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课时设置问题研究

2013-04-29 00:44:03冷莹
关键词:时数美术课设置

冷莹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有教育理想的实现都以时间为保障。在分科设学的现代课程体系中,各门学科的课时设置支配着学生在校的时间。近几十年来,中小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但令人称奇的是,学校的课时设置形式却少有变化,学校课时设置依旧千校一面、整齐划一。每节课40分钟或45分钟,周而复始。美术学科作为其中的一环,既受益于这种模式的稳定,也受困于它的固化。

对已经运用熟练的课时模式,我们过于依赖且缺乏研究。笔者从美术学科的角度,希望通过分析中小学美术课时设置的现状,剖析其影响,探索优化的可行性,从而推动中小学课程的多样化建设。

一、我国中小学美术课时设置的发展

(一)课时数

课时设置包括总课时数、周课时数、单课时长以及组合形式等。其中,总课时数与周课时数是学生学习该门学科的总时长,决定了该门学科在基础教育中所占的比值。

中小学美术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末设立至今,经历了一个长足的发展过程,美术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从笔者梳理的国家教委(教育部)历年颁发的教学计划(实施方案)的美术周课时数比照(如表1)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这种变化。学校的美术课在这三十多年中经历了从无到有、课时数从少到多的过程。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78年至今,美术课的总课时数从最早的290节到后来的504节,再到现在的562节,经历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过程,其中三个时间点十分重要。一个是1981年的《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该文件让初中的美术课在重点中学开始实现三年全部开设。另一个是1994年颁发的《关于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的通知和方案》。方案明确要求高中阶段需要开设美术欣赏课,实现了高中美术课从无到有的转变。第三个时间点是2006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中三年开始了必修加选修的模块式课程,美术实践类活动学习开始进入高中课程表。高中美术课的学分有了3个必修学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美术课程的课时数在基础教育总课时数中已经占有一个较合理的比值。义务教育阶段,已经达到总课时数的5%左右,相对于语文的22%,数学的15%,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相上下。虽然,我国在美术课程实施中,落实情况离国家规定的课时有差距,但是,现实中的进步仍然是显而易见的。政策推动下的课时数增加为学校美术教育提供了保障,也为优化组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单课时长

教育部在规定课时数的同时,还就单课时长作了一般规定,即小学40分钟一节、中学45分钟一节。据调查,大部分学校采用通行的时间长度,但有部分中学采用了40分钟的单课时长。对高中课时情况的调研,显示有32%的学校采用40分钟一节课,这和以前中学统一采用45分钟一节课的情况已经有了一些改变。相关情况见表2。

表2 中小学美术课的单课时长

二、我国美术课时设置的实施现状分析

按照现行的课时设置形式,我国美术课采用单课实施的形式,即小学每周两节课,初中每周一节课,高中隔周一节课。这里所说的实施,主要是从教学计划角度,而不是从落实的角度来分析的。从计划看,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所上的美术课并不少。以一个高三的学生为例,在接受了近12年的基础教育后,应该已经上了500多节的美术课,学习了近400多小时(以每节课40分钟计)的美术。高三学生应该能够形成较好的美术素养,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但是现状却不容乐观。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对非考试学科不重视,课程未能开足开齐,教学条件受限等,而课时设置本身的缺陷也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典型课例来看看单课实施的主要问题在哪里。这是初中的一节教学内容为《鸟语花香》的课,是现行课时安排下典型的四段式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导入、讲解、练习与点评。教师采用分段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多次练习,以提高效率。但是,即便是这样一节获奖的课,我们还是明显感觉到课时设置给教学带来的影响和束缚。笔者在记录时标识了每一个时间节点上的时间(如表3所示),这样我们可清晰看到时间的分布情况。

