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诗成
盐市口的街牌消失了,代之以“顺城大街”的称谓。但盐市口许多往事却在我心中无法磨灭,任时光流淌也冲刷不尽。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108架飞机轰炸成都盐市口,给成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但是无法摧毁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成都人民,很快就在废墟上重建了一条仅次于春熙路的繁华商业街区。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盐市口是成都市民最爱游逛的街道之一。大、中、小店铺鳞次栉比,吃喝玩乐,品种齐全。
先说吃。在这条街上,有晋阳楼的山西风味肉炒面、竹林小餐的凉拌白肉、谭豆花的豆花面、清洁食堂的口磨豆花、金玉轩的醪糟粉子、古月胡的三合泥……现在你到成都任何所谓名小吃总店,也再难品尝到那样正宗、巴适的滋味了。
一次,我在人民商场副食品店前买了一种名为“意大利汤”的食品,用土豆粒、胡萝卜粒、肉丁、奶粉、淀粉、食盐等烘干成粉末状,当时物价低廉,几角钱一斤,早上用开水冲成糊状,再放在炉上烧开,热热地喝上一碗,浑身温暖如春,立即精神抖擞去上班。可惜,现在再也见不到这种食品出售了。
再说玩。盐市口北端是成都最有名的“人民电影院”,新中国成立前叫“蓉光电影院”,老板娘姓万,已故去多年,民国时期是一个有名的人物。她身材不高,只有1米4左右,但因面目姣好,穿戴时尚,一些俏皮的成都人背后给她取了个外号叫“半截美人”。此话虽有戏谑之嫌,但绝无亵渎之意。那时候,成都市民娱乐生活非常贫乏,能看一场新上映的中外影片就算是很时尚的享受了。当时我年纪尚小,家里经济拮据,但站在电影院的橱窗外,看着一张张电影剧照,再根据自己的思路,把它们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不能进到电影院看电影,看看电影宣传画、电影剧情梗概介绍,也觉得趣味无穷。
说到盐市口,不能不提到位于此地的“人民商场”,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一直是成都市民购物休闲的天堂。一开始,商场由一字排开的10个长100米左右、宽30米左右的通道组成,布料、五金交电、日杂、服装、鞋类、食品等,分门别类,在各通道里按类销售。老成都市民逛商场如找老朋友。想看什么,信步寻来,悠游自在。
最妙的是,商场中央有一茶铺,名曰“二泉”,名称既雅,消费又低。逛商场累了,到茶店泡一杯香茗,二三朋友或一家大小品茗休息,聊天谈心,一两个小时后,根据口袋里的银子多寡,或回家弄夜饭,或就近品尝美食,好不惬意。
商场的北端,东西两侧各有一处小剧场,均由成都新蓉评剧团演评剧。别看号称川味正宗的成都,北方味儿的评剧照样有市场,每天客满。
商场的东面是曲艺市场,李月秋的清音、邹忠新的金钱板、杨庆文的竹琴、何克纯的荷叶、李德才的扬琴,异彩纷呈,弦鼓响亮,绕梁三日不绝。
记得有一次,北京某相声团在此地演晚场,我购了票兴冲冲来到剧场。开演前,突然停电,那时没有双电源、发电机之类的设施,演出方思考片刻,一咬牙,一跺脚,照常开演。他们购来蜡烛,舞台前点几根,说相声的桌上点几根。场内并无麦克风之类的音响,演员凭借自身练就的功力,把若干段相声和“数来宝”演得精彩无比。每当包袱一开,坐在黑黢黢位子上的观众照样笑声哗然,掌声如潮。这是我有生以来听过的一场难忘的烛光相声。
1989年一场大火,把人民商场烧成个光架架,重建后不久,摇身一变成了上市公司,再后来又变成“茂业百货”。高楼数层,商场宽阔,货源充足,顾客也不少,但不知咋的,我去逛商场,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超市林立。超市以方便、快捷、无障碍、自选等优势,取代了大街小巷的百货小店。来到超市,可以把一周的主副食品全部采购,丢进冰箱,使当今上班族有了很多工作和学习时间。正因如此,成都的“家乐福”、“欧尚”、“麦德龙”、“伊藤”等超市才红红火火,日进斗金。
近年来,成都市在原有的春熙路、盐市口等商业区外,又成功打造了“锦里”、“宽窄巷子”、“文殊坊”、“琴台故里”等传统商业文化区。我一直在想,是否还可以开辟一批有特色的传统街道?街不在宽,店不在大,有特色、有内涵就行,让我们的成都更有文化内涵,更有川蜀味道,既为旅游增添色彩,又给成都市民增加乐趣,岂不乐哉!(责编:孙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