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帝王谷,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埃及的帝王谷;说起北京的皇陵,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明十三陵。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京城的西南有一座比明十三陵的形成还要早200余年的大型皇家陵寝,它埋葬有17位皇帝,还伴有许多王公贵族的陪葬墓。这就是坐落在北京房山区车厂村至龙门口一带的九龙山下的金陵,整个陵区面积约为60平方公里,这一带的山谷便被命名为“中国帝王谷”。
金源故地第一陵
金朝,是汉族对女真族政权的统称。其中,“金”是直译,《金史·地理志》中记载:“上京路,即海古之地,金之旧土。国言金曰按出虎,以按出虎水源于此,故名金源”。这段话告诉我们,金国的发源之地,有一个名叫“按出虎”的水源地,“按出虎”就是“金”的意思,所以这条河流的源头被称为“金源”。“金文化”或“金源文化”,也成为女真族独特文化的代名词。
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滨的阿城称帝,定国号为金,从此,开始了历时近120年的金朝历史。
由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国,其疆域北起外兴安岭以北,南以淮河为界,与南宋对峙,是当时的大国。但是,金国兴也匆匆,亡也匆匆,历史上有关金源文化概貌的文献记载几乎是寥若晨星。
然而,金文化的地下遗存和遗物却异常丰富。
金朝的墓葬文化发源于今黑龙江阿城地区,先是以女真传统葬俗,将先逝世的金太祖埋葬在都城之西,护国林以东,因没有考虑风水因素,当时的都城和陵墓几乎连在一起。
后来受汉文化和前宗主国辽朝的影响,在金太宗时代,将金太祖迁葬在山中,葬地称为“胡凯山”,金太宗逝世后,即位的金熙宗将他的坟墓和金太祖的葬在了一起,史称合陵。形成了金源故地的第一处墓葬区。
定都迁陵大房山
在金朝第四位皇帝完颜亮上台后,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变舆顺动,嘉气满中京,辇路宿尘清”的乐声中,迁入燕京城(今北京)。为了保证迁都的成果,永久地统治中原,并继续向南发展,他又决定迁陵。最后找到的理想葬地,就是当时的良乡西五十里的云峰山大红谷(或曰大洪谷),也就是现在九龙山下的山谷,这也就奠定了金陵的基础。
完颜亮修陵和建行宫是同时进行的,当时这里共安葬了14个金朝皇帝,其中有:睿陵——位于九龙山大红谷龙衔寺,葬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恭陵——位于坟山,葬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德宗陵——位于睿陵之侧,德宗是完颜亮为其父完颜宗干追谥的庙号,迁到这里以帝王之礼安葬,并陪葬金太祖;思陵——埋葬的是金熙宗。
另有太祖以前始祖以下的十帝陵,他们原本不过是部落首领,此时都被尊以帝号,设置陵位,分别为:光、昭、建、辉、安、定、永、泰、献、乔十陵。
然而,在1161年,完颜亮在南下时兵败被杀,被降封为“海陵王”,他起初也葬在陵区内。后来,金世宗将其降为庶人,其陵墓被迁出,改葬在山陵西南40里处,同时还将完颜亮的父亲德宗降封为王,迁出了陵区。
金世宗政变上台,追封自己的父亲完颜宗辅为睿宗,陪葬太祖陵,其陵曰“景陵”。金世宗逝后,葬于太祖陵侧,曰“兴陵”。金世宗之子完颜允恭先于其父而逝,在完颜允恭的儿子完颜璟(金章宗)当上了皇帝后,追封其为显宗,陵号“裕”。金章宗死后下葬的陵曰“道陵”。至此,金陵的地上建筑和地下宫殿均已建成,有陵号的帝陵共有17个。
明帝掐断金龙脉
据史料记载,明朝天启皇帝登基以后,崛起于东北的满族,是女真族的后裔,所建国为后金,常犯明朝边境。天启皇帝为之十分头疼,便找来风水先生算卦,得出结论是金陵“王气太盛”,于是在天启二年、三年(1622至1623年)两次命人大规模地毁坏金陵。
