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琴
我园十一五苏州市级立项课题“幼儿动手能力的实践研究”业已结题,该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幼儿动手能力,促进了幼儿思维发展,激发了幼儿创造的火花。现将点滴体会整理如下。
一、课题名称的精打细磨
最初,我们将课题定为“幼儿动手能力的实验研究”。别小看“实验”一词,在日后我们实际研究操作的过程中,根本难以前行,因为讲到实验研究作为一个科学范畴内的专用名词,就必须设立“实验组”和“参照组”,而且实验的过程中要排除许多外来的干扰因素,因此可操作性不强。困惑之际,国家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专家徐子煜教授建议将课题名改为“幼儿动手能力的实践研究”,一字更改,可操作性立显。在整个课题实施中,我们始终围绕“实践”一词,立足提高幼儿动手能力,收到了预期的研究成果。
二、联系生活实施课题
有了科学的目标定位,我们着手以中心幼儿园的全体幼儿为研究对象,以全体教师为实验操作者,以创设便于幼儿动手操作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为载体,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师利用教育资源的能力、完善自身素质为目的,启动了课题研究。
1. 营造动手氛围
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环境,让幼儿动手实践进行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促使幼儿积极投入,动手实践,我们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提供适当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小巧玲珑的“科学角”里安装玩具,在五色积木的“建筑角”里动手搭建高楼,在人群熙攘的“超市区”里选购销售,在饭菜飘香的“厨房角”里洗切煮炒,让他们快乐地交往,自由地探索,愉快地体验。我们还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动手实践、积极操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交往中寻求帮助,在活动中协商解决。在活动的同时,我们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环境布置,充分发挥、大胆构思、积极行动,全方位地调动每一个幼儿动手实践、主动探索。
2. 提供操作材料
当孩子对动手操作的环境有了极大的兴趣后,便有了动手操作的积极愿望,我们应在创设活动环境的基础上,积极为幼儿投放各种类型活动材料,充分满足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实践的需求。教师们根据总课题,设计了自己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并针对幼儿不同年龄的特点和各层次幼儿的实际动手情况,投放了对涂画剪贴、玩具拼装、积木搭建、纸盒改装、毛线编结、稻草结扎、纸盒改装、糖果包装等材料,让幼儿在集体建构中结伴实验、合作劳动、共同探究,使幼儿在模拟现实生活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动手能力。
3. 动手实践活动
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在一次次的操作实践中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逐步提高动手能力,充分体验到动手操作的乐趣。我们可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中开展不同的竞赛活动。如小班开展穿衣服、解裤子、搓圆子、穿珠珠、剥鸡蛋、扣纽扣等比赛;中班开展剥花生、叠被子、拼贴图、搭积木等比赛,大班举办系绳子、剥豆子、包饺子等比赛。我们可先在班级内进行,人人参与,同时在班内竞赛的基础上,选出10名能手参加年级组比赛,一争高低。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教师和家长足够的重视,引发了家园配合,在教师们有意识的指导下,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简单的家务劳动技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课题实践效果是唯一标准
经过一轮的研究实践,幼儿动手能力发展了,班级特色明显了,教师科研水平提高了。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了多次动手能力的测试,掌握了各个年龄层次孩子实际的发展水平,探讨了相应的教育引导措施,获得了相关的实践操作经验;在不同年级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现场研讨,帮助教师有效掌握了操作研究方法,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示范效果;在两周一次的教科活动中,开展评比,结合教师特长,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在一次次的磨课活动中,结合课题内容,产生了系列优秀活动方案,确保了教师在各类竞赛活动中有所获。
五年来,我们在课题研究中不断探索、积累,先后结集了《特色建设照片集》,刊出了小、中、大《优秀活动设计方案》,编辑了《花溪园》园刊,建设园本教材,提升了办园水平。
四、反思
动手能力是人生命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的劳动能力、生存的能力,是自主学习的本领。幼儿动手能力一般指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服务劳动能力、教学活动中使用学具的学习劳动能力和游戏活动中的构建、制作和操作能力。课题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在研究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如班容量较大,实际操作很难照顾到每个孩子,只能分批辅导;再加上教师事物繁杂,研究时间不足、研究水平有限,外出参观学习机会较少,只能自学、自用、自赏。教师在创设幼儿操作的环境,提供材料,鼓励幼儿独立、大胆地动手上,要有新的尝试,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地动手,不断地锻炼;教师要把幼儿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观察成人的劳动,模仿简单的劳动技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要利用各类社区活动,让幼儿去接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激发他们的动手实践欲望,积极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巧,切实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