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婷
一直以来,“荷赛”被认为是世界新闻摄影界的重要比赛之一,也是新闻摄影行业的风向标。近些年,“荷赛”的获奖作品却出现了一些出乎意料的变化。敏感的从业者会发现,新闻摄影的评判标准和审美标准正在悄然变化。曾经担负着重要客观记录任务的新闻摄影作品,有些开始变得越来越艺术化,信息功能逐渐让位于审美功能。另一方面,一些新闻照片变得越来越难以直接读懂,新闻记者直接抛弃了新闻摄影“抓拍”的拍摄手法,而以“新闻”为素材,进行再创作。这些获奖新闻照片艺术化的新趋势,给我们带来新思考。新闻摄影是否能走艺术化路线?新闻摄影坚守的底线在哪里?
首先,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的特性。
新闻摄影,是一种图片新闻,与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相比,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狭义的新闻摄影是专指以照相机作为工具、摄影图片作为手段、印刷品作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工作。从新闻学的角度,新闻摄影的重要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现场纪实性上。能否及时、准确、真实、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是评判图片质量的根本价值所在。
艺术摄影是一种摄影的艺术表现方式,这种方式是建立在照片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人为、主观基础之上的。摄影者通过在拍摄时对对象的构思、表现和制作中对影像的加工创造,来达到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宣泄个人主观情感的目的,主观性是艺术摄影鲜明的特点。虽然艺术摄影有时候也有对社会客观生活事件的直接客观再现,但这种客观再现只是以表达摄影者的某种态度为目的,不是为了宣传的目的,即便存在宣传,也仅仅是为了宣传摄影者个人的主观情感、个人见解,本质上仍是“表现”。
其次,二者的摄影表现手法及审美角度的区别。
从摄影表现手法上看,新闻摄影是基于“呈现”,而艺术摄影则基于“表现”。前者受时间、空间和表现手法的限制往往强调摄影记者要亲身经历,亲眼所见地参与到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报道中。采访报道由于要对公众负责,所以需要摄影记者要尽可能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实,个人感情往往被新闻事件的新闻性所掩盖。而后者,摄影艺术家未必身临其境,未必眼见为实,可以拍摄身边任何能表意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后期还可以用多种图像软件进行二次创作。由于艺术摄影的个性彰显,摄影家靠主观取材、激情创作,最后,作品达到愉悦自己的目的,当然如果作品也能打动更多的观众产生共鸣,更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创作。
从审美角度看,新闻摄影用毫不掩饰的镜头,诉说着惊心动魄的真实,在充斥着暴力、仇杀、苦难的人性中,充满震撼力的新闻照片蕴含着摄影记者对人类、社会、时代所特有的人文关怀和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思考。“新闻照片的传播活动是一种动态的,由创造者、传播者和读图者交相催生的互动效应。新闻摄影的审美三态:即现场的瞬间势态,主体的审美情态,认识的象征意态。”通俗地讲,一张优秀的新闻照片要形神兼备,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包含重要的新闻信息),具有极高的形象价值(摄影记者要选择最能反映新闻事件的代表对象进行拍摄),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对新闻事件本身的延伸和超越,使照片带给观者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辨价值)。而艺术摄影,显著的特点就是摄影作品往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绝大多数作品往往能激起观者的美感情绪,满足观者的美感需要。艺术摄影的审美价值也决定了艺术创作者在创作时的审美物化中,审美意识高度集中,才能创作出高水准的艺术摄影作品。当然,随着时代和审美意识的发展,艺术摄影不光集中在对“美”的创造,越来越多的摄影师用艺术的手段来实现个人的思想和设想,比如,可以是梦境的再现,可以是对无法期冀的未来的想象,同样也可以是时光倒流的假设。
虽然从特性上,摄影表现手法和审美角度上,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存在很大差异,但并不意味着两者水火不相容。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摄影工作者尝试着摄影的多种可能,利用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时代感和与生俱来的和人们生活的接近性为创作来源,用艺术化手段来造型、创作,使作品看上去具有浓重新闻题材的影子,同时又有别于新闻摄影,创造性的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毫不掩饰自己的好恶,使观者大呼有趣和痛快。以下两个例子便是有益的尝试:
2009年度获得“荷赛”肖像类组照铜奖的李洁军作品《复制战争》,作者大胆用兵人(玩偶)摆布了一场场经典战役的场景。虽然照片的创意来源于历史事件,甚至是当年产生的经典战争照片,但照片的主人公由玩偶造型取而代之,照片的背景也是模拟新闻照片现场。当这组照片剥离了新闻性,作者个人的喜好和时至今日照片带来的趣味性就彰显出来。作者李洁军谈道:“我的这组作品名称是《复制战争》,用玩偶再现战争经典画面,用摄影镜头复制经典战地。我的摄影作品是新闻摄影和当代艺术的结合,全部是利用真实的场景与模型完成的。”
2010年度获得“荷赛”当代热点/组照荣誉奖的区志航作品《那一刻》,在已发生的国内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用摆布自己身体赤裸做俯卧撑的方式,诠释自己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思考。区志航认为,“自己的作品获奖确实与新闻事件有关,但不是新闻摄影,而是以摄影、身体和行为为媒介和手段表达观念的艺术作品。”
两名“荷赛”获奖者都表示自己的作品和当代艺术有关,这不由得让我思考新闻摄影与其他摄影门类的关系。新闻纪实摄影中某些场景、事实被其他摄影门类复制使用,使新闻纪实摄影与艺术创作紧密地交汇融合在一起,不得不说是摄影工作者有益的尝试和摄影创作的突破。当新闻摄影的报道功能随着时间而退却,曾饱受关注的具体事件和人已成明日黄花,我们是否可以考虑通过艺术表现手段来延续新闻的意义和对人们的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很欣赏《摄影艺术论》中的一句话,“摄影或纪实摄影或许可以自外于艺术,但是摄影既见证事实,是存在的一部分或一种痕迹,又结合了拍摄者的观点和灵感,具有超现实主义的特征,这也正是其作为‘艺术最主要的特征。”
从“荷赛”中国摄影师获奖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荷赛”的法则正变得多元化,在它的艺术类、生活类、肖像类、自然类摄影中,以非新闻的表现手法呈现的作品早已有之,与讲究“客观”的传统创作理念不同,作品带有浓厚的摄影师个性色彩。但重大突发类新闻还是坚守着追求“真实”、采用抓拍方式的新闻摄影原则。由于新闻摄影的魅力在于真实地记录历史,如果在重大新闻和突发新闻题材上放宽尺度也走艺术化路线,难免会丧失新闻摄影的话语权和独特的个性魅力。所以在新闻摄影的艺术化方面,虽然“荷赛”放宽了摄影师的艺术创作空间,但是重大突发新闻题材还是未越雷池一步。
作为中国的新闻摄影工作者,我们应该审慎地对待新闻摄影艺术化趋势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作为新闻工作者,在重大突发新闻的报道上要遵循新闻规律实事求是地进行报道,因为新闻担负着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摄影记者过于主观化艺术化的报道,会产生歧义并导致报道失实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码技术的运用对摄影的门槛限制已经越来越低,公民摄影师的出现和微博的运用,似乎都威胁着新闻摄影记者的生计。在这种情况下,摄影记者如何找出路便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多做尝试,拍出与众不同的照片才能使专业摄影记者立于不败之地。从傅拥军的《西湖边的一棵树》、李洁军的《复制战争》我们都看到了作为新闻摄影记者另辟蹊径的成功。其实,中国新闻摄影记者已经开始思考,时代在发展,新闻摄影是否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摄影?它的外延是否在发展?我们不必把自己束缚在新闻摄影记者的条条框框里而故步自封,我们首先应该是摄影者。摄影除了记录,也是摄影者表达观点想法的一种媒介。新闻摄影的艺术化表达,可以在一些重大突发类新闻题材以外,做一些有益尝试,可以让新闻摄影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责任编辑/李红霞
参考书目:
1.从记忆到想象—艺术作为摄影时代的影像转向,《新传播环境下的摄影》/徐希景,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2,P.130
2.《摄影艺术论》/林茨、王瑞,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1,P.108
3.《影像的力量》/胡武功,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0,P.70?71
4.《开创新闻摄影科学发展新境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编,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10,P.41
5.《观念摄影》/王传东、夏洪波 编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5,P.7
6.《美国摄影百科全书》,中国摄影出版社1995.12第一版
7.“荷赛”的“盘子”能否装下《复制战争》这道菜?《中国摄影报》2009.18、19期连载
8.《新闻报道摄影》/李楠,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P.96?98
9.新闻摄影的艺术化趋势解读—以近年荷赛获奖作品为考察对象/杨健,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8,第19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