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妤 卓睿 丘萍
【关键词】升阳益胃汤;阳合汤;浆细胞性乳腺炎
【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081-01
浆细胞性乳腺炎又叫乳腺导管扩张症,多发于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乳腺化脓性疾病,本病的常规治疗方法是做手术,如果治疗不当,可使病程漫长,反复发作,形成瘘管而经久不愈,致乳房损坏严重,或被切除。笔者治疗了难治性浆细胞性乳腺炎6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臨床资料 难治性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最大72岁,最小23岁。均为非妊娠哺乳期患者,并多是单侧乳房发病,病程最短26天,最长10年余。复发3~5次者42例,5次以上者18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有反复发作的病史、临床表现、血常规、C反应蛋白、B超检查、钼靶、穿刺液细胞学涂片进行确诊,部分难以进行鉴别诊断的患者行乳房穿刺活检确诊。临床表现为病变反复发作局部可有红、肿、痛等症状,并在乳晕周围或乳腺实质出现肿块,或出现皮肤粘连、乳头回缩、局部水肿以及腋淋巴结肿大等征象,或肿块软化形成脓肿,穿破后形成经久不愈合的瘘管。病理表现为乳晕下导管有阻塞,引起导管扩张,管壁上皮萎缩,管内积聚的类脂质及上皮细胞碎屑腐蚀管壁后,在管壁周围的脂肪组织内见有片状的浆细胞浸润。还不同程度地伴有脾胃虚,四肢欠温,舌质淡,脉细等表现。
2、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zY/T001.2-94)):①治愈:肿块消失,瘘管愈合。②好转:红肿热痛消失,肿块缩小,瘘管近愈。③未愈:肿块不消,瘘管不愈。
3、治疗方法
3.1 升阳益胃汤合阳和汤加减内服治疗 升阳益胃汤合阳和汤加减(党参、黄芪、归身、川芎、羌活、独活、干姜、川连、枳壳、甘草、荆芥、熟地、肉桂),水煎2次,混合后共600ml,分2次服,中药内服贯穿病程治疗的全过程。乳房形成脓肿者在B超定位下行脓肿火针洞式引流术,使烙口内壁产生焦痂附着,形成一个内壁光滑的圆形通道,使脓液通畅排出,配合提脓药捻引流术,可达到“腐去肌生”的效果。屡管形成者配合搔刮、捻腐、拖线、垫棉绷缚、乳腺导管冲洗等治疗。经上述治疗后全身症状消失,乳房红肿疼痛消失,屡管愈合,B超显示无异常者,元需手术治疗。
3.2 手术治疗 如果病情得到控制,乳房局部肿痛等炎症反应消失,皮肤色泽恢复正常肿块缩小至2cm以下,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脓腔消失或脓腔直径缩小于lcm以内,瘘管减少、缩小或纤维化者,则进行手术治疗。本组中有38例行手术治疗,均行病变导管切除术、病灶清除术,并采用1期缝合术。
3.3 术后处理 术后留置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乳头供血情况,保持敷料干爽。
4、结果
60例难治性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经升阳益胃汤合阳和汤加减治疗后,28例治愈,占46.67%,无需手术治疗,随访无复发;余32例,占53.33%,经手术和中药治疗全部康复,总有效率100%。所有病例治疗时间最短16天,最长58天,平均32天。术后切口1期愈合最短7天,最长16天,平均9天。术后随访时间最长2年半,最短3个月,无复发病例,乳房外形保持良好,患者满意度较高。
5、讨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属中医“粉刺性乳痈”范畴,临床以非周期性乳痛、乳头溢液、乳晕下肿块、乳晕旁脓肿及乳晕部瘘管为特征,且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抗生素,或应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其结果虽然能减轻浆细胞性乳腺炎红肿热痛的症状,但达不到消除疾病的作用。本组病例中采用升阳益胃汤合阳和汤加减配合手术治疗,用益气血、升阳益胃、温通气血的方法取代清热法和抗生素疗法,对难治性浆细胞性乳腺炎进行治疗,使患者的脾胃功能旺盛,气血生化充足,阳气宣通,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使阴疮之症得到较快痊愈。笔者认为难治性浆细胞性乳腺炎在有炎症表现时形似“阳热证”但其本质属于“阴寒证”,因为此症经久不愈而易复发,实是气血不足,生肌不旺,抗病能力差,本组病例多有脾胃虚的表现,使气血生化乏源,阳气不伸,病不易愈而复发。再观其分泌物多为豆腐渣样脂质类分泌物属中医的阴寒之物,伴有乳管不通、乳房硬块、日久不愈、和脾胃虚、四肢欠温、舌质淡、脉细等症,都属阴症的表现,温通的中药大多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炎消肿的作用,所以用益气血升阳温通之法而易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