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地三弓红雨足

2013-04-29 00:44鲍崇毅王志铭吕兆球吴桂昌
广东园林 2013年5期

鲍崇毅 王志铭 吕兆球 吴桂昌

摘 要:中国园林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经过专家多次论证,将苏州、扬州和广州的古典园林作为蓝本仿建于博物馆,供游客参观。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仿建广州的余荫山房,粹选其深柳堂-廊桥-临池别馆所组成的西庭进行仿建,文章对此进行总结。

关键词:园博馆;余荫山房;仿建工程;岭南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5-0000-00

1 筹建概述

园博馆,是国内第一座以园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以西,是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全面展示中国园林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元的功能以及辉煌的成就。

建设单位安排的二号室内展园为岭南名园仿建项目(以下简称“仿建工程”),占地约540 m2,由业主和专家组选择确定以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余荫山房的核心景观——深柳堂及浣红跨绿庭园为仿建的蓝本,按1:1比例作部分复制,供长期展出。

公司于2010年8月成立了以棕榈园林广东工程营运中心及棕榈景观设计院为主组建的项目管理部,并邀请了广州市园林局原副局长吴劲章为专家组组长。

2 岭南文化简介

2.1 岭南园林文化的精髓和韵味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广东是岭南园林的主要发源地,集中了大量精华之作。岭南庭园的特色是在建筑围合的空间里经营山石花木,通过划分、组合等手法来取得艺术效果。而岭南园林建筑更是在岭南文化浸润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流派,是华夏建筑的一颗璀璨的明珠[1]。

广东地区多台风,气候潮湿,岭南私家园林建筑通常以轻盈、通透为主要特色;在建筑形态、使用材质上带有浓郁的珠三角水乡特征。因广东处于沿海地区,比较早接触西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式风格的影响,因此广东园林在艺术内涵上区别于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园林而独具特色,如余荫山房对铁艺的使用,及几何形状的方形水池就是明显的例证。岭南风格和“洋味”相结合,使余荫山房古色古香却又带着一点洋气,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2.2 返璞归真的园主创意

余荫山房是清末举人邬彬(1824—1897年)利用族人奖励的宗祠余地而建的私家庭园,始建于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同治十年(1871年)建成。邬彬为纪念和永泽先祖福荫,取“余荫”二字作为园名;又因园址位于偏僻岗地之下,用“山房”这一朴素名称以示谦逊。园门题“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 为岭南园林第一联,表明不求园广,但求福荫。该园以“缩龙成寸”“书香文雅”的独特风格著称于世 (图1)。

3 庭园空间测绘及再设计

3.1庭园测绘

项目的仿建场地是540 m2的室内空间,而余荫山房深柳堂及浣红跨绿桥等核心庭园区域约为1000 m2。仿建项目的首要工作是进行庭园空间设计再造。首先选择了“红雨”景区,以保持其核心庭园相关元素的原汁原味。因为场地面积不足,对庭园作了一定的取舍,还根据项目场地条件,对主要出入口及其景观安排作了重新设计(图2)。

由于余荫山房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仿建项目既要原汁原味,不能违背原作而无中生有,也不能因为要了解原作而对原建筑或木雕等作任何拆卸。经过权衡,邀请了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东方建筑文化研究所,利用激光及红外线扫描技术进行测绘。由于古建筑的细部装饰丰富,而室内光线不足,所以测绘人员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根据编号进行反复测量和校对,终于获得了宝贵的较为完整的第一手资料。

3.2庭园再设计

设计仿建的传统园林,尤其是设计仿建南北跨度达2 000 km的传统园林项目,难度比重新设计还大,而其成功与否,与是否具备设计和测绘的专业能力和实干精神有十分重要的关联。

限于目前技术条件,测绘数据中普遍存在误差,同时还有许多细节和隐蔽位置无法测绘,各种传统工艺和传统构件的连接结构更是难以测绘。设计人员一次次深入现场手工实测,更多的是会同有经验的师傅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凭经验和专业背景,结合文献资料进行确定,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经过设计团队、专家组及项目甲方的共同斟酌研究,终于在2011年春天完成了整体设计。

