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课标,用活课本,让初中物理教学“活”起来

2013-04-29 16:54周延柱
考试周刊 2013年53期
关键词:课标物体新课标

周延柱

“五严”背景下,新一轮的减负热潮正在江苏大地悄然兴起,减负不等于减效。那么,如何做到真正减负增效呢?笔者认为只要头脑中有课标,用心分析教材,同时因地制宜地选择“活材”服务教学,就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学习新课标的体会谈谈做法。

一、脑中有“标准”

1.精读提炼课标。新课标涉及的课程理念主要有:(1)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学也应因材施教,适应当地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2)教学内容及实例的筛选应遵循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3)教学应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在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

2.按課时分解目标。在把握总目标的同时,细化每一课时的具体目标,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具体阐述细化,做到“心中有全局,分课抓落实”。比如《力和物体的运动关系》一节内容的具体目标为:(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和推理知道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推理能力;通过试验分析培养学生说明问题和进一步提出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认同牛顿第一定律;参与探究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与合作;初步形成尊重事实、勇于创新的意识。

3.因地制宜诠释课标。新课标提出:“教学资源的来源广泛,可以是学校图书馆、社区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还有信息化资源,等等。”平时只要多加观察、收集素材,就能更好地落实课标,提高学生物理科学素养。

二、心中有“课本”

1.认真研读课本,做到心里有框架。通过研读教材,可以整体梳理和把握教材,抓住核心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同时,教师要整理出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学生活动,提前告知,让学生可以在便利之时去做。例如调查测量质量的工具种类,学生可以在刚好去超市或者市场的时候开展调查;观察影响摩擦力活动,可以在骑车或者运动时进行观察,因为物理源于生活,很多经验不是在课堂上学习可以获得的。

2.重视课前预设,选择最佳的知识呈现方式。了解教材目标与编者意图后,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选择内容的呈现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物体的运动》内容时,我选择通过联系生活的日记形式进行预设教学。比如在讲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时候,展示日记:“今天我和妈妈坐在火车上等火车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火车开动了,我非常高兴,就叫起来,可是妈妈却告诉我火车根本没动,我定眼一看果然没动,我很奇怪,这时候妈妈告诉我明天你要去问问老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在讲解《物质的密度》时,我通过一家三口的对话形式预设教学过程。

3.设计情景对话,加强情感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教育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感情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的作用。”情感培养是物理学的职责,但情感更需要体验,而教师的情感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感悟。例如,在讲解《平面镜》的时候,让学生分别扮演物体和它在平面镜中的像,并让物体做各种动作,让像跟着做动作。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在这些角色里加进“人”的角色,然后顺势提问:“既然平面镜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能否随便的到处使用平面镜呢?”学生听后就会自发流露出保护环境防止光污染的情感;再如,在讲解《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的时候,我特意展示海豹集体自杀的照片,学生立即发现这一不正常的情况。我顺势说:这张照片是一名摄影工作者在某一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海边拍到的,请大家想象并描述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景,从而增强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4.评价与再评价,合理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细化每一课时目标时,要明确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评价应该做到全面化和多元化,真正符合编者意图。我校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学生学习评价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引进“再评价”这一概念,动态且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

三、动手找“活材”

1.发动全班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将班级中的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和获得信息的便利程度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人数不等。例如我班的分组情况是这样的:有些学生家庭有订报纸的习惯,那么将这些人编成“剪报组”;有些学生喜欢在休息的时候看科技博览、星空探索等与物理知识有密切相关的电视节目,就将他们编成“电视组”;有的学生喜欢阅读有关物理方面的书籍,就将他们编成“阅读摘抄组”等。一个月抽出一节课,让每一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交流,有些知识可能对近期教学作用不大,但可以服务于今后的教学。

2.联系其他学科,获取相关信息。在本套义务教育教材编写中,不同学科中出现很多知识交叉的情况,若加以好好利用就能为生物教学服务。例如在讲解物体的运动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讲讲在思想品德课上学习到的关于火车上扔下馒头砸死人的故事;讲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时,可以让学生先谈谈在地理课上学习的关于水循环方面的知识;学习物质的状态与物态变化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描述一下语文课上有关看云识天气的介绍。通过学科交叉联系,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网络。

3.联系生活经验,获取无形的教学资源。例如,学习摩擦力的内容时,要想让八年级学生明白即使是玻璃也能产生摩擦力这一实验现象,仅靠老师嘴巴讲解是不够的。于是我就问:你们认为苍蝇能站在玻璃上面吗?学生都说能,我顺势问为什么,学生就很容易意识到玻璃也会产生一定的摩擦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无形资源,通过相互交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4.了解当地民俗,提取有用信息。民俗是在特定的地域生活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在长期共同的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通过社会约定俗成的仪规。这些民情风俗,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历史积淀,是民族悠久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一个重加要组成部分。例如连云港这边有扁担挑东西等民间风俗,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和了解这些民间风俗。学生收集后,可安排一到两课时让学生讲,用好这方面“活材”。这样就可以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同时,锻炼他们的多种能力。我们只有细读课标,研究教材教法,找准适合当地学情的教学资源,新课标才能真正发挥应有功能,同时也才能让教学“活”起来。

猜你喜欢
课标物体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