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
摘 要: 入园焦虑是幼儿最初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导致心理体验和外在行为表现出的不适应。本文阐述了入园初期幼儿的焦虑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从而使新入园的幼儿积极融入集体角色。
关键词: 幼儿入园焦虑 分离焦虑 成因 应对策略
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焦虑这一心理现象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幼儿入园初期由于对父母的依恋及对幼儿园陌生教师和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则出现了分离焦虑和社会性焦虑等问题。入园焦虑对幼儿身心发展有诸多方面的影响,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但如果这种心理压力过于严重且长时间得不到消除或有效缓解,将会对幼儿的身心造成负面影响。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
所谓焦虑就是指个体预感到即将面临不良处境时的一种紧张情绪。幼儿入园焦虑,即由入园导致的生活规律及周围环境的转变对幼儿造成的心理负担。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幼儿与爸爸妈妈等周围熟悉的家人分离后,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产生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他们非常怕生,经常用哭闹来表达他们心中的不安。通常情况下,他们所表现出的入园焦虑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哭闹型——严重依恋父母及其他带养人员,不肯去幼儿园,情绪变化无常,哭闹不止。
开学之初,哭闹型的孩子占多数,在与家人分离时,第一反应表现为抱着家人大声哭闹,不肯松手,像是永远见不到家人一样。当教师接过来抱时,拼命推开或撕扯教师,努力地挣脱;有的在吃饭、睡觉、上课、游戏时哭泣不止,甚至呕吐;拼命地想离开幼儿园;有的依从教师但仍哭闹。这多是由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环境因素的巨大转变引起的,是幼儿入园最常见的心理压力表现。
(二)跟随型——固着性依恋转移,紧紧跟随某位教师。
这种现象出现在幼儿入园之初,由于幼儿的情绪变化无常、哭闹不止,幼儿教师应对其进行引导、交流。幼儿对某位教师特别依恋,拒绝一切活动,牵着这位教师的手形影不离,进餐要她喂,午睡要她拍,教师一离开就焦躁不安,到处寻找、哭闹。
(三)安静型——单独活动,不愿融入集体。
这类孩子性格较内向,入园后默默流泪,不说话,不与大家玩,寻找自己的依恋物,其实这也反映了幼儿社交方面的压力。除此之外,还有一小部分幼儿入园之初并不怯懦,但不参与集体游戏,只愿意单独活动。究其成因,主要是幼儿在入园之前,由于受到家庭的限制,生活圈子太小阻断了他们建立同伴关系的渠道,使他们缺少与人交往的机会。因而入园后,很难建立同伴关系。
环境是完全陌生的,又要面临建立同伴关系的挑战,这也会加重一些幼儿的心理负担,而这种心理负担又往往会成为入园焦虑的一部分。幼儿入园适应是幼儿园、教师、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如何缓解孩子的焦虑,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是每个幼儿教师和初入园幼儿家长需要深究的问题。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
(一)亲子依恋及分离焦虑的产生。
依恋(attachment)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这个人可以是母亲,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如家庭其他成员。依恋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咿呀学语、抓握、身体接近偎依和跟随等行为[1]。亲子依恋是指幼儿对父母或其他抚养人表现出十分依恋难以离舍的情绪。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和父母亲人朝夕相处,建立了稳固的亲子依恋的感情纽带,使得幼儿愿意与依恋对象亲近。当父母在身边时,幼儿心情愉快,有安全感,有自信心,能和别人正常交往。父母一旦离开了,幼儿立刻表现出悲伤情绪,有安全缺乏感、受挫感和焦虑感,人际交往异常。某些孩子见了母亲手舞足蹈、快乐无比;母亲一离开,孩子就大哭不止、情绪一落千丈,这些正是幼儿依恋心理的特有体现。亲子依恋越稳固,幼儿就越不爱上幼儿园,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就越困难[2]。
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自己的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分离后产生的忧伤、烦恼、紧张、不安及恐慌等情绪体验[3]。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也是幼儿不爱上幼儿园的重要原因。由于幼儿的年龄、心理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等的影响,他们初次离开亲人时很容易形成分离焦虑。幼儿如果过于依恋父母,那么因分离产生的焦虑感就更强。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在尚未与老师同伴形成新的依恋关系之前,幼儿面对亲人离去而哭吵,但又无法阻止而陷入分离焦虑之中。他们自身的调节能力较差,不能及时从中解脱出来,导致了幼儿入园适应困难。
此外,在幼儿入园适应问题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但往往被人们忽视的影响因素是:家长的亲子依恋和分离焦虑。有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交给老师后,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的波动,有些家长的焦虑和担心程度超过幼儿,甚至折射到孩子身上。他们因焦虑和心疼孩子间断地送幼儿入园,这也造成了幼儿入园适应期的延长。
(二)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
幼儿初入园适应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究其本质是基本需要,尤其是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幼儿由于无力应付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威胁,他们的安全需要就显得尤为强烈[4]。幼儿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一直在家里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刚入园时突然和亲人分离,从早到晚面对的是陌生的教师、小朋友和周围环境,加上活动的相对不自由和一系列集体生活规则的约束,幼儿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会觉得安全受到威胁,有的孩子表现得很拘谨,有的孩子则会大哭大闹。
(三)依赖向自理的过渡。
“由于生理的不成熟,早期的幼儿必然要完全依靠成人的照料。人类个体早期的依赖是一种生物适应性行为。作为生物适应性行为是一种生存的能力和手段。”[5]但是在当前家庭生活中,依赖大多是家长照料下形成的一种结果,这就造成孩子缺少一定的自理能力,无法照顾自己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如吃饭、盥洗、穿脱衣服、上厕所等。进入幼儿园以后,由于班里的幼儿都需要照顾,教师无法对每一个幼儿都照顾得很全面,很多时候幼儿要独自面对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如果孩子不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就会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受挫,不愿意上幼儿园。
