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摘要:语文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有很强的人文性,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语文课本、语文教师等方面对如何利用语文教育改善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论述,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有些帮助。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 语文教育
一、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尽管实施素质教育已有多年,但有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仍然处于学习负担日益繁重的应试教育之中,高分低能仍旧是我国人才培养的痼疾,而由此导致的具有各种心理问题的人,数量比例竟高达20%以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因为健康的心理是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基础,是力量的源泉。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方面教育,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较典范地作了明确的说明:语文教育的任务不仅要重视语文素养的形成,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时代的迫切需要,是实现语文教育终极目标的需要,故而是语文教育理应承担的重任。
二、语文美育的心理价值
语文美育既要有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智力因素的凭借,还要有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因此,语文美育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语文美育与想象力的开发
想象是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智力中非常活跃的成分,犹如智力的翅膀。在审美心理活动中,想象是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特别是用语言作为手段塑造的文学形象时,欣赏者要以作品中的语言描绘作为中介和诱导,引起与之相应的想象,才能使形象在头脑中像现实生活那样活生生地呈现出来。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想象,就是要把作品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社会连缀起来,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自觉地加以比较、融合,进行再造想象。这种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去领会和体验艺术形象,对作品中的形象描绘做一定的改造加工和丰富补充的过程就是再造想象。再造想象在理解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课文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把语文教材作为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主要凭借的原因所在。
(二)语文美育与思维力的发展
思维力是指人脑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间接概括反映的能力。思维在审美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
可见,学生在理解、欣赏语文课文的时候,总是通过自己的思索、回味去体会课文的意境,理解课文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内容。因此,语文的美育功能对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
(三)语文美育与情感教育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它作为人类心理活动基本过程的一个方面,影响着认识、意识活动的进行和个性心理的形成发展。无疑只有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发展,他们的心理才能全面和谐地发展。
有人说,文学是人学。所以,文学总是充满了人类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课文时,如能深入理解课文中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情和意,生动地再现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那么,课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因此,从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来看,语文课与情感教育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真挚的情感,把自己对课文的主观认识和感受传达给学生,学生则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教师讲授的情感的双重作用下,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这样,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语文审美活动,就必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语文美育与意志培养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培养。
语文美育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一,语文学科教学突出的特点是情感熏陶。而情感和意志是密不可分的,情感是意志的动力,反过来意志又可以控制情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语文学科的情感熏陶,为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其二,语文教材中模范人物的意志行动,又可作为对学生进行培养良好意志品质教育的榜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弘扬课文中这些人物的意志品质,感染学生,使他们明白锻炼坚忍不拔意志的重要性。
二、利用语文课本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教化作用
那么,怎样充分发挥语文对青少年学生心理教育的作用呢?首先就要利用好已有的资源。可以看到,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大千世界的自然美、生活的情趣美、人物的人格美、情操美的艺术总结和作家情感的凝铸。语文教师在教这些文章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教材中卑劣猥琐人格的批判否定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塑造。通过文本的解释,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的光明与黑暗,生活的美好与无奈,从而引导他们分析、比较、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引导他们弃恶扬善、奋发向上,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有了教学客体作为基础,语文教学的主体更应该发挥其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师能否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能否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学生出现的各种不利于健康成长的现象和问题,利用语文评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力求把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另外,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资源。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播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课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生理、心理、道德等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从而使教学能依据教材的特点,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感知、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以满足生活交际、交流的基本需要,随着听、说、读、写能力的不断提高,这种交际、交流的层面也会不断扩大。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可以认知、摄取人类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成果,从而拓宽视野,增长智慧;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可以在古今语言文化的交流中,反省、审视以至把握自己的人生定位、生活价值和生存方式,还可以获得精神享受,并在审美人生的状态中升华人性、塑造人格。
同时,在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科特点将心理健康活动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会让青少年学生在心中树立和谐健康的人生观,培养他们衡量事物的正确标准,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他们辨别事物的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让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学习中能正确对待理想,对待批评,对待荣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健康的心态,能正确认识自我能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奋发向上的心态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方法效果不错、可操作性很强。只要教师用心挖掘各种相应的学习资源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以将学生不正确的心理问题清除于未然之中的。
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要不断地研究适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要想方设法地预防因教法不当而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手段。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不加重课业负担的情况下使学生获得牢固而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思想品德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反之,不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教学的效果。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做好学生心理保健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师生关系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一些学生所出现的某些心理障碍同不良的师生关系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所以,改善和协调好师生关系,是预防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结论
总之,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学校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和谐、社会和谐的需要,它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指导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迎接生活中的风雨,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不过,虽然语文教育是心理教育的最优化载体,但切不可因此将语文教育变成思想品德课或纯心理教育课,而应该把心理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同时,教师要注意自己言行的人性化、人本化,因为这将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只要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有意识地渗透心理教育,那么在学生语文能力得到训练培养提高的同时,也一定能使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有所提高,而心理素质的提高,也必将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世平.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
[2]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22城市协作调查24013名儿童少年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1).
[3]昊澄波.语文教育——心理教育的最优化载体[J].江苏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