完成测绘和设计后,仿建余荫山房的空间设计如下:主出入口在本园东南面,进入后过“迎宾石”石景,为仿建余荫山房“红雨”景区,方形水庭是庭园空间的重点,体现了岭南园林环水建园的造园主旨。水庭之北为深柳堂,原为余荫山房园主会客场所,也是本园的主体建筑;水庭之南为临池别馆前檐廊;水庭之西为“童子拜观音”石景,以青砖围墙为背景,丛竹婆娑。深柳堂的东北为展园备用出入口,以游廊连接“浣红跨绿”廊桥,附设盆景园,展示岭南盆景艺术;深柳堂的西北仿建青云巷,青云巷与钢构玻璃幕墙间植以乔木分隔视野,青云巷尾设展园副出入口。本园用地虽然有限,但通过园内堂馆桥廊、水庭石景、古木花藤营造了幽深雅致的气氛,形成了“绿杨墙外多余荫,红树村边自隐居”的独特造园风格。

4 庭园空间再造之分部实施

从2012年7月初正式进场施工,项目目前已经完成施工。项目涉及到典型的岭南传统古典工艺及材料20余项,包括木构建筑的榫卯结构、木雕(含屏风、挂落、花罩)、灰塑、砖雕、石雕、蚝壳片(用生蚝壳打磨,压平作为窗的透光嵌件)、陶瓷琉璃花窗、传统陶土砖瓦及白土阶砖、彩色满洲玻璃花窗、铁艺工艺,以及水景、英石叠石造景、盆景、花木、家具、字画等。

4.1 主体建筑——深柳堂

深柳堂是园中主体建筑,是本园的装饰艺术及文物的精华所在,其造型典雅优美,堂前两壁满洲窗古色古香,厅上两幅花鸟通花花罩栩栩如生,侧厢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画橱、碧纱橱的几扇紫檀屏风,皆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着当时名人诗画书法。堂中木刻精品琳琅满目,名士墨宝闪耀清华。深柳堂采用典型的岭南传统古建砖木结构,其主要的结构木梁受力于砖墙上,层层交错搭接木枋及檩条支撑屋顶瓦面。

为能达到原貌的高度,运用优良硬木-菠萝格作为其骨架结构,均采用榫卯连接。岭南传统古建筑的木结构榫卯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建筑上注重结构受力稳定,因为采用燕尾榫卯结构在檩条的两个方向上都可以开卯口,可以兼顾同一点不同方向的受力。

在深柳堂木结构系统里,强调的是整体受力,檩条(非靠墙檩条及组合檩条)卯口所开位置不在于金字顶或横梁中心位置,除了考虑借用木材的延展力外,主要考虑连续的榫卯合拢在一起时会组成一个高强度的完美整体,由于榫卯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

屋面施工并没有受到区域文化的冲击,传承了岭南传统的施工工艺。区别于北方及江南园林屋顶厚重的保温层,岭南传统建筑屋顶盖瓦直接置于木椽上,因而从地面是可以直接望到瓦底的;同时,屋面灰塑“鸿福将至”图及“博古脊兽”形神兼备,将岭南传统工艺展现得淋漓尽致(图3)。

4.2 桥廊及临池别馆

桥廊即浣红跨绿桥,被誉为岭南园林最具特色的建筑造型。该廊桥把余荫山房分隔成东西两部分,西部“红雨”,东部“绿云”,故名“浣红跨绿”。相比原貌,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更注重利用现代科技的辅助,比如对石拱桥圆弧的定位,则力求仿建的圆拱石桥弧度更加自然柔和,更胜于原址(图4)。

