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涛
【摘要】基于岩心观察、测井资料、铸体、压汞资料、断块沉积特征分析资料,研究了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高2区储层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孔隙类型为粒间孔、溶蚀孔为主,颗粒间以孔隙-孔隙接触式胶结类型为主,填隙物以泥质为主,以高渗大孔较细喉道型和中渗大孔细喉道型为主,次为高渗大孔中喉道型。储层质量主要受沉积相影响,高二区块不同微相单元的储层特征变化明显,水下辫状沟道的物性最好,前缘沉积砂体的物性次之。从渗透率参数上可以反映出正向递变的韵律特征,高渗段分布在韵律的下部粗粒砂岩,相带是该区平面非均质性主要的控制因素。
【关键词】辽河盆地 西部凹陷 储层特征 沉积相
高二区块位于辽宁省盘山县高升镇境内,目前处于开发中后期,油藏地质特征比较复杂,高18块为底水油藏,为中孔中渗储层;高2-4-6块为气顶底水油藏,为中高孔中高渗储层。油层分布受构造、岩性控制,原油性质的变化具有上稀下稠,南稀北稠的特点,本文对其进行了储层特征研究,为剩余油分析和注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1 区域地质特征
高二区块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北端,即高升油田鼻状构造的西南翼,四周以断层为界(图1)。高升油田高二区开发目的层为古近系沙三段莲花油层,该油层构造上位于高升油田鼻状构造的西南翼.由高18块和高246块构成,构造面积约20km2。
高渗大孔中喉道型:岩性主要为细砂岩、砾状砂岩,分选差,接触-孔隙式胶结,颗粒点或点-线状接触,颗粒呈游离-支架状排列,以粒间孔为主,少数溶蚀孔隙,孔隙大小分布不均,孔隙连通好,渗透性好,喉道为中等偏粗、孔喉比低,配位数高,毛管压力曲线稍表现粗歪度,平坦段不明显。
高渗大孔较细喉道型:岩性以细砂岩、含砾粗砂岩,次为砾状砂岩。细砂岩分选较好,含砾粗砂岩分选较差,岩石颗粒呈镶嵌-支架状排列,线-点接触,粒间孔及改造粒间孔为主,粒内溶蚀孔隙发育,喉道较细、配位数低,岩石渗透性较好,毛管压力曲线歪度不明显。
中渗大孔细喉道型:岩性以砾状砂岩、含砾砂岩为主,分选差,岩石骨架为镶嵌-支架状排列,线-点状接触,粒间孔为主,次为溶蚀孔隙,见少量颗粒裂缝孔,喉道细少,孔喉比高,配位数低,岩石渗透性中等,毛管压力曲线表现为细歪度。
低渗大孔微细喉道型:岩性主要为钙质砂岩、含砾砂岩为主,分选差,颗粒镶嵌排列,线状接触,粒内溶孔发育,孔隙连通性差,毛管压力曲线表现为细歪度。
3 储层分布特征
3.1 储层纵向分布特征
高二区块莲花油层单砂层厚度小,层数多,有些层组的砂体叠加厚度较大,各砂组砂岩厚度差别较大,其砂体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纵向上各砂组的储层发育有差异,L6、L5砂组(下油组)的储层发育厚度较大。L4、L3、L2、L1砂组(上油组)的储层发育相对要差一些。L7、L8砂组的储层在有些区域虽然其叠加砂岩厚度是最大的,但处于油水界面之下,不含油,是非油层位。
从各小层及砂组之砂体厚度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油层组中各小层的储层砂体发育
程度也是不同的,其中L13、L23、L33、L44、
L54小层的砂体发育程度最高。
3.2 储层平面分布特征
从砂体厚度分布图上可以发现,各层组的砂体发育特征是不同的。整个莲花油层的砂体中心部位的砂体最为发育,主要以1-6-012井为中心展开分布,向周围渐趋减薄。
为了搞清储层砂体的平面连通性,我们以每条剖面为单位统计出了每个小层中砂体的连通程度参数,根据一般性原则,连通性程度在50%以上,表明该砂体在平面上是连片分布的,30%-50%之间的则根据情况要进行具体分析,有可能连片分布,也有可能是局部连通,30%以下的则为透镜状的孤立砂体,平面上互不连通。从剖面的位置分布而言,由于Z型剖面是顺物源方向进行选择的,P型剖面是垂着物源方向进行选择的,所以砂体连通程度一般在Z型剖面上要高于P型剖面上的砂体连通程度,但由于这二条剖面均位于断块的主体,同时也说明了该断块的L6、L5储层砂体在平面上的连通程度是比较高的。
3.3 储层物性分布特征
根据对该断块沉积特征的研究表明,该区莲花油层的储层主要为一套典型的深水环境沉积的厚层块状浊积砂砾岩,储层岩性以细砾状砂岩、不等粒砂岩为主,岩石颗粒较粗,分选较差,就整个莲花油层来说,其有效孔隙度一般在18~27%区间分布,具条带状分布特点,主要与沟道砂体的沉积所对
应。渗透率一般在600-1500×10-323m1 0μ?区间
分布。
平面上不同沉积相带的储层物性差异明显,通过岩芯的系统研究分析可知,高二区块不同微相单元的储层特征变化明显,水下辫状沟道的物性最好,前缘沉积砂体的物性次之,而沟道间的储层物性总体较差,不同微相物性的均质性与上述物性特征也基本一致,以辫状沟道层内均质性较好,而其它微相砂体层内均质性较差。
4 结论与认识
(1)高二区储层孔隙结构类型以高渗大孔中喉型为主,粒间孔是莲花油层的主要孔隙类型,粒内熔孔是仅次于粒间孔的孔隙类型,莲花油层裂缝不很发育。
(2)高二区块莲花油层单砂层厚度小,层数多,有些层组的砂体叠加厚度较大,各砂组砂岩厚度差别较大,整个莲花油层的砂体中心部位的砂体最为发育,其砂体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
(3)高二区块莲花油层非均质性是比较严重,其中相带是主要的控制因素。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