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成
中国元素是传统文化的表征,在中国陶艺家的早期创作中得以广泛地应用。现代陶艺随着“既走向世界”,又“尊重传统”的创作观被普遍认同,特别是观念前卫的中国陶艺家在紧随西方陶艺的技法与形式,却又始终力不从心之时,开始注重材质、工艺、创意与中国元素的融入,在技术上力求精致,在观念上尽力糅合现代文明的资源,促使现代陶艺中国元素的运用一步步走向成熟。本文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陶艺作品,在分析和研究他们作品的基础上,说明中国元素它不是西方文化的简单补充,也不是狭窄的民族主义旗号,更不应该被视为一种时尚的新名词。而应作为一种全新的陶艺形式,为中国现代陶艺走向世界奠定自信,承担融入世界、影响世界的光荣使命。
一、中国元素一词的界定
当代陶艺家普遍认同应该走中国特色的陶艺之路——凭借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审美理想的追求与全球化背景下以西方现代文明为主导的文化潮流的融合与交汇。众所周知,我们中国具有深厚而优秀的陶瓷文化遗产,并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传统文化的丰厚对现代陶艺家们来说既是个优势也是个“包袱”,因此,直面传统,向传统学习,就有一个取舍的问题。我们需要这种由传统文化作为审美支撑,这种审美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环境中有新的涵义。其实我们很容易从我们当代活跃的陶艺家们的创作中寻找到既有传统情怀又具有当代精神的,既有对当代生活的关注、又有东方审美情境即饱含中国元素的作品。
中国元素:凡是被普遍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中国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以及所有物质,均可被视为。譬如说形象类:红旗、天安门、黄河、长江等;宗教类:佛、道、儒家、阴阳、禅宗、观音等;服饰类:旗袍、唐装、肚兜、刺绣、蜡染等;文化艺术类:书法、国画、陶瓷、京剧、唐诗、宋词、元曲等;传统节日类: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二、中国元素在现当代陶艺中的运用
纵观中国古代艺术,例如绘画,始终融意境与画面,以流动的、有规律的线纹与天地间的大气流动相协调,把绘画艺术带入了一个耐人回味的性灵境界。如俗称“马一角、夏半边”的南宋山水画家马远和夏圭,即以边角之景捕捉自然界最精美的部分,生“以小观大,以偏概全,以虚拟实,以意造境”的效果,获得“笔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趣。其实中国元素中,不仅是绘画,从远古时期的图腾直到明清的吉祥符号,这种独特的宇宙观与生命情调都有所体现,并对现代陶艺具有极高的借鉴性。
中国元素的美学价值使现代陶艺有许多借鉴之处,如著名陶艺家周国桢、黄焕义、宁钢、白明等的作品中都饱含了中国元素。
1、中国元素在陶艺雕塑中的运用
著名陶艺家周国桢教授既是中国现代陶艺的一位杰出代表,又是开拓中国现代陶艺之路的一面旗帜。这面旗帜立足于中华民族深厚、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时刻关注民族的发展,表现民族的喜、怒、哀、乐,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周国桢既拥有中华民族传统陶艺技术语言特色的丰富经验,又勇于反映时代精神和创新观念。将传统文化落实于现实生活中,创造出崭新的陶瓷艺术世界……”这是1 9 8 7年8月在香港世界贸易中心信德大厦举办的周国桢陶瓷展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图徽审议小组成员、香港雕塑家协会主席、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会主席文楼先生对周教授的评价。
周国桢教授的陶艺是以传统民族雕塑及陶瓷风格为基础,糅合现代造型观念,表现出其个人在陶艺创作的独特风格。他在“土”与“火”的熔炼中探索半个多世纪,创建了中国现代陶艺的独特语汇和时代精神。对瓷性、泥性拥有更为深厚的功力,他像一位功力深厚的道长,褪去了表面的火气,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悠远的东方瓷性,品味到一种瓷的韵味,是一种交融自然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天生般的完美创造。他的动物世界例如《静观》《雪豹》等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他身上有着浓厚的东方古典情结,把汉代雕刻中的“力度”、唐代艺术中的“博大”和自己的感性生命融合在作品中,塑造出一个个充满人性的动物世界,《动物世界》是其真诚的奉献,是给童心者以灵趣,给思考者一面人情事态的镜子。
2、中国元素在环境陶艺中的运用
黄焕义教授的内心始终涌动着眷恋传统的动态,但他又并非一成不变,并始终贯穿于他的陶艺创作中,这是其艺术具有独特风格的根本原因。他一直在寻找和重新发现民族文化之根,民族艺术之魂。他的作品流露出明显的艺术特点是民族文化艺术的回归。他想恢复“传统”的重新延续,寻根、寻历史。他用“引用”构造文化内涵,强调对过去文化艺术传统的价值肯定。这在他的环境陶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他壁画中的“风景系列之一”,用似曾相识却又不确定的中国元素,意象地表达出天地之间的自然之态:貌似黄土高原,又像硝烟弥漫的古战场遗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草坪中一古朴的石块,与陶艺壁画上块状的山形,遥相呼应,相映成趣,组成一幅超现实主义的巧妙图形!
