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卓君
年度团队 世界自然基金会
获奖理由:
对长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做出重大贡献。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13年发布了两个报告——《长江淡水豚考察报告》和《长江上游联合科考报告》,警示长江渔业资源的衰退和江豚的灭族危机,引起公众极大的关注。
长江作为中国淡水鱼类的基因库,曾经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区之一,如今因为过度开发,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长江上游联合科考报告》提到,渔业资源正在急剧衰退,长江中“四大家鱼”的鱼苗发生量从1950年代的300亿尾急剧下降到如今的不到一亿尾,用鱼类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的话说,“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006年六国联合科考在长江经过地毯式搜查后宣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时代》周刊将其评为当年的十大人为灾难之一,长江江豚正在步其后尘。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2013年3月发布的《长江淡水豚考察报告》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000头,比大熊猫更为稀少,且呈现加速下降趋势,其中长江干流种群年均下降速率为13.73%,超过2006年以前的两倍。长江江豚已经到了灭绝的边缘,再不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行动,短时间内可能重蹈白鱀豚的覆辙,走向野外灭绝。
白鱀豚灭绝后,江豚成为长江中唯一的哺乳动物,处于淡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顶端,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示物种。
“江豚是淡水生态系统的一个生物链顶级生物,它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是在向人类传递信息:长江出问题了!当长江的生态系统不能支撑水中的哺乳动物生存的时候,也无法支撑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淡水项目主任雷刚说。
世界自然基金会自2002年以来开始持续关注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湖北石首天鹅洲保护区就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和科学家们共同维系的一块“绿洲”,长江江豚不仅可以在天鹅洲保护区内正常生活,而且可以顺利实现种群繁衍,天鹅洲保护区内的江豚最初的5头增加到42头,是唯一一个江豚数量增加的地区。
目前,世界自然基金会计划建立2-3个类似于天鹅洲的江豚保护区,以求为长江江豚保存更多、更大的种群。
世界自然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主任任文伟博士坦言,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在长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的情况下,让江豚可以从保护区重返长江。
在任文伟看来,江豚面临的生存危机,正是长江面临的环境问题的集中体现。
水利工程的兴建和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大幅下降而造成的食物匮乏;工业排放造成的水质恶化,2009年,排入长江的污水总量达到330多亿吨,占全国污水总量40%以上,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通过食物链传递,最终都会在江豚体内富集,对江豚生存和繁衍造成直接伤害。长江沿岸除鄱阳湖和洞庭湖等少数几个大型湖泊以外,已全部建坝建闸,造成江豚的栖息地破碎化。
“要从根本上解决江豚的生存危机,需要一个健康的长江,这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努力了30年并将继续为之努力的美好愿景”,任文伟说。
世界自然基金会自1980年代受政府之邀来到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中,持续关注长江的生态,在长江流域开展了100多个保护项目,总计资金投入3500万美元。
和传统的环保组织不同的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不只满足于做批评者,它更喜欢成为建设者,它不吝指出环境问题,更愿意为客观存在的生态危机提供解决方案。
长江中下游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在历史上与长江自然相通,蓄洪调枯,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江湖复合生态系统。1950年代以来,人类对湖泊湿地大规模围垦并修闸建坝,造成了江湖阻隔,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格局由此发生重大衰变,加之大规模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入湖泥沙,以及人类过度的渔业生产等因素,加速了湖泊淤积和衰亡。
世界自然基金会与长江中下游五省一市的多个主管部门合作,通过“灌江纳苗”,优化闸口调度机制等措施,首先在湖北省涨渡湖、洪湖、天鹅洲和安徽省白荡湖等地开展重建江湖连通的示范。
在该项目的示范与影响下,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51个江湖阻隔湖泊恢复了与长江的季节性连通。涨渡湖监测资料显示,有9种已经在涨渡湖消失的鱼类重返湖泊,渔业捕捞量增加17.3%。2.85亿立方的江水进入到涨渡湖、洪湖、天鹅洲和白荡湖,湖泊水质明显改善。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项目示范甚至影响了政府的政策制定,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将江湖连通写入中国政策建议报告,除了江湖连通的实地示范与成功推广外,“灌江纳苗”被纳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每年长江渔汛到来,农业部通过长江渔业资源委员会发文,要求沿江的湖泊一起灌江纳苗,实现了湖泊的季节性连通。
到201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连续三年和三峡总公司合作进行三峡工程的生态调度试验。每年长江内“四大家鱼”的产卵期,三峡大坝增加下泄流量,通过模拟自然洪峰的环境流向长江中下游的鱼苗释放产卵信号。
“和大的水电机构合作,对NGO来说,是非常有挑战而有意义的工作,在我们不能改变的现实的条件下,比如大坝已经修好了,我们还能做什么?”雷刚说,“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保护组织,我们希望把环保的理念进一步影响水电公司,把大坝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此外,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多个机构一起推动了长江流域143个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立长江湿地保护网络,也推动了长江论坛的建立。后者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为政府、国际组织、学术机构提供讨论长江保护与发展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下两年发布一次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更是被称为长江的体检报告。
尽管推动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并且影响了政策的制定,雷刚却不无遗憾,“我们打了多场小胜仗,却输掉了整个战役。长江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下降和水质的恶化还没有扭转,形势并不乐观,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中,真正做到尊重自然的决策很少。”
“从事自然保护的NGO本来就是有点悲情的行业,但是你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要期望做任何事情能立竿见影,”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项目经理雍怡博士说,“回顾我们三十多年的工作,都是日积月累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