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怎样走

2013-04-29 00:44陈晋
党建 2013年5期
关键词:道路制度改革

陈晋

精彩导读

不走“老路”和“邪路”,都突出了对中国道路的牢牢坚持,并要求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

如果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路子上取得更多更好的收获,势必带来更大的制度红利。

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在中国道路的前进方式中,不是分离的,而是互相促进的。

道路是旗帜,是形象,是方向。人类社会总是沿着一定的路子向前发展,任何一项伟业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对道路的探索和选择,坚持和发展。

中国道路,就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强调,“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突出道路问题的重要性。他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他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要求全党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他在中央党校对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讲话中又说,“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他在十八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提出,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和落脚点;他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走好中国道路,其实就是一句话:牢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问题无非两个:怎样坚持,怎样发展。

第一,关于怎样坚持

十八大报告标题突显了“坚定不移”四个字,正文中“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也是强调坚持中国道路。中国道路事实上成为最高意义上的党和国家意志,怎样才能做到对党和国家意志的牢固坚持呢?有两点很明确。

一是在认识和实践中树立自信。

十八大报告提出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树立自信,既要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来认识和承认中国道路给中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进步这个基本事实,也要清楚中国道路总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在“三个自信”中,树立制度自信最为关键。走中国道路,在任何方面的进步和完善,最终都应该落实到制度建设上面;任何方面的动摇,最终都可能反映在制度上的动摇。现在西方一些人谈论中国道路,往往把社会制度和经济成就分割开来,承认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好,但不认可中国的制度。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如果没有制度保证,要让中国经济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快速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走中国道路的根本保证,如果对制度没有自信或信念不坚定,如果对制度不持敬畏之心甚至任意践踏,其保证作用很难发挥,对人们走中国道路的信心会带来根本性的伤害。

懂得远比知道重要。所谓自信,来自道路的科学性及其魅力,来自人们对道路科学性的真正了解和懂得。在懂与不懂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含糊。还是反复讲的那个道理:真学才会真懂,真懂才会真信,真信才会真实行,真实行才会真有效。真有效了,道路的魅力韵味就出来了,自信就有了,就牢固了。要坚持好中国道路,内在逻辑大体如此。

自信还是不自信,也不光是关起门来的自我判断,也不只是跟自己以前的道路相比如何。我们沿中国道路前行,已经过了这个阶段。要敢于和国外比,敢于和现在比,也要敢于比未来。中国当然还存在不少问题,每个国家都存在问题,不同的阶段存在不同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会带来新的问题。因此,有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能不能在这条道路上不断解决问题。中国道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世界瞩目,中国道路为世界发展注入越来越多的正能量,也让世界瞩目。只要我们沿中国道路走下去,让中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势再巩固一些年,让对中国总体有利的世界经济政治局势再持续一些年,有关中国道路的种种误解、曲解乃至恶解,势必将逐渐淡去或是不攻自破。那时,中国道路将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正确评价。

二是知道哪些路子不能走。

坚持走好中国道路,不仅对中国道路“是什么”要有认识上的自觉和自信,还要清楚哪些路是不能走的。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是为了突出坚持走中国道路这个要求。

“老路”和“邪路”,是过去经常讲的旨意明确的一个比喻。不走“老路”,不是说对过去的探索都不尊重,而是说,实践已经证明,过去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以及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所以才通过改革开创出新路。不走“邪路”,不是说对外国各种道路中好的东西不尊重,不需要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了,我们的改革不前进了;而是说,各个国家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但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只有一条,换句话说,中国道路是有原则、有方向的,在改革开放中,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不能用其他什么方向来动摇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这个方向。比如,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能实行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行的完全按劳分配制度,也不能实行资本主义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按资分配制度,而只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不搞平均主义,不同社会成员的收入不可能没有差距,但不能差距过大,更不能两极分化。党的十八大关于中国道路的概括中,强化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说明我们党越来越重视收入分配领域里出现的新情况,同时也说明,要不要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要不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绝不仅仅是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的改革是不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总之,不走“老路”、“邪路”的具体含义,就是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同时,要自觉纠正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不走“老路”和“邪路”,都突出了对中国道路的牢牢坚持,并要求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二者互为依托,是统一的。

