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克中 江慧娟
陶瓷绘画艺术是传统的美学思想为主导的艺术,它的艺术境界是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是意和境的组合名词,“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二者巧妙结合而构成“意境”。作为抽象概念的意境是画家对客观景物的提炼,它融入创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采用艺术夸张的手法营造出来的一种境界,绘画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绘画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美的基础。
一、陶瓷装饰艺术概述
陶瓷绘画艺术是创作者艺术化的客观物象,它反应的是自然形态,是想象思维经高度提炼的客观物象并加工成具象图形,是感染欣赏者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形式特征是单纯而鲜明的,所呈现的整体内容,其目的都是为了取得和谐之美。具有图形的通俗性与高度清晰的识别性,表现较为自由,充满个性。它以清新、明快、写意的视觉形象传达创作者的情感,形象特征尤为明显,它集浓缩、精炼、概括、简化的对现实对象予以表现,同时又夸张其本质因素,与中国画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是一种特种文化的表现。当然,陶瓷装饰艺术要达到美学范畴,它需要艺术家“抒写胸臆”“发挥景物”,也就是“意”与“境”的有机结合发挥,最终实现与众不同的“美”。因此陶瓷绘画艺术也就有着与众不同的评判标准。
二、陶瓷绘画艺术的意境美
陶瓷绘画艺术属美学范畴,它既是唯美艺术更需要“意境”美来征服欣赏者。其实陶瓷绘画艺术它融汇了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画家作品都是通过对其所描绘的景物表达出自己的想象情感,使其意境引发观赏者的联想共鸣,从而达到思想和情感上的感染和升华,使其意境带给欣赏者美的享受。一幅好的作品,不仅在于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还要有对绘画对象所蕴涵的神韵有所体现即神似,更重要的是通过物象传达作画者的思想,做到神形兼备的同时能借描绘对象寄托作画者的情感,让观者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又能得到另类启发。意境呈现着诗情画意,它能透露出感染人的魅力,“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借物抒情,借物言志,这是对意境的完美概括。没有绘画的对象就没有情感附着的载体,景物是有形的,而情感则是无形的,必须要以有形的景物作为情感依托的载体才能够以情入景,做到形似、神似。
三、意境美的哲学基础
中国古代哲学里的美学,它是传统文化孕育的学科,其哲学思想与儒、道、禅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家始祖老子曾书:“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意是;听不到看不见,主张对虚拟、虚无的追求。简短的这句话则道出了传统绘画追求似与不似的哲学理论,可见道家哲学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与老子并称的哲学家“老庄”,在《庄子》一书指出:“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可名”,这位哲学家的思想中反应出中国艺术不求形似的渊源,道出了不似之似并非脱离客观现象之理论,道出了“传神写照”、“迁得妙想”、“以形媚道”等著名的美学观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道释儒观念为基础的玄学思潮出现,直接影响着传统的绘画观念,玄学思潮是美学表现出对主体精神的强调,其美学观点还深含着“虚境”的意义。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这些美学观点实际上就是绘画的哲学基础,它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因此,陶瓷绘画艺术强调意境之美学哲学观点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陶瓷绘画意境美的具体表现
陶瓷绘画和中国画,有着姐妹艺术之称。因为它融入了中国画意境的精髓。当你细心品味陶瓷绘画艺术时,就能感受到“山川草木,造化自然”乃中国绘画所表现的“实境”,即国画创作的原型融在其内。“因心造境”它是一种内在精神的表现,乃传统绘画所强调的主体,“以手运心”它是创造“虚境”手段。这种虚实相生的境界在于形与神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然而这些“实境”与“虚境”完全体现到陶瓷绘画艺术之中,会产生“看得见摸不着,想不到能看到”的情景画面。因此陶瓷绘画的“形”不仅仅在单纯性的“真”,其中含有“意”,“象中有意,意中有象,立象尽意”,“象”是“意”的载体,作为创作者,更深层次的意图就是表达“象”中蕴含的“意”。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他的著名诗句:“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知见诗如见画”,道出了形与意的辩证关系。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说:“妙在似与非似之间”,“不似则欺世也,太似则媚俗。”此话所表达的意义则是:“形”之“意”的客观对象,此话也折射出画家的心境。作为艺术的创作者,要运用艺术手段倾注内心的真情实感,只有通过大胆想象不拘泥于形似,得其“神”,“因心造境”,创作出高于生活而又源于生活的“画中画”。
陶瓷绘画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重神轻形”,“动静相生,虚实相生”已成为陶瓷绘画特有的意象。作为画者,只有景致的营造是很不够的,他必须懂得“意境”美学的辩证关系。“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这些辩证的学术观点阐述了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辨证理论内容极为丰富,它成了两个不可缺一的统一,即;“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的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上述的美学观点也正是我们陶瓷艺术工作者所要悟出的、笔魂里所要渗透的美。
五、意境美中不可缺的画龙点睛之笔
人们往往把完美的绘画作品与“诗、书、画”联想在一起。而“诗、书”二字却摆在前面,无疑说明了“诗、书”在绘画艺术里的重要性。“无诗不能成画,无画不能为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精辟地道出了诗画创作中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相得益彰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也道出了苏轼对“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这一美学追求的独到见解。于诗、于画,品察万物,皆以抒情达意为主要目的。诗丰富了画的内涵,更提高了画的境界。宋代画家文同曰:“诗不能尽, 溢而为书, 变而为画, 皆诗之余。”可见,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文人画形式的一个独特表现,“诗、书、画”的完美结合体现出独特的意境之美。唐代王维被后人奉为文人画的始祖。宋代苏轼曾对王维的《蓝田烟雨图》题曰:“蓝田白石出,王川红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巧妙地突出了画的意境,妙笔生辉,让人叹为观止。苏轼评论王维的艺术造诣时说: “味摩诘诗, 诗中有画; 观摩诘画, 画中有诗”。王维的许多诗句, 如“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等这些优美、色泽的诗句, 描绘出一些幽美宁静的画的意境。由此可见中国画通过“诗、书、画”的完美结合表现出独特的意境美。更是陶瓷绘画艺术意境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