他们把太祖睿陵主陵脉的龙头砍掉一半,在咽喉部挖一个深洞,里面填满鹅卵石,以断其“王气”,还把金陵地面上的建筑全部砸毁,甚至扒开墓道,掘开地宫,连金陵以外的金代墓葬也几乎无一不毁。老北京的“燕京八景”中本来有“道陵苍茫”一景,指的就是位于房山的金陵。如今,其余七景风采依旧,而“道陵苍茫”却因天启年间的大规模破坏,地面建筑已无明显标志,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到了清朝,康熙皇帝虽然对金陵进行了多次修缮,并恢复了睿陵(太祖陵)和兴陵(世宗)原貌,但金陵的规模已大不如从前。后来这里又经历了清末民初的兵乱匪祸及“文革”的十年浩劫,金陵地上部分几乎无迹,沦为荒野。17座帝陵的具体位置在哪,曾一度是谜。
直到2002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金陵遗址进行清理发掘时,金太祖的睿陵地宫被打开,人们得以一窥陵内的面目。
探秘金太祖陵寝
九龙山山高耸立,因山下九条龙脊依次排列而得名。金陵陵园以九龙山为主峰,向两翼展开。正中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和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的陵墓;两侧依山而葬的是完颜家族的子子孙孙,其布局如同临阵对敌,“雁翅排开”,又像依山布列成一个“金”字,顶端就是睿陵。因地处深山中,如果无人带领,一般人还是很难找到金陵的所在位置。
此行我们是在曾经亲身参加过金皇陵物探调查的考古专家王德恒老师的引导下走进金陵主陵区。我们从九龙山的西侧进入,沿着登龙道一路上可见一堆堆的金代沟纹砖,完整静静地躺在那里,让人又惊又喜。从这些残留的遗迹,可窥见当年陵园的壮观。
再前行数十步,有一个巨型石坑,由巨大的汉白玉条石搭成方形,王德恒老师讲,这是考古发掘的祭祀坑,在坑中曾经发现过祭祀用的各项祝版。从这向上爬了数十个阶梯之后,主陵区便出现在眼前,一个巨大的帐篷似的屋宇矗立在前方,这就是完颜阿骨打陵寝的地宫。
进入地宫前,王老师先带我们参观了地宫左侧五六米处的一块石碑,为汉白玉材质。在这块高约两米的龙首石碑上,镌刻着“金睿宗文武简肃皇帝之陵”十个阴刻楷体大字,王老师讲,此碑出土时,字内填朱砂,镀金粉,阳光下红底不断呈现出金色。过去人们认为明十三陵起始有朱砂碑,此碑的出土,把朱砂碑的历史向前推了300年。
随后,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入地宫,这是一处在山体中开凿的石质地宫,长约13米,宽达9米,地宫北侧深度约5.2米,南侧深度为3米。
根据史书及其他文献记载,金陵主陵区内应埋葬着五代帝王,即太祖、太宗、德宗、睿宗、世宗。但由于该地宫位于整个金陵遗址中轴线上,结合考古发现,考古专家初步判定该墓坑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睿陵。
四具石椁中正中偏北为完颜阿骨打的汉白玉雕龙石质残椁,石椁盖板剔刻有团龙纹,正面则剔刻着团龙流水纹,椁底残留着墨地朱纹金线勾双龙戏珠纹。位于龙椁的北侧,是一具保存完好的汉白玉雕凤纹石椁,这具石椁内有一具木棺,内有散落的人骨,头骨附近发现随葬的金丝凤冠和雕凤鸟纹玉饰件。据王老师介绍,这两具雕龙、凤石椁是国内首次发现,应为皇室专用。
在这两具东西放置的石椁旁边,有两具南北排列的石椁,虽然和龙、凤椁一样,都是“一椁一棺”规制,但它们的外观却无任何纹饰,王老师称之为“素椁”,应是陪葬的妃子。
在完颜阿骨打的睿陵内,除了发现四具棺椁外,还在该陵寝遗址区内清理出金丝冠、铜柄铁剑、石枕、磁州窑龙凤罐及金“泰和”铜钱等。如今,金陵的主陵区正在进行修缮,有望部分复原,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就可以像参观十三陵一样,来这里参观金陵,感受金代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