第二,关于怎样发展

中国道路不是僵化的模式,对中国道路最好的坚持,就是与时俱进地发展。发展中国道路的最大动力,是在实践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当然也是发展中国道路的关键一招。尽管现在推进改革矛盾多,难度大,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所说,“不改不行。我们要拿出勇气,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推动中国道路往前发展,人们从不同角度,都会认为有当务之急,诸如民生,法治,公平,生态,收入差距,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反腐倡廉,周边事态,等等。站的角度不同,从事的职业不同,关注的重点不同,答案自然不同。这就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作出战略判断,确立主攻方向,推出顶层设计。

所谓顶层设计,很重要的一点,是重视各领域体制改革的统筹设计。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意也在此。“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怎样推进和发展,各实践领域的具体道路怎么走,各有着力点、突破点。比如,在经济领域,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展的关键是提高质量和效益。在文化领域,关键是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国道路的文化软实力。但从总体上说,要走好中国道路,从制度、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建设入手,无疑最为关键。一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积累,中国道路在前进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不少方面已有规律可循,为一些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条件;二是因为,如果各种制度、体制、机制仍然不协调配套,势必出现相互牵扯甚至内耗,进而影响总体改革和发展成果;三是因为,我们既面临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的问题,也面临如何切实遵循和敬畏制度的问题,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做到用制度管权、靠制度办事的问题上,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走中国道路,我们曾经拥有人口红利,长期拥有改革红利,再进一步,如果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路子上取得更多更好的收获,势必带来更大的制度红利。

邓小平在1992年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邓小平说的30年,已经过去了20年。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是对中国道路在制度形态上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政治发展道路方面,党的十八大还就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协商民主制度等作了安排。在我们的制度体系中,原本有政治协商的传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党把协商和选举并列为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近年,又明确了协商民主这个概念,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将其作为一种制度,并要求落实到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基层民主协商各个方面。这些部署,广泛、多层地扩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无疑将成为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发展中国道路的着力点。还有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协调改革,更是一篇大文章。

推动中国道路往前发展,不仅有轰轰烈烈的突破和转折,更需要渐进式的改进、完善和积累。对看准了的改革,要下决心干,争取有所突破,早有成效。对看得还不那么准、又必须有所突破的改革,则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摸着石头过河。

所谓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中国道路的创新发展,有自己的风格,这就是,从“先易后难”的务实主义,再到“攻坚克难”的现实主义,要避免陷入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浪漫主义。抬头看远方,需要理想情怀,才不会失去目标方向;埋头走路,需要现实主义,才不会跌跟头。务实和现实的改革,既直面改革的难点和焦点,又强调改革的渐进过程,而不是期望短期内就能够把想解决的难题都做完,也不是渲染还没有条件去做的事情以作画饼,更不幻想拿花样翻新的口号来说明中国道路的发展如何风光。

突破性改革总是以渐进式改革为基础的。比如,如果没有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徘徊中前进的渐进变化,就不可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宣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果没有20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取向的渐进式改革,如果不经历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阶段,就不会在1992年来一个大突破,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改革的目标;过去我们只强调公有制经济,1997年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经过近20年的实践探索,特别是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才取得的突破性成就。这就叫积小成为大成。

当然,摸着石头过河,绝不是狗熊掰棒子,瞎抓一气,不知所得,而主要是摸规律,摸重点,摸突破口。这就需要善于总结经验,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推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在中国道路的前进方式中,不是分离的,而是互相促进的。

总之,坚持和发展,在走好中国道路的实践中,是统一的。统一的途径,在于实践,在于实践提出的问题。统一的效果,要接受实践的检验,看解决问题的效果。统一的方式,还是邓小平说的那四句话:对的要坚持,不足的加把劲,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这就是中国道路的前进方式,也是怎样才能走好中国道路的历史辩证法。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翁淮南)

猜你喜欢
道路制度改革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