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珍 孙成书
摘要:针对江苏泰州某猪场的发病情况,从应激的概念、发病机理、应激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从而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猪;应激因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5-0035-01
应激是动物机体受到体内外非特异的有害因子(应激原)的刺激所表现的机能障碍和防御反应,是指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异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适当的自然应激可使机体逐步适应环境,提高生产性能。应激过度,即动物体受到长时间高强度的应激刺激时,就会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如生产性能下降、发病率高、甚至造成死亡。
近年来,由于饲养方法、环境等因素,国内大多数养猪场均不同程度受到应激因素的影响,给广大养殖户以及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养殖户的积极性。下面就临床病例进行介绍以供参考。
1 发病情况
江苏省泰州市某养殖户的20头商品猪,突然发病,主要症状是肌肉震颤、尾抖,继而呼吸困难,心悸,皮肤出现红斑或紫斑,可视黏膜发绀,剖检肉质发生变化,胃、十二指肠黏膜等发生溃疡。经临床检查,结合剖检变化诊断为猪应激综合征。
2 应激的发病机理
当猪受到应激原的作用后,如捕捉、驱赶、运输、高温、寒冷、拥挤、咬斗、注射、手术等,下丘脑兴奋,分泌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使垂体前叶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增多,ACTH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肾上腺,促使糖皮质激素的释放。应激初期分泌的肾上腺,也可刺激垂体前叶释放ACTH,ACTH分泌的增多,阻碍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加强分解代谢,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应激原的强度大,作用持久时,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衰竭,可造成猪发病和死亡。
3 应激与疾病的关系
应激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没有应激反应,机体将无法适应随时变化的环境。过度应激反应,超出机体的适应能力或反应异常,则造成内环境紊乱,诱发疾病的发生或疾病的发展。因此过度或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造成机体适应能力破坏引发疾病。
在养猪过程中常见的应激性疾病主要有猝死综合征,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抓捕、惊吓、注射产生的最严重形式,常常是不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猪应激综合征主要是由于运输应激、热应激、拥挤应激等原因产生。主要症状是早期肌肉震颤、尾抖,继而呼吸困难,心悸,皮肤出现红斑或紫斑,可视黏膜发绀,最后衰竭死亡。尸僵快,尸体酸度高,肉质发生变化,胃、十二指肠黏膜等发生溃疡。
主要原因是由于严重的应激反应导致,如斗架、运输、严重疾病病变等(可突然死亡)。其临床症状主要是事前无慢性溃疡典型症状,是一种急性胃肠黏膜病变。解剖可见胃肠(十二指肠)黏膜有细小、散在的点状出血;线状或斑片状浅表糜烂;或浅表呈多发性圆形溃疡,边缘不整齐,但不隆起,深度一般达黏膜下层。
消化道菌群失调:主要原因是更换饲料或饲喂方法,转圈混群,市场交易等。猪的胃肠黏膜损伤引起消化道正常微生物区系被破坏,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等致病菌株大量繁殖引发细菌性肠炎。
4 防治措施
4.1 预防
4.1.1 挑选抗应激猪种 不同的猪对应激的敏感性不同,购买、引进猪苗时,应注意挑选抗应激性能强的品种。
4.1.2 加强遗传育种选育繁殖工作 通过氟烷试验或肌酸磷酸激酶活性检测和血型鉴定,逐步淘汰应激易感猪。
4.1.3 减少饲养管理等应激因素对猪产生压迫感而致病 畜舍应远离工厂及污染区,保持环境相对安静,减少各种噪音;猪舍建筑结构要科学合理, 保温防暑,防止贼风,通风换气,净化空气,改善舍内小环境条件;合理饲养密度,断奶前尽量少抓猪,少注射给药。
4.2 治疗
治疗原则就是镇静和补充皮质激素。首先转移到非应激环境内,用凉水喷洒皮肤。症状轻微的猪可自行恢复,但皮肤发紫、肌肉僵硬的猪则必须使用镇静剂、皮质激素和抗应激药物。
选用盐酸氯丙嗪作为镇静剂,剂量为1~2 mg/kg肌肉注射,或安定1~7 mg/kg肌肉注射。也可选用维生素C、亚硒酸钠维生素E合剂、盐酸苯海拉明、水杨酸钠等。使用抗生素以防继发感染,可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溶液防止酸中毒。
在养猪过程中的应激是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如重视不够将造成严重的影响,应激造成的危害既有单一的,也有综合的,且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能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妥善做好各项预防措施,必将大大降低应激引起的不必要的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