5 装饰工艺

5.1木雕

木雕是本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木雕作为广东的民间艺术,既能把厅堂装饰得富丽堂皇,又能使之淳朴大方。深柳堂正中的“松鹤延年”及“松鼠葡萄”两幅大型挂落(花罩)的雕塑形体秀丽、姿态活泼、自然逼真,皆为木雕珍品。堂内除木雕挂落,还有双面书法木雕(图5),内刻多个名家手迹,清乾隆时期大学士刘墉的书法手迹:“韩持国在洛中作诗云,闭门读易程夫子,宴坐焚香范使君”最引人注目,四周雕刻各种花鸟图案,刀法细腻,巧夺天工,具有浓郁的岭南气息。

由于历史的原因,余荫山房的历史资料并不多,为使木雕与原貌不差分毫,保留余荫山房的原汁原味,因此,木雕工艺师傅必须根据测绘及设计图纸,在现场核实每一个木雕花饰形状及构件的尺寸并作画,同时用专业相机对木雕拍照,以1:1的比例打印出来对照施工,以保持原真性。经过两轮细雕,并核对实物后,我们发现,仿建木雕上名人书法出现了笔锋不够洒脱、无力的问题,这主要是测绘和拍照受光线和焦距影响而失真所致。于是我们将全部木雕屏风从浙江东阳运至广州番禺余荫山房现场,还邀请了广东省著名书法家现场指导鉴证,逐笔逐字核对文字的笔锋及细节。

对于“松鹤延年”及“松鼠葡萄”两幅挂落的制作更是煞费苦心,在工艺师精心雕刻并送到现场反复校对后,将木雕工艺品送到东阳附近的磐安县,聘请德高望重的工艺大师对作品作最后的加工润饰,使作品形神兼备、妙笔生花。

5.2 彩色玻璃装饰

彩色玻璃在广东常被称为满洲窗,是岭南园林建筑装饰的特点之一,兼具地域性与时代性,至今仍具魅力。将颜色不一的玻璃镶在门窗、隔断格、横披上点缀成固定的窗,与室内外装饰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得室内光线强度减弱,产生一种宁神悦目、幽静安逸之感。另外,通过彩色玻璃眺望周围景物,可感受色彩景色多变,步移景异,优美别致,颇具世外桃源之景。深柳堂内的满洲窗在细密的六角形窗格中镶嵌进口蓝白两色玻璃,中央装饰红底白色花卉图案,设计精美;阳光穿透,使室内光线强度减弱并产生一种冷峻的奇妙效果。

5.3 蚝壳片装饰

如果说彩色玻璃是泊来之物,那么蚝壳片则是广味十足的“土玻璃”。必须用个头大、质量好的蚝壳打磨成均匀的薄片,才能做成蚝壳窗。它具有一定透光性以及装饰性、私密性的特点,是岭南园林建筑装饰的一个亮点, 反映了岭南园林海洋文化的特征。现在再去寻找如此巨大的蚝壳的难度很大,即使找到,打磨过后,也达不到现在要求的平面尺寸,因为蚝壳中心部分是类似半球型的,打磨过后的成型平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我们曾在珠江三角洲广泛寻找,但几个月一无所获。后来,我们放宽了寻找的市场范围,把目光投向了江南一带,终于在江浙一带找到了适合的蚝壳片挂件,后用于深柳堂走廊及桥廊、临池别馆走廊的横披上,在现有灯光科技的辅助下,透光性甚至超过原址,令人叫绝。

5.4 灰塑

灰塑,广东民间俗称灰批,是岭南园林传统建筑特有的装饰艺术,一般设于建筑墙壁上和屋脊上,在明清两代最为盛行,尤以祠堂、寺庙和豪门大宅用得最多。灰塑工艺精细,立体感强、色彩丰富;题材广泛,通俗易懂,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花鸟、虫鱼、瑞兽、山水及书法等。