表3 初中美术课课堂教学时间分布举例

表3显示全课时长45分钟,教师讲解与示范时间在29分钟左右,学生练习时间除去拿纸拿笔的准备时间,真正动手练习的时间只有12分钟左右。我们常说,在实践课上教师应该少讲授。但是,即便那样,学生仍然来不及完成课堂练习。一节课在匆匆忙忙过去中,教师未及点评,下课铃声就响了,有一多半的学生作业并没有完成,半成品的作业学生并不珍惜,塞给老师或者揉在手里。这样的课在各地不断重复着,教师只能通过降低练习要求,或者削减一些无法操作的实践课程来实现教学的完整性。课堂教学在匆促、浮躁中进行。美术课缺少一种从容、自由与沉静的学习气氛。

面对现状,很多教师采用折中的办法,让学生把未完成的作业收起来,下节课继续完成。这样的单元式安排虽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课时分布太散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但也还存在不足:很多学生或遗失作业,或提不起再创作的兴趣。常常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没有完成一件完整的作业,美术学习离开了完成作品的正面激励,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自然大打折扣。首都师范大学的尹少淳教授曾指出当前中小学美术课程“飘”而不实的问题,“学生什么都学了,但似乎什么也没学到,宛如蜻蜓点水,宛如走马观花”。学习呈现片段化、碎片化的状态,在没有合理时间保障的情况下,培养美术素养、激发创造能力的理想变得遥远。

在近期对200位中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有59%的教师提出美术课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实践时间不足,无法完成课堂练习;有76%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多,学生学习不深入;有67%的教师认为,应该改变现行的课时设置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对课时设置的完善是一线教师较迫切的期待。

三、完善中小学美术课时设置的建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认识到了我们的教育与现代化教育之间的差距,所以改革核心就是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在我国现行的课程体制中,课程表是学校唯一有权自主决定安排的。然而受制于传统课时设置的思维惯性,学校往往意识不到这个领域有很大的试验空间,与此相关的研究也远远不够。构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美术课时设置模式,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与探索。

(一)尊重美术学科特性,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时设置形式

传统的课程中美术课程被称为“图画”“手工”,虽然时代变迁,但美术学科技艺性的特点始终没有改变。技艺实践需要时间作为保障,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甚至认为,时间不是外在于美术创作的存在,它是创作的一部分,甚至就是创作本身。

1.美术实践活动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

学生进入创作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其中还包括对工具材料的熟悉。而学生一旦进入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作品,如果这个过程遭到中断,再想重新进入这种状态需要费很大的劲,甚至不可能。艺术创作与表达的愿望,在冷却之后难以重新燃起。我们常说艺术创作的灵感如昙花一现,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得到充分重视。没有充分、有效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美育功能是无法实现的。现行的课时模式(每节课40分钟)客观上增加了学生体验的次数,也增加了学习的次数,客观上也就增加了学习的内容,看似更高效,但是美术学习体验是否次数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这值得商榷。

2.不同的学习内容对时间的要求不同

美术学科学习分为美术欣赏与美术创作两大部分。在美术创作中又包含了很多学习内容,诸如绘画、陶艺、设计、书法等。不同类别、不同内容的教学,对时间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今统一课时时长的教学,让不同的教学内容只能采用相同的节拍,所以有一些只需要短时长的课,为了适应课时安排,拉长时间;一些需要连续性的长课时的课只能压缩教学内容,降低实践的难度,以适应时间上的限制。

3.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征不同

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稳定的时长也不相同。根据观察,小学低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概在20分钟左右,在动手实践的时候,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略长一些。而且小学低段学生对作品的完美性要求不高,喜欢自由随性地创作,作业布置后,捉笔向纸,很快开始毫不犹豫,一般一幅画会在10分钟左右完成。而我们现在的课时设置,低、高段小学生都是同样的40分钟,就使得低段教学教师要尽量拉长课时。高段学生随着实践难度的增大,对作品完整性的要求也在提高,在美术学习中构思的时间相应增加了,他们完成一件普通的绘画作业起码需要30分钟左右的时间,高段学生的实践时间明显不够。

