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育本真之自我生成

2013-04-29 00:44:03魏资平
中国电力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卡尔

摘要: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1883-1969)的代表著《什么是教育》(1977)系统地论述了对“教育之本真”这一问题的独特理解。他对教育本真的深刻阐述主要从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反观我国教育的现状,异化现象极为严重,无论是教育目的的制订还是教育方式的使用、教学内容的组织等方面都偏离教育的本真。因此,我国的教育亟待回归本真,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本真论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关键词:卡尔·雅斯贝尔斯;教育本真;自我生成

作者简介:魏资平(1989-),女,湖南平江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01-02

一、教育即自我生成,是一种灵魂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受教育者导向事物的本源而非注重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避免受教育者之思误入歧途。其所关注的是如何最大限度调动并实现人的最大潜能,充分生成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1]他对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论述都是围绕教育之本真进行的。

1.教育目的:使学生“自我生成”

真正的教育应该获得自身的本质并引导受教育者了解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笔者认为,他心中的教育目的突出人的自由、人的精神,教育即是使人成为具有自由精神与灵魂的“自我”。其本质内涵是通过培养将受教育者引导到人类优秀的文化精神中并使他们能够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这种教育目的和旨趣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全身心投入教学之中。这种教育目的论置于人之本源,并非借助于外界控制,是引导性教育目的,而非指令性教育目的,这样的教育目的才能够使人成为具有人之精神与灵魂的“人”。

2.教育方式:苏格拉底式

雅斯贝尔斯归纳了三种基本的教育方式,即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以及苏格拉底式教育。其中,第三种教育方式是雅斯贝尔斯所提倡的。这种教育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师生在课堂中可以自由讨论、自由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教师运用“精神助产”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探索对事物本源的求知欲和责任感的提高,使他们在探索中寻求自我,解放自我。

3.教育内容:人文主义经典

雅斯贝尔斯强调古希腊、罗马世界人文主义经典的陶冶。人们的“崇敬之心”通过人文主义经典所特有的方式充斥于人们的想象力、思想以及活力的空间。因此,雅斯贝尔斯强调希腊语、拉丁语和《圣经》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学过希腊语和拉丁语,读过古代诗人、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著作,并掌握了数学知识,熟悉圣经和一些本国名作家的著作,那么,他就拥有了一个精神世界”。[2]其次,他同时也强调精神科学的重要性。参与人类的历史,了解人的可能性之广度,充实人们的精神,因为从历史中人可以看见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中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看得愈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

4.教育过程: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一种“自我生成”。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过程的思想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教育是精神成长的过程。雅斯贝尔斯认为,受教育者在成长中以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为渠道去探索人灵魂觉醒的本源和根基。而那些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只是受教育者实现该探索的手段而非目的。然而,只有把受教育者引导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才能达到灵魂的觉醒以及获得精神瑰宝。第二,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精神活动。他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1]因此,他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自由交往自由讨论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权威和中心的存在,双方可以自由地思考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是一个帮助师生彼此更好地了解历史和他人,也理解自己和现实的过程,它能够帮助双方不会沦为别人意志的工具。

二、当代现代教育异化现象严重

1.“建设者”、“接班人”遮蔽了教育的内在本真目的

从建国起,我国的教育目的就落脚于“建设者”、“接班人”的培养上。2010年2月23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看来,我国的教育目的表现出很强的工具性价值,在教育为什么服务、教育与什么结合、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大旗下,教育的主体性更加衰微。甚至可以说,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仍然很强化教育对经济的作用,培养的仍然是“建设者和接班人”,尽管“建设者和接班人”之前的定语有所变化,但是培养这样的人并不是教育的内在本真。教育所应该表现的动态性、内在性和独特的生命内涵仍然是被遮蔽的,在这样的教育目的下很难实现人的精神与灵魂的“自我生成”。

2.传统式教育偏离了自我教育轨道

目前,填鸭式教育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培养建设者、接班人的教育目的指引下,学校不断扩大规模招揽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始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填鸭般地将那些诸如形而下之‘器的东西注满学生的头脑,而忽略了学生受教育的根本目的,即对本真的思考,这无疑阻挡了学生通向自由精神之通衢。学生被无情地当做了“容器”,教师的作用就是“灌输”。本来是用有效的方法探索真理,现在变成教师空洞无聊的尽义务,本来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自由发展,现在却衍生出虚荣心,为了进入名牌学校而学习,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赏而不假思索地埋头苦读。这种现象即为雅斯贝尔斯所归纳的经院式和师徒式教育。教师成为学生的最大供求者,学生不假思索地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照单全收。这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教育的本质,偏离了自我教育的轨道。

3.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导阻碍了人的自由精神实现向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转变

目前,我国学校的教育内容仍然是自然科学知识占主导地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处于弱势地位。自然科学知识源于人类的本源,本应为人类的本源——人的自由精神、自由灵魂服务。而现在,自然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钳制着人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又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置于较低地位,这势必使人之自由精神进一步萎缩,如此,何谈人的自由精神的实现?社会的急功近利蔓延到学校,以致师生皆是浮躁心理,教“有用的知识”,学“有用的知识”。学生对致富秘籍等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而对于充满哲学思想和人类精神历史文化遗产却不闻不问,甚至是排斥。