简而言之,灰是材料,塑是其灵魂。区别于北方皇家园林彩绘及江南园林彩绘,灰塑通过通花雕塑、彩绘壁画、多绘浮雕等花样繁多的手法,以立体彩绘的形式来表达意境。其人物、动物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山水色彩鲜艳,交相辉映。装饰在山墙、侧檐、正脊、漏窗、门窗、花台、排水管等位置,烘托出庭园生气勃勃、古色古香的气氛,将岭南园林的灵秀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深柳堂西侧狭窄的青云巷墙壁上,有一灰塑是一幅山水图案,立体感很强,使狭窄的通道有了生气,给人开阔之感(图6)。此外,深柳堂屋面山墙上的“鸿福将至”灰塑,更是意韵丰富,视觉效果气氛热烈。

灰塑材料选用生石灰、牛皮纸筋、矿物质颜料、钢钉、钢线。为加强石灰的粘结性,民间艺人一般会在搅拌料中加入粘稠的红糖水(加入红糖水的施工工艺与方法被广东的民间艺人视为行业不可外传之密)。灰塑的施工工艺大致有如下几个步骤:配置材料;构思灰塑造型;固定灰塑骨架;造型打底;批灰;上彩等。

5.5 砖雕装饰

岭南传统园林中,砖雕的使用比较普遍,许多祠堂及寺庙均有,常应用于墀头、照壁、石匾装饰等位置。岭南砖雕取材广泛,一般采用人物、花鸟,瑞兽、吉祥符号或其他图案(如菠萝、荔枝等水果形状也时常见到)。

6 理水及赏石

6.1岭南园林理水

受中原遗风及岭南传统的影响,岭南造园自古以来就喜用规则的几何曲线形水池。如西汉的南越王宫署御花园的水池遗迹、南汉药州的水池旧迹和现存岭南庭园的方形水池。一般不用自然式形状水面。岭南庭园喜用水池分隔和组织空间,既可以避免视域受阻, 增大庭园空间效果;而且,因水不能涉, 游人欲达彼岸就须绕池而行,这就拓展了游人的活动行为, 从而达到引人入胜、步移景异的目的。

仿建项目取余荫山房西部方形水池(图7)而建,建筑物沿水池环列, 采用这种形式可以使有限的空间变得扩大舒畅且幽静亲切, 这对于造园规模较小的岭南庭园, 尤为合适。水中叠山是造园的重要理水手法, 著名的有广州西关水石景“风云际会”。参考岭南园林的传统做法,在方形水池东侧,在新增花池的迎宾石背面叠砌英石假山一座,流水从上流下,形成一动一静的对比,活跃水庭气氛, 池岸东西两侧一方一曲,画面活泼。

6.2岭南园林赏石

岭南庭园中,各种石景的处理艺术也独树一帜。如南汉宫苑“药洲”和清代佛山十二石斋(今名梁园)都以石景享盛名。众多的景石材料中数英石在岭南园林为最常用。英石主产于广东英德,皱折较繁密,棱角明锐,颜色有灰黑、微青间白和浅绿等数种,历代文人雅士都给予高度评价。

余荫山房中以英石巧构胜景的例子甚多。仿建工程之水庭之西,仿“童子拜观音”堆叠英石石景,主峰为面相慈祥的观音菩萨,其下巧妙堆叠石景,酷似跪拜的童子。在主入口处多出一个原作没有的较大花坛,设计师根据用地现状条件与立意,结合岭南传统园林多种造景元素,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组有别于余荫山房原貌的“迎宾石”景观,以欢迎来客。在这组英石山的施工过程中,项目组考虑了对景的效果,即从外侧门洞往岭南园观景的时候,浣红跨绿桥与石山形成和谐的组景关系及比例关系。同时,也考虑到游人站在浣红跨绿桥上体验英石跌水的感受,使跌水音响效果犹如泉水跌落山涧,哗哗声,叮咚响。根据石山的造型,项目组特地在广东地区找了两棵非常适合空间组景的罗汉松,造型飘逸灵秀,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与石山相互呼应,相互映衬;英石山中还增加了大小二十几个雾化喷头,云雾缭绕,朦胧幽深,使浣红跨绿桥与英石山连成一个整体,体现了岭南园林围而不闭的空间效果(图8)。

