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之 李薇
中国古典园林之美,有许多特征,如虚实相生、分景借景等,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深层语义中有着深刻的涵义。那就是皙理的、种种观念形态的语义。其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把人们所能看到的景色用最好的方式和方法呈现出来,而是在于景物所表现出来的象外之象和园林介绍上的言外之意,简而言之就是“意境”。
“景妙何在?曰:妙在知与不知之间。知者,知其妙,悉其好恶;不知者,不知其所以然也。”这句在园艺界流传甚广的话确实一语道破了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国大部分园林结构简单,取材简洁,但就是这样简单和简洁的搭配却能让游客人大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之感。看中国的古典园林,与其说是看园林的景物布局,倒不如说是看造林者的文化修养、思想流派、审美情趣及其创作时的心情和心态变化,这些都会体现在园林的实物之中。“知者”能领会到其中精妙,确实能体会到妙不可言之感。虽然每个园林所表现出来的意境都不尽相同,但它们又都能充分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两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学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学说。在儒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孔孟及其门下弟子们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主要提倡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形成了三纲五常等思想学说,以及以义制利的价值观。这一系列的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正因为有这种思想的影响,中国园林便开始把建筑、山水、植物等各类分支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各式存在的自然条件,模拟演变大自然中的景色,再经过人为的加工提炼,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连接,创造出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综合体系。而由汉武帝改建的上林苑则是当时园林艺术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峰。
中國历史上的儒学家士大夫多是理想主义者,而并非政治家,他们饱读诗书,辞官归隐几乎成为他们一贯的模式。避世隐居只是表面姿态,其实还是梦想有一天能重新得到朝廷的赏识以实现其政治理想,才是这类“隐士”的深层本质。为了抒发这种感情,他们往往寄情于物。中国古典的文人园林不少是在这种情况下建造的,从园林中的题名和文字就可以窥其一斑:拙政园的意思是园主王献臣乃明弘治进士受东厂诬陷罢官失意回乡,请文征明设计建造此园,借《闲居赋》句意:“‘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而网师园也是清乾隆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因从官场“倦游归来”修建而成,借故址万卷堂“渔隐”之名,自比渔人,以“网师”命之,表示自己只适合做江河渔翁;退思园,“退思”语出《左传·鲁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进忠,退思补过。”这些官场的失败者们,在城市中购建园林,自比上古隐逸圣贤。一方面借题寓意自己超凡出世,另一方对园林景观却有特殊的要求,这种对社会依赖的感情导致了园林的建造设计不只是景观设计,还寓含着深厚的社会意义。
因此,古典园林的建造是建立在儒家文化治世哲学之上,但我们又很难界定园林中哪一部分是受儒家哲学的影响,应该说儒家思想为园林建造设计行为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对园林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园林的物质层面和观念层面两方面。物质层面主要指布局等方面,儒家认为,人性禀赋不同,因此要以义统性、节性,最终使人道与天道相谐。礼就是符合于道德的行为规范。儒家所谓的天道是哲理化的天道,其主要特点是阴阳两极的和谐。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的空间布局、方位、尺度、装饰、色彩,甚至植物都被纳入儒家“礼”的规范。
在中国的哲学史上,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创立的儒家学说一直以来占据着中国正统学派的地位,从根本上来讲,儒家思想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理论。孔子虽然也有关于自然的语录: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是他真正感兴趣的不是自然,而是社会生活,他的哲学是实用主义的,可以称之为行为伦理学。这些哲学思想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们能在任何设计作品中发现它的存在。比如北京和南京城的空间秩序的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又如北京四合院房屋设计、甚至紫禁城的室内设计,都符合儒家的哲学准则。这种具有严格空间秩序的设计手法,不可避免地波及到造园领域。《明史》中记载:“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在园林装饰艺术上,礼制也有很多约束,《礼记》中有“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主”,至明清时期建筑装饰用色按等级来定,明黄最为显贵,为皇室所独有,而黑、灰、白则为民居的专用色。此外,在非寺庙园林及建筑的整体布局中,为体现森严的礼制观念,自古以来便存在着强调“尊者居中”、皇权至上的作对称均衡布置的中轴线,比如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城市中轴线、颐和园仁寿殿建筑群中轴线等。在中轴线上,儒家重礼之倾向体现得最为充分。当然这样的影响是很有限的,它仅仅涉及皇家园林中的寺庙和处理政务的建筑,如太液池、万寿山、龙王庙、琼华岛、凤凰墩等园林中的部分建筑,而就这些园林自身而言仍是自然的、布局自由的、非严格空间秩序的。
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造园者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而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亦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已与自然浑同一体,陶然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
传统文化所对古典园林的影响不仅仅是作者本身对园林意境的表达,和绘画、诗歌、宗教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它们都是园林文化的组成部分,古典园林的意境是与传统的文化和历史都是分不开的。儒家文化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是因为其所代表的艺术和文化氛围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带来的。
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园林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园林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具有中国人民独特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是简单局限在园林的形式美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和人类崇尚自然美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是了解园林是文化发展的载体、产物,即通过园林美来调节人类的生活环境和心情,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中国古代伟大的艺术家们在追求自然之美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在对园林的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回到今天,我们当今的设计者则应该观察和谨记前辈的足迹,把自己对园林艺术的理解融入每一个生活创作的细节中去,才能为新时代的园林发展创造出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及园林风格的同时,让园林同样具有当代文化的气质,斟酌好古典园林给予我们带来的影响,仔细体会当代园林发展在生活和景观中的位置,合理的使用古典园林给我们带来的优秀的知识,创造出中国园林文化新的史篇。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 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