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现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探索能力、研究能力。从信息化的角度对发现教学模式中信息传导的原理、条件和过程等进行分析,以便能够从信息化的视角探讨和研究发现教学模式中信息传递的本质规律,能够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关键词:发现教学模式;信息传导;机理
作者简介:范如永(1974-),男,河南南阳人,河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河南 焦作 454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批准号:教社政[2008]360号)、河南省重点学科和河南理工大学校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基地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35-03
一、发现教学模式的含义
发现教学模式是指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探索能力、研究能力。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所谓的发现方法主要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是给他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认识过程,即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科学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一些学者也把这种教学模式叫做概念获得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模式,早在古代的教学过程中就得到了广泛应用,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所强调的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主动发展所学的知识。西方的苏格拉底也曾经运用“助产术”启发学生发现已有知识的逻辑错误,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这些学者的观点都为现代发现学习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渊源。
二、发现教学模式的特征
布鲁纳认为,发现教学法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要强调学习过程。“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第二个特征是强调直觉思维。他认为:“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第三个特征是强调学习的内在动机。他认为:“学生在一般教学条件下,学习的动机往往很混乱……布鲁纳在强调学生内部动机时,并没有完全否认教师的作用。他认为,学生学习的效果有时取决于教师何时、按何种步调给予学生矫正性反馈。”第四个特征是强调信息提取。他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话动,必须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最好的效果。”
三、发现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以发现学习模式的教学过程来研究发现教学模式下信息是如何传导和反馈的。针对发现教学模式下的认知信息循环模式,把涉及到的各个因素进行了整理,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十阶段、五循环”信息结构和流程图。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主要是运用发现学习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首先强调的是以问题为起点。问题是导入学生发现的前提,这一点在发现教学模式中是十分关键的,如果学生不能发现或者找不到问题的所在,那么发现教学模式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价值。这一点和程序教学法刚好相反。程序教学法本身已经提供出来了相关的问题,只是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即可。其次,知识要有可发现性,这些知识要在逻辑性或者综合性上具有推理价值,即要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发现新的知识或者新的问题,并以此为起点来逐步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规律等。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其问题解决的逻辑性或者综合性就会导向相关的途径、方法或者规律,而不会导致偏离问题解决的道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也要有能力或者依靠教师的指点重新回到原有的道路上去。在这个阶段,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及探索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再次,发现教学模式需要有充分的时间作为保证。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在课堂中或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而发现教学方法就必须要求有充分的时间作为保证,因为任何发现都需要从已有的原理或者规律出发,找到与现实生活中或者事实中与已有的规律或者原理不相符合的地方,这些都对时间提出了要求。最后,发现教学法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否则就不能实现发现学习的目的。与程序教学法复习相关的学习内容不同,发现教学方法完全是让学生重新发展已经存在但他们尚不知道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必须独立自主地完成发现的过程,并找到相关的规律和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发现的种种艰辛和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对养成独立自主的发现能力具有推动作用,否则就失去了相关的价值。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及时的引导,而不是代替或者指导学生完成发现。
四、发现教学模式中信息传导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教师在信息传导中的主导作用原则。如果说在程序教学模式中信息的反馈和调整都由机器或者教材来实现,在发现教学模式中就必须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来指引学生顺利完成知识信息的发现。如果没有教师的及时信息引导,学生可能就无法发现现有知识和事实的矛盾,即使发现了矛盾也无法顺利完成知识的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求知的阶段还不具备自己发现知识的能力或者素质,因此,必须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实现发现学习,才能为信息的顺利流动提供基础。
其次,要尊重学生在信息传导中的主体地位原则。发现教学模式由于采用的是让学生重复已经发现了的知识过程,掌握人类发现知识的各种方法,培养他们发现知识的能力和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发现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需要,更是锻炼学生掌握发现方法、锻炼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学生能否在发现教学模式中获得各种发现方法或者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其关键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现获得经验或者教训。因此,就必须在发现学习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确保发现教学模式中信息传导的核心。
