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秀珍:无处着陆

2013-04-29 00:44:03张慧
艺术时代 2013年5期
关键词:个人化消逝艺术家

张慧

“保存记忆”是尹秀珍艺术生命的延展方式。“在高度变化的中国,‘记忆似乎比任何事物都消逝得更快。所以,保存记忆已经成为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尹秀珍的艺术大多是通過对回收旧物(别人穿過的衣服)的再利用,来保存和展示每个个体独有的记忆和成长轨迹。这些旧物中独特的个人记忆有着个体生命的温度,尽管离开了原有的依附和语境,却在尹秀珍的艺术世界中得以保存和延续,从而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艺术媒材的选择是一种态度。这些被人忽视、即将消逝的材料在尹秀珍这里成为一种雕塑性的记忆文献,有着纪念碑式的庄严和静穆,又有着鲜活的生命律动。

尹秀珍的艺术既有着秘密私语般的个人诉说和个体记忆,同时,又彰显了群体、环境与生存等领域的公共性和历史性。“无处着陆”既是一种个人纠结和迷茫的情态表现,又是对现实生存环境和状况的如实表达,并有对这种现状的担忧和无奈。在这次展览中,艺术家延续了对细小事物和日常情景的关注,将那些注定消逝之物的窃窃私语放大,成为历史的空谷回音。在《不能承受之暖》中,艺术家用1000条围巾拼接成了一件漩涡形的装置,色彩斑斓。这件作品的形式容易使人联想到美国著名大地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所做的漩涡形的防波堤,但它们的意义却是完全不同的。尹秀珍的作品不仅具有“防波堤”的宏伟和豪气,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件有生命热度和记忆痕迹的作品,不同个体的记忆在此汇聚,形成一股生命的暖流,互不相识的人在这里产生了交织和共鸣,产生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关联,在展厅中共同诉说着一段故事。作品《无处着陆》以旧衣和钢铁等材料表现倒置的车轮。在这里,车轮的倒置既是“无处着陆”的一种无奈之举,同时,又是一种主动的拒绝式选择。“无处着陆”并不完全等同于无所作为、被动承受或消极沉溺,在这里,它是一种自觉的表态,对任何可见的参照和给定的解释说不,拒绝将价值的兑现挂靠在简化的符号与公式之上。

尹秀珍一直游走在个体生命记忆和历史的集体叙事两端,始终在小心翼翼地触碰两者的平衡点,以个人化的叙事方式介入到社会公共领域中。她的艺术所诉诸的对象并非概念化的“观众”,而是每一个由体温、发肤、记忆与情思所组合而成的鲜活生命,是具有不可复制的个体经验的每个人。她将时间性和身体性两个维度纳入个人化的叙事语言,以碎片化的个人记忆形式来激活个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使人直观感受到布料背后流淌着的生命力量。

猜你喜欢
个人化消逝艺术家
《消逝》
青年文学家(2023年8期)2023-06-14 01:10:55
法兰克福书展个人化书籍走红
环球时报(2019-10-18)2019-10-18 04:15:05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 15:31:46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2期)2018-06-06 16:26:48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1期)2018-06-05 16:55:48
“尚长荣三部曲”带来无尽思考——且说个人化艺术创造的价值
戏曲研究(2018年4期)2018-05-20 09:37:36
消逝的红颜
散文诗(2017年15期)2018-01-19 03:08:02
消逝的打麦场
齐鲁周刊(2015年23期)2015-06-26 09:50:56
女性形象的个人化书写——严歌苓小说解读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15
《全国新书目》2009年4月荐书榜
全国新书目(2009年7期)2009-05-27 0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