(二)探索多样的美术课时设置方式

1.长短课时

长短课时设置是现阶段最为理想的课时设置方式,也是很多国家实践的课时形式。比如美国的一些小学将时间分为15分钟一格,以便于不同学科进行长短课时教学。又如一些高中,将一天分为10个单位时间,其中1、2、3、9、10为50分钟,4、5、6、7、8为25分钟,采用长短课时设置,让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内容。美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将一些欣赏、小幅创作、小手工学习等内容放在短课上,把一些需要分步骤耗时较长的实践课程放在长课上。学生既不会因为没有事做而浪费时间,也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完不成作业。这样的形式在美术课教学中尤其适用,符合美术学习的规律。

但是实践中,这种形式困难较多,因为,长短课时设置不仅仅是美术学科的事情,而是整个学校课程的计划,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改变学校原来的排课方式,而且也要求实验学校必须是小规模的学校,达到小班化的教学条件,教师编制充足,有排课的腾挪空间。

2.两课连排课时

这是现阶段很多学校实施的课时设置形式,小学每周两节课合并到一次课上;初、高中隔周上课,一次课90分钟左右;部分高中特色学校时间更长一些。在现阶段,这是一种折中的方式。在访谈中,这种形式普遍比较受师生欢迎,认为这样很多实践活动可以做起来,学生作业的完整性与水平整体提高了,每学期可以完成几件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教师的工作成就感也有所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也不是全无问题,因为它是以另一种规定替代,虽然时间上的宽裕让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沉浸在实践创作的乐趣中,但是因为每次课的教学内容不同,统一规定的90分钟,有时候因为时间过长而造成浪费。

3.不同学段课时的差异设置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学段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单课时长。小学低段的学生结合学习内容,美术课的时长可以采用短课时长,如35分钟左右。小学中、高段学生可以是50至60分钟左右的长课。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时间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4.综合课时设置

在中小学美术课程建设中,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中小学的课外社团活动。美术的课外活动时间是学校美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社团活动与选修课程受课时束缚小,所以显得更有活力。美术课时设置可以借鉴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把课堂教学的课时与课外社团活动的课时结合起来,让课外成为课内学习的有效延伸。比如慈溪横河实验小学,在班额28人的小班化情况下,将原先两节美术课连排,第一节40分钟,第二节20分钟,再在每周增设更加丰富的兴趣课程。这样的变化,在保证国家课程的课时的基础上,既弥补了课内时间的不足,又实现了对学生的分层教学,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开展多样的艺术创作活动。

5.建立适应新型课时模式的配套体系

长短课时模式,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时间,对空间上的要求也就相应地提高了。我们现在很多课在普通教室上,学生的工具材料全部都是自己带来的(学生常常忘记带来)。空间与材料的限制,让美术课的效果大打折扣。在有了充足的时间之后,空间条件的配套如果跟不上,那是对时间极大的浪费。所以,新课时结构期待的是课时配套体系的完善。通过课时设置的改革来带动学校配套设施建设,也不失为一个制度建设下的行动推进之举。

中小学生在校的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作用,是每位教育者的责任。传统课时设置方式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它利于学校管理,便于排课,对于相对薄弱的美术学科来说,也是稳定的课时保障。但是这些更多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科以及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课时设置问题。改革进行到现阶段,应该让学校教育成为一个整体,避免课时与学科对学生时间的简单分割,实现更加有效的教学。当然,改革不仅是课程表上一门课程的变化,抛开学校的整体课时设置,单谈美术学科,改革的空间仍旧很小。所以,构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以“学”为中心的课时设置形式,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时数美术课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07-23 01:46:22
美术课
DEM空间尺度对可照时数模拟结果的影响——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
一节有趣的美术课
新教育(2018年27期)2018-02-22 12:15:48
治驼背的3种运动方式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09:29:57
趣味美术课
幼儿画刊(2017年2期)2017-03-20 15:52:01
基于DEM的山西省可照时数空间分布
山西建筑(2016年18期)2016-12-09 10:25:29
怎样让美术课更生动有趣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