再次,要坚持信息传递的次序性原则。在发现教学模式中,必须坚持信息传递的次序性。因为发现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原有发现过程的显示模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发现的逻辑性、先后性、次序性,不能也不允许跳越其发现的过程而直接进入下一个过程。这不仅是发现本身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发现素质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现过程,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相应指导,绝不能提前或者滞后给予信息指导。提前给予信息指导,其结果就是导致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的思考过程就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途径,达不到应有的发现目的。滞后给予指导,其结果则是导致学生由于问题难度过大或者探索的过程过长而导致对问题失去应有的兴趣,同样也不利于他们的发现学习。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掌握学生信息传递的次序性,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相应的指导,这样就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最后,要坚持信息传导的可控性原则。这一原则是确保发现教学法顺利进行必须坚持的。从发现教学法本身的内涵来看,知识的发展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或者只有一条路径,而是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这在科学发现的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因此,让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来重现发现知识的过程,其结果也有可能出现学生会通过各种不同的路径来发现知识。但是,也有可能导致发现教学过程的极端复杂性。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的时候,一定要事先考虑好各种可能的发现过程,并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发现的过程能够处在可以控制的范围,这样才能及时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发现,并在发现的过程中获得学习和锻炼。
五、发现教学模式中信息传导的基本过程
在发现教学模式中,信息的传导和流向主要分为十个阶段和五个循环过程。
第一个是需要传授的知识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传授各种背景知识信息。这是让学生拥有有关知识发现的基础,离开了这些基础,学生就不可能获得任何发现。
第二是需要发现的知识。在这个阶段,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背景,从需要传授的知识当中选择知识逻辑性强、发现过程联系紧密并且与学生已经学的知识有关联的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对象。这两个阶段是发现教学模式的预备阶段,其信息的传导基本是在教师和知识之间流动。
第三是创设问题情境。这是发现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最关键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发现教学过程的成败,可以说是发现教学模式信息传导的开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需要发现的知识和已有知识的关系、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学生本身的素质能力、开展发现教学所需要的条件等各种信息着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接触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第四是发现问题信息。教师在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之后,把这个问题情景导入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在这个问题情境中开始着手发现问题。在这里,教师要做好各种信息引导,如果等着学生自己去发展问题信息耗费的时间是相当长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在进入这个问题情境中到底应该如何做。因此,教师要通过信息引导语或者信息引导情景引导或激发学生对该问题情景的思考,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
第五个阶段是提出假设的阶段。在学生发现问题之后,学生就必须根据问题出现的情况积极运用已有的知识或者原理来对问题进行思考。但是这个阶段学生不可能马上就会想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或途径,而是仅仅根据问题出现的情况设想可能会运用或者会出现什么情况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大致设想,而不可能形成具体的解决方法。从这个阶段开始,学生就可独立自主地和知识、问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教师的作用仅仅就是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而不能代替学生作出决定。
第六个阶段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方法。在这个阶段,学生根据已经提出的相应假设,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原理来试图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在这个阶段,学生充分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不能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的储备,并试图解决问题,那么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能够引导学生有任何发现。这时,信息传导就会在学生、问题、假设、已有知识和解决问题之间反复流动,从而为下一步验证提供基础。
第七个阶段是验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前面的思考和探索已经找到了相关的方法或者途径,而在这个阶段就要运用已经找到的方法或者途径具体实施验证这些方法或者途径到底适合不适合解决该问题。这个阶段验证方法或者途径适合不适合就需要通过实地运用来解决问题。如果能够解决前面已经出现的问题就证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如果没有解决问题就要重新提出假设,再次验证。
第八个阶段是得出结论。经过提出假设、找到方法或者途径、验证,学生终于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个问题的出现所提出的假设是正确的,所探索的方法或者途径也是可行的,验证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基本得出结论,这个假设就不再是假设了,而是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途径。
第九个阶段是推广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相似性原理或者相近原理或者同样的问题等等提示学生,看看这个假设或者方法是否能够推广到与该问题相类似的问题情境中去,这就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探索,寻找解决类似问题的途径或者方法。这样学生就会重新从问题出发,经过假设、验证等阶段来找寻同样的问题是否可以用这种方法或者假设来解决。这样就会出现第三个信息循环。
第十阶段是总结阶段。在这个阶段,通过前面多个步骤三个循环,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得出的结论和推广应用的情况进行分析、提炼、总结,最终形成对该问题或者该类问题的基本认识,并由此得出相应的知识,整个发现过程的目的已经达到,发现的教学过程基本结束。在这个信息循环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推广、总结。离开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本身是不大可能进行推广或者总结的。因此,教师再次出现在这个循环中并通过积极的信息引导来调整学生的发现过程。这是第四个信息循环过程。
经过以上十个过程和阶段,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情境中获得发现的能力的素质锻炼,并通过对问题过程的解决也了解了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师和知识、学生和知识以及其他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着互动和相互的信息交流,从而形成了从第一阶段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整个大的信息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冯克诚,等.课堂教学过程操作策略全书[M].北京: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741.
[2]张西方,等.学习理论与方法[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131-133.
[3]薛业.信息化网络教育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2,(1):56-57.
[4]谢庆华.网络教育信息组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方式[J].中国远程教育,2001,(12):68-69.
[5]张学文.现代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影响展望——兼论多媒体及网络教育模式(MNEM)[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1999,
(2):45-48.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