三、幼儿入园焦虑的应对策略
幼儿入园焦虑是对父母的依恋行为和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和一定自理能力的缺乏,几方面因素相互作用使幼儿产生入园初期的焦虑现象。如果幼儿长期处于这种消极情绪状态,则会严重影响身心发展。因此,帮助幼儿缩短适应期,较快地稳定情绪,愉快地上幼儿园是非常重要的。
(一)家长方面。
1.交往准备。幼儿对父母依恋一方面与教养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与幼儿成长过程中与社会接触的程度有关。父母要使幼儿的交往范围扩大,降低其对家人的依恋,帮助孩子建立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如果幼儿平时较少接触家庭成员以外的人员和外界事物,则在陌生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焦虑。因此,入园前家长要有计划地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和活动空间,帮孩子找玩伴,多和其他孩子接触,引导幼儿主动与他人交往。家长间也要多接触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初步建立交往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2.心理准备。培养孩子入园后具备的一些情感态度。家长可以提前带孩子参观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环境,初步体验幼儿园的生活。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小朋友学习本领、游戏玩耍的地方,在那里能够玩到许多新玩具、结交许多新朋友,有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激起孩子想上幼儿园的愿望。同时,家长要告诉孩子:“从上幼儿园那天起,爸爸妈妈早上把你送进幼儿园,晚上下班再来接你。”让幼儿对家长“暂时的消失”有心理准备,知道并不是永远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3.生活准备。要让幼儿学习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规,初步培养自理能力。如果在入园前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那么孩子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将有一定困难。家长要了解幼儿园的一日常规,有目标地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和要求,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给孩子更多自我锻炼与自我服务的机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盥洗、穿脱衣服、上厕所、叠被子等。
(二)教师方面。
1.做好入园前家访。在孩子正式入园前,对每位孩子进行家访,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生活习惯和脾气禀性的介绍,然后善意地提醒家长为幼儿做一些入园准备,如准备一些替换的衣服、准备一样心爱的玩具等。认真倾听家长的介绍,按时记录幼儿学习生活等日常起居情况。而家长通过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对幼儿园的工作也会更加放心,进而缓解家长的焦虑。此外,也可以和孩子做一些交流,让孩子熟悉老师,增强孩子对老师信任。
2.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开学初的一周内采取多样的方法,如用色彩鲜艳、新奇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交朋友,采用正面鼓励和侧面引导的方法等,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体验快乐,满足幼儿社会性交往的需要,给幼儿营造安全、温馨的氛围,这些都有助于缓解和减少幼儿的分离焦虑。
3.特殊情况,个别对待。每年小班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别的孩子,其入园焦虑超出其他正常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幼儿园里采取一些特殊对策,如开辟专门活动室以稳定情绪;对于拒绝进食的孩子为其准备一些小点心,或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与家长积极沟通并研究制定最有效的方案消除入园焦虑。
(三)家园合作
1.家园配合,协同一致。入园焦虑不仅表现在幼儿身上,其实不少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主要因为担心孩子在幼儿园这一相对全新的环境是否能够正常学习生活。有些家长心神不定,在护送孩子时,依依不舍地分开,总是牵挂,并时常电话询问孩子在园中的情况,一切以孩子为重等现象也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教师应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主动和家长交流幼儿在园情况,随时了解幼儿的动态,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以便共同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2.开展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幼儿园活动,体验幼儿园生活。在亲子活动里,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老师引导下积极参加各种室内外活动,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如,老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拉起小手,去找自己的朋友,逐步体验到交往的快乐。家长可以让孩子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活动场所延伸到幼儿园,而幼儿园自由、快乐的教习生活氛围也会让孩子毫无顾忌地全心接受。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一充分的准备,可以很有效地缓和孩子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情绪,特别是家长对孩子的陪伴,使得孩子可以平缓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教师等人的关注,因此在孩子最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保证孩子健康的体魄,聪明智慧和丰富的知识经验,还应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与良好的社会适应力等,使孩子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而作为幼教工作者的一员,我们应积极关注并主动干预幼儿入园焦虑,努力创造有益于孩子智力发展的环境,使新入园的孩子尽快融入集体。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11.
[2]许琼华.幼儿不爱入园的心理学分析[J].保育与健康,2007,(10).
[3]佘翠花.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6,(8).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9-330.
[5]王丽燕.入托危机的表现形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5,(7、8).
[6]罗增让.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
[7]祁海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问题矫治[J].教育科学,2003,(12).
[8]高斐,李东.幼儿焦虑心里的成因及矫正[J].教学研究,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