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兴贵
2011年高考语文福建卷的诗歌阅读第一题是“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文本是《晓至湖上》(清代厉鹗),参考答案:①喜爱幽静;②亲近自然;③向往自由;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前三个答案是对这首诗的多元解读吗?不是,是为考试而设题的权宜之计,答案④才是核心,其他答案都是围绕这一核心的。如果不了解这一点,而任意解读文本是不恰当的。如宋代叶绍翁《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互联网上对该诗的情感解读为:①思乡念亲、怀想故园;②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③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前两种切合该诗主题,标题、意象与内容指向明确。但第三种值得商榷,第三句是所见,第四句解说第三句,诗人借所见之景,表达对家人的思念,无关自己的童年生活。
后人之所以能读懂千百年前的古诗,是因为人类的情感能千载相承,是因为古典诗歌的特性,即情感的普世性、意象的俗成性、内容的整体性。
一、诗歌情感的普世性
蒋述卓说:“古典诗词之所以为那么多人所喜爱,就因为它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了古人的生命感,并且能够历经千古一直流传到今,让我们读来还能感受到一种生命激情,似乎觉得唐人、宋人离我们并不遥远,这就是因为古人与我们在精神上是相通的,这是文化血脉上的一脉相承,是在生命感受上的相通。”(《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王羲之则感慨:“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两位大家所说“若合一契”的“生命”是什么呢?四句杜诗可作注解,“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摇落深知宋玉悲》)。是情感,情感的普世性使它能穿越千秋,也包括理想、意志、愿望、情趣等,那流淌文字间的情感是诗歌涌动的生命,或因其情感历程的似曾相识而感动人,或因诗人的悲悯情怀而感动人。
情感的普世性体现为时代特征,如盛唐气象、建安风骨。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论述:“《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它们构成《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万岁更相送,毛贤莫能度;‘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如改说一字千斤,那么这里就有几万斤的沉重吧。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揉杂在一起,使这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二、诗歌意象的俗成性
诗的意象是诗的情感符号,是诗的密码,是人把情感用物象含蓄呈现的一种方式,彰显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唯其形象生动,更是蕴藉,显中国风。叶嘉莹认为,意象的产生跟诗歌赋比兴的创作方法有关,情感与意象的关系是心与物的关系,由心到物是“比”,由物到心是“兴”。
意象特征:①文学作品赋予的内涵。作品中的某个物象很形象地传达了作者所寄托的情感(或理想,或志趣),并被后人认可,该物象所代表的意义被固定下来。如杨柳,便源于《诗经·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因“柳”与“留”谐音,于是成了惜别之情的意象。如鱼肠雁足,因“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南朝梁王僧孺《捣衣》)而成为书信的意象。如“东篱”意象给人的是超尘脱俗之感,是因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②故事或传说。如杜鹃,源于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的故事,还有“投笔”、“长城”等。③诗人据物象的物理特征与生活、情感的相似性,来类比或比喻自己的情感,当它成为诗歌语言,就被人们接受。如“月”有朗照天下和阴晴圆缺特点,漂泊者借此寄托思乡情怀,月就有了望月思乡怀人之情;月色清凉,失意文人借以渲染凄凉气氛,烘托悲苦之情。如“清秋”成为感伤意象,是因为“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物候特征。如候鸟“大雁”因每年随季节迁徙活动而成为“思乡怀人”意象;又因群体活动特征,孤飞的大雁便成为“孤独”意象。如“莲”因“出淤泥而不染”特征成了高洁的意象。
这些人们熟知的意象,其内涵有了俗成性,人们就可以据此解读诗歌。意象不仅具有个体性,还具有相同性,如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芭蕉等表达凄怆、孤独、惆怅,松、竹、菊、冰雪等表达忠贞与高尚。
三、诗歌内容的整体性
诗歌从题目到内容是一个整体,围绕情感主题,不能因表现手法与写作角度而断章取义。厉鹗《晓至湖上》的情感只能是向往自由不得的惆怅,而来到幽静的自然正是在现实中向往自由不得的表现。叶绍翁《夜书所见》的“思乡念亲、怀想故园;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不过是羁旅愁思细说。王维《山居秋暝》是表达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颔联颈联以融情入景表达,尾联则化用诗句表达,殊途同归。
古典诗歌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也可能造成断章取义,中国文学注重的情感逻辑、意象使用、篇幅限制,是古典诗歌特殊的语言现象的成因,如句子成分省略和倒装,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等。诗句中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助词是常见的现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同时又是典型的由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倒装,如“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应为“千家闻战伐野哭,数处渔樵起夷歌”。
总之,古典诗歌情感的普世性、意象的俗成性、内容的整体性是解读古诗的关键。学生可依据诗歌情感的普世性,从现实的一般情感来解读;可依据诗歌意象的俗成性,从意象的特征来解读;可依据诗歌内容的整体性,从诗的标题到内容综合解读。这三个解读维度切合诗歌“以意逆志”的解读方法,是常用的诗歌解读方法,适用于考试,也适合一般读者。当然,必须注意古诗中今人较陌生的情感,如“闺阁诗”和“羁旅诗”,必须掌握诗歌用以表述情感的特定词语,如羁旅、愁思、凄怆等。
作者单位:福建省大田第一中学(3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