4.以教师为中心导致学生的自我生成无法实现

虽然许多教育者提倡教育过程“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但现实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许多教育者认为自己是教育的主宰,学生的学习应该绝对地服从教师的安排,对于学生的建议和批评充耳不闻甚至怒斥责骂。而学生视老师为崇拜的对象,具有不可违抗的权威,学生的思维在这种权威中趋于平缓。渐渐地,学生丧失了创造性思维,只等着教师的“灌输”,这是个恶性循环。从教育目的的制订、教育方式的使用、教育内容的选择到教育过程的展开都不能做到“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已然不能成为他自己,何谈人之自由精神?诚如雅思比尔斯所说,教师的权威满足了人类不愿承担责任而愿意依赖他人的需要,使人归属一个团体来减轻从属性、提高其自我意识、达到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严格教育。显然,教育目的已经偏离教育的本真。教育目的的实施者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不灵活多变、“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教育离其本真会愈行愈远。

三、教育回归本真的思考

1.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生成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促使人的发展,使人回归其本源,而不能改变人生具有的本质。教育目的应有三个维度的转向。第一,教育目的应由终极性目的转向发展性目的。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贴近生活和学生,不能好高骛远,真正做到社会维度和个人维度的统一。第二,从外在性目的转向内在性目的。任何教育目的都要靠学生的内化才能实现,制定者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为学生发展创造种种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独立个体。第三,从保存传递性目的转向批判改造性目的。保存传递已有的文化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教育应该引导受教育者对现存的社会价值观与状态进行批判和改造。因此,教育目的必须与教育过程紧密联系,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主体参与教育目的的制定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弊端,发挥教育目的的批判改造之功效。[3]

2.注重对话——探究式教育方式

自我教育是一种灵魂深处激动、不安随后自我醒悟和发现的对话过程。这正是雅斯贝尔斯极力倡导的苏格拉底式对话教育方式中的体现。通过对话,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教学相长。在这种教育方式中,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双方可以自由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而教师也只在学生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指导启发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好苏格拉底所提倡的“精神助产法”能够帮助受教育者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的实现。同时,才能做到使“教师的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来。

3.教学注重元典熏陶,导向富有自由精神的“民族文化人”

在这里,笔者提倡教学应重视元典的熏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要回归本真,需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1]而人的灵魂与精神多存于人类的经典文化传统之中,元典是蕴藏着人类优秀文化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需重视元典的浸润。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导向人的精神、人的本源和根基。在我国文化语境中,子学时代的经典称之为元典,如先秦时期《四书》、《五经》、《老子》、《庄子》等典籍。在外国文化语境中,有古印度时期《奥义书》、《摩奴法典》《金刚经》、《心经》等典籍。这种元典浸润教学在所有学科教学中皆需采用,知识无国界。但是文化有根,人亦有根,由原初派生出的知识需转向民族优秀文化本源上来。文化浸润不仅使得教师教学成为一种更神圣的职业,使其通过教学“认识、改革和成就自己”,也能充分吸引学生融入到民族文化氛围中,以成为富有自由精神的“民族文化人”为导向,“认识、改革和生成自己”。

4.以学生自我生成为导向,回归教育本真

雅斯贝尔斯就极其反对用强迫的方法逼学生学习,他认为这种方法不仅没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的精神有极大害处。学生由应然的主动变成了实然的被动。应由注重教育转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由依靠填鸭式威逼学生转向依靠教学内容的深意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由过多的口头讲授转向一定的自由讨论;由直接给予学生结论转向引导学生体验过程;由无生命性的知识教学转向以人的自由精神为导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格培养的富有文化性教学。正如雅斯贝尔斯认为,广义的文化教育应该是由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结合而成并且具有人性意义的。教育所重视的是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最潜在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充分生成,从而达到灵魂最深处的教育境界。这一描述表达了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它是一种不受物质利诱而需要触及灵魂的教育。总之,只有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过程皆以“人的自我生成”为导向,教育才能回归本真,人才能回归本源。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1.

[2]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60.

[3]慕君.教育本质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6,

(1):117.

(责任编辑:王祝萍)

猜你喜欢
卡尔
卡尔几岁
再论卡尔董詹巴南喀石雕像
热心人
故事会(2021年5期)2021-03-03 19:31:31
出售欲望的孩子
小读者之友(2021年1期)2021-02-04 07:55:40
原始的能量——莱尔·卡尔巴哈
少儿美术(2020年2期)2020-12-06 05:53:22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卡尔巴·扎西次仁采访录
一场争夺卡尔的战争
金山(2017年6期)2017-06-27 22:08:06
你好,亲爱的卡尔
学生天地(2016年10期)2016-04-16 05:14:46
卡尔收到神秘邀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