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赟
苏轼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在绘画方面,他留下的作品不多,但是,他的画论在我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苏轼是文人画的最早提倡者,也是文人画基本理论的建立者。在他的画论影响下,文人画发展到元代进入全盛时期。从此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这一状况持续了长达八百年之久。不仅对中国绘画、对中国的整个艺术史来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清末民初的瓷上绘画中也有所体现。
一、什么是浅绛彩
“浅绛”原是中国山水画的术语,指元代画家黄公望所创,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以淡赭、花青、藤黄等冷色彩渲染而成的山水画。国画中的“绛”即赭红色,又染以浅色,所以称为“浅绛”。
陶瓷界所说的“浅绛”或“浅绛彩”,是借用中国画的术语,指晚清至民国初年流行的一种彩绘瓷器。它以一种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胎上绘画纹饰后,再染上浅淡的赭石与极少的水绿、草绿、淡蓝等色彩,经低温烧制而成,画面彩料很薄,色调清淡柔和,艺术风格与纸绢上的浅绛山水画大致相近。不过,浅绛彩瓷画的题材已不再局限于山水,还能表现人物、花鸟、禽兽等。
二、苏轼的绘画理论在浅绛彩瓷绘上的体现
1、把绘画区分为“士人画”(文人画)与“画工画”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文人画、士人画。文人画是与院体画、工匠画对立的。当时的院体画、工匠画流于追求形似,注重工笔描绘。风格繁富艳丽,宣扬‘助人伦、成教化的绘画功能。苏轼对此深为不满,于是大力提倡文人画。“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这就将文人画与画工画严格区分开来,同时还强调士人画与画工画在绘画风格上的差异。
而浅绛彩瓷绘也与其它的瓷绘不同,它经常被人们称为“瓷上文人画”。首先,它的制作过程不同。我们都知道,传统的瓷绘勾形、设色都不是由一个人完成的,也许一个瓷绘艺人一生只能画一种花形。这样的流水作业,往往制作出来的都是极具装饰性,但是毫无思想可言的瓷绘作品。而浅绛彩上的瓷绘,从构思到填色,都由一个人完成,并且把中国画中的皴、擦等方法运用到瓷绘中来,这样就像是在瓷上作画,而不是一种工艺了。再次,以往的瓷上绘画都是按人们的需求和喜好而做的,浅绛彩的瓷绘则完全来自于瓷绘家的想法。
2、形神论
苏轼在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把仅只以形似论画斥为小儿之见。这种强调神似,追求传达事物神韵的理论是文人画论的核心。
所以文人画是多数以写意的手法来表现的。同样,浅绛彩瓷绘除了花鸟、人物题材有些兼工带写的外,大多数浅绛彩瓷画以写意为主,以山水题材的最为明显。皴法是唐以来中国画表现山石土皮树木纹理的重要技法,浅绛彩瓷画中,把国画各种常用的皴法、矾头、苔点被广泛吸收。王少维《拜石图》帽筒的洞石用披麻皴。李维翰《山水图》瓷板画绘山峦叠翠,山面以披皴为主,山峦之矾头点以墨苔。浅绛彩瓷画还往往以赭绿两色相互皴擦,或以赭色作效后再以浅绿淡染一层。程门《闲坐临溪阁》瓷板画的山面以赭绿两色皴擦,王少维《幽居图》方壶(图1),山坡赭效绿染,都显示出文人画笔、技法的影响。这一特点是以前及同时期青花等其他釉上彩瓷画所没有的,也是浅绛彩瓷画较之其他瓷画,更接近写意中国画的重要特征。
3、詩中有画、画中有诗
苏轼还重视诗画的结合,提出‘诗画本一律的主张。在绘画实践中对诗画结合进行探索研究并有一定成就的是王维,但对这个理论进行阐述的,苏轼确是第一个。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诗画结合的特点,经苏轼点出,就成为士大夫画家追求的一个目标。我们认为,画中有诗主要是指画中传达出诗的韵味,表现出诗的意境,情景交融,给人以诗的美感及享受。从苏轼开始,诗画结合就成为中国画的一个传统。
浅绛彩瓷绘也同样做到了这一点,在我见过的浅绛彩作品中,有百分之八十都是诗画结合的。例如俞子明的浅绛彩《琵琶女图》(图2)就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诗画结合瓷绘作品。琵琶女独自坐在船头,怀抱琵琶,弹奏出哀怨凄凉的旋律。画家感慨着写下一首低沉凄凉的七绝:“浔阳风月管清秋,市怨琵琶横泊舟。依旧黄花萧瑟夜,怜卿可有白江洲?”今夜又无人听到这琵琶声而怜惜同情琵琶女了。这幅瓷画显示了画家艺术修养,诗书画印融于一体,不愧为瓷上文人画。
4、主体论
苏轼认为画家的个人修养、生活阅历对于他们的画作会有很大的影响。他在《论书》中说:“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辨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可见苏轼是很重视艺术家的自身修养。由于艺术是相通的,我们认为这些论书法的理论同样适用于绘画等艺术。苏轼显然是把人品与书品和画品联系起来了,绘画水平的好坏与画家的个人品格修养是一致的。
浅绛彩瓷画的兴起,孕育了一大批专画浅绛彩的画家。浅绛彩瓷画能够摆脱传统粉彩瓷画的匠气、板气,这不仅由于瓷画家的参与,还与当时一些著名画家、文人、官员的加盟有着关系。正是这些瓷画家、文人画家的参与,浅绛彩瓷画才得以流行一时、鼎盛一时。浅绛彩瓷绘艺人多数师承画家,绘画水平及个人修养都有一定水平。在浅绛彩瓷画著名艺人中,程门、王少维、金品卿、王凤池、程言、程盈、汪友棠、汪晓棠均是皖南人。他们以艺术文养素质为基础,借地缘之便,继承皖南“新安画派”的衣钵,将新安画风直接带入瓷画之中。
三、结论
浅绛彩由于其工艺上的一些不足,瓷画容易脱色,不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所以从它诞生到衰弱只有短短的七十年,但是它对陶瓷绘画的影响是巨大的。浅绛彩打破了常规的瓷绘概念,与中国画完美的结合,把文人画直接从纸绢上搬到了瓷器上。并且从这篇文章的论述,我们还发现了,中国古代的文人画论观点在浅绛彩瓷绘上也有所体现。所以我们可以从载体的不同,把浅绛彩瓷绘称为“瓷上文人画”并不为过。
参考文献:
1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
2 梁基永《中国浅绛彩瓷》,文物出版社
3 周玉明《文人画审美趣味对晚清民国时期浅绛彩瓷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