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
一、地理学科思想对培育高中生和谐心理的作用
1.区域整体性思想引导学生建立正确协调个人、他人和集体利益的思维模式
高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增强的心理阶段,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往往在家庭里备受宠爱,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社会中一些利己主义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因此,许多高中生在学习竞争氛围浓厚的学校里,表现出过度关注个人利益、集体意识淡化、排斥他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一旦其主观追求没有达到,遇到挫折失败时,容易产生自责、自怨、自卑,或是对他人和集体不满,心理失去平衡。
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区域整体性思想告诉我们,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虽然特征和性质迥然不同,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保证了要素之间的协调,共同维持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平衡。同样,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个体间、个体与集体间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人只有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出自身真正的价值。如果不考虑他人和整体,不仅很难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而且自私自利的个人行为也会导致自身、他人和整体的利益与发展都受到损害。
区域整体性思想能够帮助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理解个人、他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领悟到个人对他人和集体以及他人和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意义,进而建立起正确协调好个人、他人、集体之间利益的思维模式。有了正确的思维,维持心态的和谐,才可能得到个人全面发展与他人、集体的良性、多赢和持续发展。
2.地理环境差异性思想帮助学生学会理性和包容
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东西方文化交叉、多种价值观念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特点。面对多元文化和多种价值观念,高中生常常感到困惑和迷茫。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等不同,导致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评价同一问题时,学生之间常常产生分歧、对立,甚至爆发冲突,破坏团结,给心理带来消极情绪。当高中生遇到这些矛盾时,采取何种思想去看待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和态度。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思想能够启迪学生理性平和地接受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思想,即指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形成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这又导致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文化特点产生诸多不同,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应用差异性的观念去正确认识与理解地理环境。高中地理教育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带领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经济与社会的动态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并且从地理的角度去分析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认知到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是自然和社会发展差异产生的必然结果,承认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进而,再引导学生明白在社会中找不到两个性格、想法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从而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并学会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既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又能理解和接受他人的不同甚至短处,在分歧中求协调、在矛盾中求共存,减少彼此之间的磨擦,保持自己心理的和谐。
3.人地关系思想引导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标准去独立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及社会事件。但由于常常在自我评价上偏高,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时,自以为是,不顾及他人感受,不懂克制忍让、以己律人,把自己的情意、意志等强加于人。有些学生甚至不把长辈和规范制度放在眼里,唯我独尊。这些不正确的态度使得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彼此嫉妒、冷淡、厌烦、憎恨、不满等情绪,与家长、教师产生矛盾冲突,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人际交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和谐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双方的学习进步、个性完善和情绪稳定。实践表明,善于与人交往的人身心愉悦,心理普遍很健康。人地关系思想是地理学的主导思想,它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传统的人地关系思想是人地对立的观点,人类怀着“征服自然”的愿望去改造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但是,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开始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人类认识到必须改变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思想,调控自己的社会行为,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
人地和谐思想是人类与自然合作的艺术。通过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研究和感悟,能够帮助高中生意识到要建立情感融洽的人际关系,必须先从思想上改变自己,用平等、尊重、相容和互利的原则学会相互忍让体谅、关心帮助。只有心理和谐,才能实现人际关系和谐,最终实现自己和他人的良好发展。人地和谐关系思想蕴含着灾害观、环境观、资源观、全球观,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观,它们能够启发学生心理和行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谨慎而合理地协调与平衡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解决好当前遇到的各种矛盾。另外,公众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这能够使学生学会勇于承担责任,用道德规范自身行为并勇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4.地理过程与因果关系思想帮助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意志
高中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积极向上,这是他们的优点。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对自身和社会的正确评价,往往受到阻碍,达不到预期目标。当遇到挫折时,他们很少能正确认识到挫折的实质和规律,也找不到造成挫折的真正原因。于是,有些高中生会怨天尤人,一味地批评和埋怨他人与环境;有些高中生会迁怒自身,变得悲观失望,丧失自信,甚至自暴自弃。
地理过程思想告诉我们,任何地理事物与现象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运动的过程中,应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以动态发展的视角分析问题。例如,高中地理教材中讲述的“沧海桑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就蕴含同“塞翁失马”一样的哲理。实际上,许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多次的磨炼才获得成功。正如陆地表面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面貌,多是经历千百万年的风雨后才形成的。因此,地理过程思想可以启迪学生面对挫折、失败时坦然处之,将其看作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环节,没有必要过分担心和害怕。
地理因果关系思想认为地理环境各要素或现象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因果联系,某一种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有其客观、必然原因的存在,而且其原因和结果往往多种多样。例如,气候和山岳就是在多种原因综合作用下形成多种的类型。一方面,地理因果关系思想可以启迪学生在对挫折进行归因时能够理清各种要素之间的因果、主次关系,考虑更加全面、中肯,符合实际,避免片面性。另一方面,地理因果关系思想也有根据已知推考未知的思想内涵。这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在进行有目的之活动时,经常对影响目标的各要素进行确认和分析,以保证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二、地理学科思想培育高中生和谐心理的主要途径
1.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借助自身亲和的语言、和蔼的表情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把平等、尊重、信任、包容和激励贯穿到整个课堂中,营造出宽松友善、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和谐课堂心理氛围。只有如此,学生才有充足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心态会变得愉快、积极,容易悦纳自我,也能接受别人。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和谐的心理,而且也为地理思想教育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2.培育健康思维方式
以课堂为基础,在传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挖掘高中地理学科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并以其引导学生去感悟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多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冲突的时代能够认清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利用地理思想引导学生领悟心理和谐对个人全面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其健康思维方式,学会协调好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
3.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通过组建学习团体,加强学生个体间的交往是解决高中生交往需要与心理闭锁的矛盾、优化心理环境的重要途径。教师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等组建若干学习团体,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好个人和团体的利益,进而形成热情、友善、信赖、包容等积极情绪,促进自我心理和谐。
4.提高分析思辨能力
现在社会大众传媒手段越来越丰富,大量挑战传统价值观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这对求新求异而辨别能力弱的高中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但是,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些社会热点事件,采用集体讨论或辩论赛等形式,引导学生用地理思想去分析其产生的合理性,辨别其存在的阶段性和非主流性,反而能够使这些不良事件对学生的消极影响转化为积极影响,从而以积极平稳的心态面对社会中各种矛盾。
5.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从小到大,高中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中度过,生活圈较为狭小和封闭,因而他们在分析社会问题和制定人生目标时往往脱离实际。这就导致当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他人和社会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可以利用地理学科生活性强的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家乡城市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家乡水污染状况的调查”等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实践、采访、调查等形式走进社会,深入生活。事实证明,社会实践活动对协调学生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间的矛盾,培育稳定平和、积极向上的心理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