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学生语文思维深度的教学策略

2013-04-29 00:44:03魏爱娟
关键词:海子人文深度

魏爱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这就不仅规定了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提出了完成该任务的关键在于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即思维空间的拓展。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是个大问题,以下笔者仅就开掘学生思维深度的教学策略谈几点认识。

一、挑战固有观念,打破思维定势

语文教学应特别关注文本中与学生固有观念相悖之处,凸显这部分内容的意义。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能促进他们对自己已有认知和经验的反思,从而打破一贯以来的思维定势,增加思考深度。

如钱钟书的《窗》一文,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但是理想的爱人(ideal),总是从窗子出进的。换句话说,从前门进来的,只是形式上的女婿,虽然经丈人看中,还待博取小姐自己的欢心;要是从后窗进来的,才是女郎们把灵魂肉体完全交托的真正情人。”此处,学生一般认为作者是在暗讽父亲的守旧功利,而赞同女儿的自由恋爱,因为他们早已从《红楼梦》《西厢记》等文学作品中接受了这样的观念,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乃封建思想的体现,男女之间两情相悦才是神圣的爱情。为了使学生摆脱这一思维定势的限制,体会到文义的精深之处,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父亲和女儿择偶的标准有何不同。学生的回答是:父亲看重的是门第出身、社会地位,偏于物质;而女儿心仪的是相貌、才情,偏于精神。笔者进一步追问:是不是每一个父亲都只注重女婿的外在条件?经过再次思考,学生终于意识到父亲所重视的还有人品,而男子人品如何,热恋中的女子往往是不能够理性判断的。至此,学生方才体察到:作者无非是想借门窗的差别,来表达他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洞察和轻微的嘲讽,对双方的态度应是各有褒贬。这一认识,便突破了学生原有思想的局限,加深了他们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

当然,依照这样理念设计的课堂教学一般不会进行得十分顺畅,师生间的互动也不那么活跃。由于改变了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向和固有的认知模式,学生似乎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实际上他们的思维是被外推和深进一步了。

二、坚持人文立场,提升精神境界

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有时还取决于教师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或者说评判标准来引导他们:是采取人文性立场还是奉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那些观念;是与现实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并持理性批判的态度,还是降低标格混同于现实。前者必然高于后者,因为前者基于独立的思考和人文关怀,后者则带着更多盲从和功利色彩。因此教师只有坚守人文立场,才能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高度和深度。这本不该成为一个问题,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有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放弃人文立场,错误地将生活化等同于世俗化,从而导致学生价值判断走向浅浮和庸俗。以下笔者节选一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教学实录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探讨海子在现实生活中不幸福的原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教师给出了一段相关的背景资料,然后问:“海子的这种不幸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回答:“性格的偏颇。”因为性格的偏颇,才让海子偏执地追求那样一种“虚无缥缈”的理想。顺着这一思路,教师得出了如下结论:“诗是美的,生活也该是美的,然而,尘世的人们都知道生活不是诗,一旦把生活当成了诗,把诗当成了生活,就难免陷入荒谬和虚幻。海子正是将二者混为一谈,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只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心就不会再迷惘、再枯萎。”

应该说,这位教师指出了海子悲剧的一个方面,也将学生的思想引向了积极的一面。但略一深究,便会发现其中人文立场的缺失,或者说体现得不够充分。首先是对海子的理想缺少真正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其次是对海子的生存境遇缺少更全面的揭示。尽管在其所引的海子的自我评价中,已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却没很好地加以阐释。海子说:“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如果说“王位、太阳”带有明显的幻想色彩,可称之为虚无缥缈,那么诗歌却不能说不是一种真正的理想追求。尽管这一追求混淆了与现实生活的界限,造成了诗人精神的危机,但这种献身于理想的纯粹的精神却是值得崇仰的。正是这种精神让海子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因此在吸取教训的同时,还应对海子的理想追求致以深深的敬意,然而这一内容在教学中却没有体现。另外,就是对海子不幸福的原因的分析。为什么生存会成为海子的苦难?除了自身的性格因素外,有没有别的原因?如果教师采取的是人文立场,他至少该注意到海子生活在一个普遍注重实利而轻视精神追求的时代,是这样的时代风气令他在现实中受到冷落甚至是嘲弄。不能充分认识到海子的这一生存困境,如何去判断他是否勇敢、是否热爱生命?再者,对于时代风气和个人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站在世俗的立场,单方面地责难个人分不清理想和现实,还是同时意识到时代本身的弊病?对这样一个理想匮乏、精神荒漠化的时代,难道不应予以批判吗?最后就是海子在诗歌界也不被认可的现实,这是一个天才与庸众彼此对立的问题,是一个超越某个具体时代的永恒难题。分析至此,海子命运的悲剧因素才大致浮现出来,我们才可能对海子作出相对公正的评价。也只有站在这样的人文立场,才能将学生的思考推到应有的高度。

