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萍
一、课上:让学生自己读书
目前,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大多数教师习惯了条分缕析,层层剖析课文内容,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于是,“讲”和“析”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以讲为主、讲练结合成了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甚至有些教师干脆一讲到底,完全忽略了学生这个“阅读主体”,即使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也急于公布标准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哪还有阅读的自主权和思考权,他们只能顺从定论,重复“真理”的声音,在教学中充当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色,丝毫没有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试问,这样的语文教学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事实上,任何一部作品都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一种开放性的召唤式结构,有许多“未定点”和“非硬性规定的自由空间”,任何人都不可能穷尽其所表达的意义。德国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姚斯认为,一部作品“并不是独立、自在地对每个时代、每一位读者提供同样图景的客体。它不是一座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更像是一本管弦乐谱,不断地在它的读者中激起新的回响,并将作品从词语材料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以现实的存在。”如果我们一定要用统一的结构去框定对作品的理解和其价值,追求其精确性、标准化,那只能使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审美联想变得日趋封闭和狭窄,而这样的阅读教学只能培养出一些没有思想的奴性的人。
所以,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转变教学观念,回归自然常态下的语文学习,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欣赏和品味,直接与作者对话,亲近原汁原味的“绿色文本”。
二、课后:让学生读自己的书
现在的学生没有时间读书,也不想读书。关于前者,笔者认为有几个原因:其一,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电视和网络占据了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其二,在“读书”和“分数”面前,学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分数”。客观地讲,语文是一个长期工程,只有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成效。因此,不少学生就把时间用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上;其三,在指导学生阅读上,有些教师显得操之过急,一味地让学生读名著、读经典,想把世界上所有高品位、高格调的著作都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可是,许多学生不喜欢读名著,即使教师一直强调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由于他们没有丰富的阅历去领悟名著的内涵,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去把握名著,因此他们从心理上拒绝名著,甚至排斥名著。
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向学生推荐阅读内容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阅读的现实出发,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故事、民间传说、科学幻想小说等。如《故事大王》《米老鼠》等杂志,《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等经典文学作品。随着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思想更深刻、内涵更丰富的名著,如《红楼梦》《巴黎圣母院》《鲁宾逊漂流记》等。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所以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首先就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约束学生的阅读权力。
另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阅读趣味。有人喜欢“大江东去”,有人偏爱“小桥流水”;有人钟爱莫泊桑、契诃夫,有人专注钱钟书、余秋雨。各人有各人的兴趣,各人有各人的口味,教师不一味地强求,反而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著名教育家巴士卡里雅在《爱的生活》中提到:“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因此,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选择,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