7 家具及字画

由于经历过特殊的历史时期,余荫山房的家具及字画均是散失后添补的。为了复原历史面貌及尊重传统文化,经现场多次考证,确定了仿建的深柳堂的家具及字画的制作方向。首先,在岭南传统的庭院大堂中,主人非常讲究八椅四几的组合摆设,但深柳堂中有六张堂椅是一种样式,另外两张却不同,这不符合岭南地区的传统习惯,应改为八椅同款;其二,罗汉床脚与配几脚的雕刻形式不一样,应改为同款的雕刻形式。另外,对两侧偏房现存造型差的家具也作了认真的调整,增加了饰柜,取消了没有工艺特色的镜子。另外,我们发现,堂内画作也多是后补的现代新品,为了与空间意境相协调,我们作了适当的优化调整,强化了四季花鸟、四季山水的画意,使画作更显岭南园山水花鸟画特色。

8 花木配置

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园林中往往选用亚热带植物,以常绿阔叶树为主,群落外貌终年常绿;季相变化不明显,花期往往以春秋两季为主,种类繁多。

余荫山房深柳堂前,两株老榔榆(Ulmus parvifolia.)盆栽百多年来饱经风霜,依然苍劲挺拔。树干斜倚栏杆,俯瞰荷池,宛如双龙吸水,气势如虹。在文化寓意上,因锦鸡羽毛光彩艳丽,喜栖息榔榆,植榔榆招引锦鸡,显示邬家女眷的荣耀,且“榆”与“余”谐音,故榆树作为余荫山房的标志性树木。深柳堂前花架下盘绕着一棵与余荫山房同龄的炮仗花(Pyrostegia ignea),形如蟠龙绕柱,春节前后红花怒放,绿叶金花铺满花檐,悬缨下垂,状如红雨一片,气象万千,点出园门上联“余地三弓红雨足”中的“红雨”命题,显得喜气洋洋、满园生辉,反映园主人重风韵意境的思想。

余荫山房花木繁盛,共计有54科400余种。仿建项目的绿化设计中,除着力还原点景的榆树及炮仗花外,庭中栽植玉兰(Magnolia denudate),玉兰自古以来便是富贵高洁的象征,皇家园林多有应用,有身份地位的私家园林园主栽之于庭园以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池中种以荷花(Nelumbo nucifera)以寓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象征园主远离世俗的心态。

在仿建工程中,对苗木的搜寻难度是很大的。首先,这么古老的炮仗花,在岭南地区早已是凤毛麟角,项目组几经艰辛,在广东梅州山区访到一宅院中有一棵树龄已百年的炮仗花,几乎爬满了近300㎡的农家院落。为显示诚意,公司高层亲自登门拜访并酬以重金,方引得这一珍贵的苗木。原址榔榆的造型在岭南地区十分少见,为了寻得这两棵百年榔榆,项目组成员几乎走遍珠三角地区。简言之,岭南园每一株苗木都历经千辛万苦,来之不易,为园博馆增添了浓墨重彩。

9 小结

棕榈园林荣幸的负责了“余荫山房”项目的仿建,比较深入地了解岭南园林多达20余项传统工艺,也为这些工艺的传承以及岭南园林艺术在京华重放异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使团队对岭南传统园林营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本园展示,使全国人民对岭南传统园林精巧、灵秀、通透的特色有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期待更多的园林从业者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国园林文化,使传统的文化奇葩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致谢:本仿建工程得到了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业主专家及总包单位、监理公司等的大力支持,项目部相关同事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项目各专业专家吴劲章、吕晖、陈爱国、黄旭波、孔繁藻、冯志雄、李念慈等长期跟进,广州市园林建筑工程公司(古建)、浙江东阳逸品居红木厂(木雕)、广州市华生家具工艺有限公司(家具)及番禺区旅游局等提供了真诚合作,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罗汉强.余荫山房[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 夏昌世.园林述要[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3] 陆琦.岭南园林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夏昌世.岭南庭园[M].中国工业出版社,2008.

[5]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