三、探究文本语境,挖掘深层意蕴

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有其思想上的独到之处,都在向我们显示作者对于宇宙人生或者社会、人性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只有把握住了这一独特性或者说个性,才能使学生在一个较深的层次上理解作品和作者。但这些独特思考往往隐藏在文本背后,必须深入探究文本语境,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心态甚至传播接受史等,才可能挖掘出其深层意蕴。

这里需要澄清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的一种误解,即认为探求作品的独特性会限制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甚至将这一行为等同于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实际上此二者分别代表着思维的不同维度,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开放性绝不等于可以忽略文本蕴含的思想的独特性,对一切问题作泛泛而论。否则只会养成浮躁的、夸夸奇谈的学风,而与真知灼见无缘。

还是以《窗》的教学来作简要说明。学习钱钟书先生的这篇文章,一般是先理清表面的文义,比如门与窗的区别,以及作者对窗外世界的态度。此外还会就一些细节问题考查学生理解的准确度,如“同样地只说着一半”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在完成表层文义的梳理后,教师会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门与窗的差别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门代表人的物质需求而窗代表人的精神追求,因此窗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对《窗》这篇散文的教学一般就是停留在这个层次。

这样的理解当然是能言之成理的,而且也不能说没有价值,但忽略了某些重要语段所隐含的深层意图及作者写作此文时的思想背景,对文本作出了一般化或浮泛化的解读。如果我们能够持严谨务实的探究态度,并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倾向,重新审视文义,会发现作者实际要表达的意思远不止于上文所述。文中许多地方都表明,窗给人带来的好处是维护人不受外界侵扰的自主性,而不仅仅是享受窗外的自然风光。而所谓的外界侵扰,既可能是来自个人——“所以,有人敲门,你总得去开……也许是浪子回家,也许是有人借债(更许是讨债)”,也可能是来自社会——“也许是易卜生所说比你下一代的青年想冲进来”。前者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及人性暗藏辛辣的嘲讽,后者则透露出他对社会变革、社会新思潮的怀疑与否定。即便是在对窗增进人类文明的阐述中,也包含了对文明的演进导致人性复杂化的批判。

这一论断,既来自对文本意义的敏感及审慎——作者故作轻松的笔调常常会让我们忽略他的另有所指,也来自我们对作者生活时代及其本人思想倾向的把握。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联系钱钟书先生写于同一时期的另一些散文,如《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谈教训》《读伊索寓言》等,联系他在《写在人生边上》这部文集中所表达的整体性思考,还会愈加肯定上述论断。可以说,无论是门还是窗,在文中都只是一个载体,借此隐曲地表达钱钟书先生对人性、人生以及社会变革的独立思考,这一思考既是对当时流行的社会进化论思想的批驳,也是知识分子追求“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生动体现。

作为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这一具体而特殊的语境,才能使他们真正明白作品的深意所在,并在这一过程中锤炼自己的思想深度。与此相对的所谓开放式阅读,很多时候只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的重复,非但低效,而且会削弱文本应有的思想价值和意义。

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对探究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远非上述三种策略可以穷尽。而无论采取哪一种策略,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及思想深度都是前提。一个深具人文情怀的教师才能陶冶学生的人文思想和情操;一个具有思想深度的教师才能让学生对社会、对人生持一种审视的态度和批判的眼光,从而在适应现实的同时孕育改造现实的力量。

猜你喜欢
海子人文深度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意林彩版(2022年1期)2022-05-03 10:25:07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40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岷峨诗稿(2019年4期)2019-04-20 09:02:10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