公斤。火球型帆船有三个帆:主帆、前帆、球形帆。由2名运动员驾驶。这种帆船易于制造,设备简单,行驶轻快。

龙型帆船

属龙骨船一类。龙型帆船的帆上有“D”字样,船身最长处为8.9米,最宽处为1.9米,船身重达1700公斤。龙型帆船由三名运动员驾驶,1948年至1972年曾7次列入奥运会帆船比赛项目。

托纳多型帆船

又称龙卷风型或卡塔马兰型,属多体艇一类。船身为双体艇,最长处6.10米,最宽处为3.05米。艇上有两个帆,主帆(后帆)、前帆。由2名运动员驾驶。托纳多型帆船的速度很快,其最高时速可达30海里,相当于每小时55.6公里。于1976年列入奥运会帆船比赛项目。

星型帆船

属龙骨船二类艇。星型帆船帆上的标志是一颗五角星。船身最长处为6.92米,最宽处为1.73米。由2名运动员驾驶。1932年第10届奥运会起列入奥运会帆船比赛项目,当年美国的“丘比特”号首次获得该型号奥运会金牌。

暴风雨型帆船

属龙骨船一类型。帆上的标志为“T”。船身最长处为6.68米,最宽处为2米。该帆船由2名运动员驾驶。1972年第20届奥运会时,暴风雨型和索林型一起列入奥运会帆船比赛项目。

索林型帆船

属龙骨船一类型。系挪威人索林设计,因而命名为索林型。船身最长处8.15米,最宽处1.90米,重达1035公斤。艇上有三个帆,主帆(后帆)、前帆、球形帆。索林型帆船由3名运动员驾驶。

猜你喜欢
帆船
Costa Nova帆船俱乐部
帆船
帆船
不做静水中的帆船
帆船
铁罐帆船
环保小帆船
找帆船
帆船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