壁画“遗风”,作品中的完整与残缺,浑浊与光洁,粗糙与细腻的对比,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作品所构成的形态貎似尘世间的喧嚣,万物在躁动后恢复的宁静之状,其作品的主题沉重而忧郁,人们从这些丰富的表现技法上感觉到现代陶艺的独特魅力,使观者在沉思中怀古,在寂静中领悟。
3、中国元素在陶艺绘画中的运用
宁钢教授的陶艺,虽受传统陶艺的影响,但更多的则是他自己的思路。他的“仲夏”系列作品,构图看似随意,却经过苦心经营。画面的小鸟活泼可爱,莲藕、荷花、高粱、玉米这些很中国的元素自然地贯穿于画面,密而不塞,疏而不空,似有阵阵暗香飘浮其间。画面用笔简洁流畅,兼工带写,充分表现出“仲夏”时节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
宁钢往往从大自然中得到启发,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不断创新。他善于将现代审美与传统艺术相结合,充分发挥陶艺的材质、色泽与造型,创造出富有活力的艺术品。宁钢的陶艺作品质朴、深沉、雅俗,具象与抽象都在他的笔下相映成趣,仔细品味观赏,才能领会到诗的意境,感受到音乐的韵律与节奏。因而,宁钢的每一件创造性的作品对于观赏者来说都会是一个震动,因为它为观众展开了一种前所未知的新世界。
4、中国元素在陶艺器皿中的运用
白明的绘画有他的“陶艺魂”。其实,他的陶艺、绘画和青花瓷所表现的主题是一致的,那就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赞颂,对物质世界的挚爱,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自由活泼创造的迷恋。当然,他的创造也不乏理性精神。
从青花瓷的装饰手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白明谙熟传统技法,但他的审美格局和情趣却具有鲜明的现代感。他远离“国画”的移植,同时远离传统装饰的图案化,这样他与传统陶瓷现有的创作模式分道扬镳。他器物上的似花、似草、似果、似荷塘、似流水的意象描绘,构图布局恰到好处,造成明丽、开朗、生机蓬勃的感觉。
白明青花器物的造型,在单纯中不乏精致,且巧、且美。他运用点、线、面的结合,充分表现形的变化和瓷器质材的品格。即便那些不引起人们注意的细节之处,如沿口、底部、盖纽等等,无一不体现出其匠心独具,显示出讲究、精细、含蓄、沉着、稳妥、挺拔的美感,蕴含着优雅和柔刚结合的传统文化气质。
三、中国元素在现代陶艺中的发展
周国桢、黄焕义、宁钢、白明等颇具责任感的陶艺家们潜心探究中国古典艺术以及民间艺术的文脉传统,力图在陶艺语言中延展其意趣,形成其陶艺新作的又一艺术特色。如果说所谓文脉传统的延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艺术形式民族化的话,那么这种民族化并不等于传统形式的借用或改造。在他们看来,“延展”是一种基于文化历史视野的再认识、再创造,是一种内化成心灵现实,并呈现在艺术形式上的文化精神。可以预料,只要人们对本土文化传统存有热情和悟性,都不难从他们的陶艺创作中获得某种认同感。陶艺家的这种艺术追求,反映了中国陶艺现代形态建设的一个侧面。就未来的趋势而言,这一侧面的展开就有可能别开中国现代陶艺的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