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喜红 晁倩
所谓幸福,是自我对生活状态满意程度的一种感觉。而个体的幸福感是建立在个体价值观所决定的幸福观之上的,幸福感取决于从事这个职业的目的性。辅导员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其他教师和管理者无法比拟的。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而且还会影响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独立院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
导致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因素、单位的工作环境,也有辅导员自身的原因。
1.社会期望值过高与独立院校教育现状不符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社会赋予了他们指导和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使命。但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之后,各大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专职辅导员和学生的比例根本无法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比例,这一现象在独立院校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另外,辅导员除了要担任班主任的角色之外,还要处理各种繁杂的管理事务,大部分辅导员都处在超负荷工作的状态下,致使辅导员根本没有时间感受和品味他们的职业幸福。
2.生存压力大与待遇低降低了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很多辅导员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他们很快将进入人生的新阶段,组建自己的家庭、买房子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原本乐观的人生预期在现实生活中搁浅,而且不高的收入也难以实现他们理想的生活方式。
3.独立院校管理制度僵化降低了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很难以量化的标准来考核他们的工作。因此,辅导员的考核趋于主观化,考核指标不合理,考核结果不公正,都会严重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独立院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对策
独立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意味着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健康工作,踏实生活,个人价值与职业价值和谐发展。因此,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可从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学校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辅导员身兼教师和管理者双重任务,但他们的能力有限,不能把学生的德育、智育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都强加在辅导员身上。
其次,建立公平、合理的考评机制,逐渐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在高校中,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偏重于专业教学和科研活动,往往不能科学合理地评价辅导员的工作,直接影响到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水平。同时,大多数辅导员都希望得到平等的待遇,被领导、教师、同事、学生信任和尊重。当自我的努力得到了領导、同事、学生公正公平的评价时,辅导员才会受到极大的激励,从而提升自身的职业幸福感。
再次,确立规范、科学的人事聘任制度。工作和工资的稳定是影响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这也说明辅导员的心理安全感是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关键。学校可以通过建立规范、科学的人事聘任制度,为辅导员提供安全感,从而保障辅导员的幸福感。
最后,辅导员要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合理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提升职业满足感。因此,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涉猎多种学科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化智力支持系统,将学生管理工作艺术化、科学化,从而提升自己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李金华.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及其实现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
[2]王传金.教师职业幸福的内涵考量[J].当代教师教育,2009,(2).
[3]张维平.大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追寻[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5).
[4]黄淑婷.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8).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