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艳玲
高中生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及意志品质诸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故此,教育者必须注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因人施教、耐心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王国。那么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教学的重要场所,如果过分严肃、油滑、轻浮、松散等都不是好气氛。好的气氛应有张有弛,有放有收,急缓有序;学生在轻松中紧张思考学习,在活泼中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寓教于乐,寓美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犹如在春风化雨之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促使学生的知趣、情趣、理趣、志趣、语趣与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师应把愉快教学、情境教学和语感教学作为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潮一族”,以学生好学、乐学为归宿。
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例如,如何把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高潮”呢?众说纷纭,各有长短。一般来说,笔者认为:①讲究高潮位置的经营。一篇课文,内容有详略、主次之分,高潮的设置是教学主体部分,也是教学的目标、方向。明确主攻方向,层层辅垫,因势利导,直逼高潮。②讲究把握高潮的时间。课堂45分钟,何时设置高潮,应灵活掌握,综合调控,早则恐“强弩之末”,晚则患平板冗长。③讲究高潮的处理方法。课文内容不同,教学要求相异,高潮的处理也不同:既可以从课文中的悬念、情感、线索、对比、想象、人物、情景、写法诸角度启发,并创设“高潮”;又可以灵活运用角色塑造、情景再现、议论剖析,直至思维延展等角度推动“高潮”的出现。综上所述,掌握了学生心理特征,努力创设优良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就会“更上一层楼”,否则事倍功半。
三、正确看待教学模式
对于教学模式,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形成一定教学模式的教学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学,一味强调课堂教学的明显操作性、极强的推广性。在形式上便是极为风行的几步几式教学法,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规定得清清楚楚,大有不可越雷池一步的架势,对颇有新意、艺术味浓的语文课,动辄就斥之为“花拳绣腿”。另一种观点认为语文教学不需什么模式,他们认为语文教学一旦形成模式,还会有什么味道呢?语文教学应刻意追求美感,把语文上得随心所欲、出神入化,不应有什么可遵循的教学的“格”。这两种对于教学模式的不同观点,正是割裂语文教学科学化与艺术化的必然结果。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以一种科学的方式确定下来,没有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就成了自由市场,但语文教学又需要不断突破自己,需要艺术的变通,要把每堂课上得有滋有味。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与教学艺术是一对孪生姐妹,我们需要语文教学模式的形成,但摒弃机械生硬、亦步亦趋的模式化;我们需要语文教学艺术的灵活运用,但不赞成华而不实、奔放不羁的为“艺术”而“艺术”。我们呼唤着语文教学科学化、艺术化更光辉灿烂的明天。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联想、想象
教师需将优良的思维品质与活泼的教学风格相结合。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务必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然而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丰富经验阅历,学会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语文是时代的镜子,语文教学也有新、奇、美的特点。说它“新”是因为我们的课本跳跃着时代的浪花,要求施教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道它“奇”是因为我们面对一群奇望、异想的学生,要求我们用精彩的讲解去增长他们的知识;称它“美”是因为我们拥有包含天下的美文、美情、美言、美字的课堂,要求施教者塑造好自身的语言形象,美化学生,美化生活。换句话说,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决定和充实了语文教学内容,教师始终要以优良的思维品质对待语文教育。“思维”即“识见”,即“敏感”,即“发现、创新能力”。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有时间就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风。当我们来到野外,一幅幅清新的图画就显现在面前。你看,那山上的奇峰怪石是多么引人入胜啊!你看面前的石头,它有一层层纹路,此时,引导学生思考:那些石头是从哪来的?怎么会有这“纹路”呢?你可知道,你脚下的地方,在几千万年或几万万年以前,不是一片大湖就是一片大海。因为流水不断地把泥沙冲到大湖或大海里,这些泥沙在湖底、海底下,一层层的沉积下来,生活在湖里、海里的各种生物遗体,也被埋在泥沙里,慢慢地凝固起来,就成了一层层岩石。后来又经过地壳的变动,它们就隆起成为山。你看小溪流水潺潺,此时,引导学生想象这涓涓的溪水,也会完成它伟大的工作。横在你面前的那条小溪,看来那么的宁静,但是,当山洪暴发的时候,大水可灌满山谷,再大的石头也会被水冲走。水就象一把锋利的刀子,雕刻着山岳,因而山谷越来越深,同时也越来越宽。在日常活动中,我们用平常的事物训练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以培养发现、创新能力。
五、倡导民主、主人翁精神
教师要高度信任学生,着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民主环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作文教学,可以从整个学期的总体教学着想,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动手设计几个作文题,教师把所有作文题归总、分类,并印发给学生讨论推敲,最后筛选出一些符合教学要求、命题角度新、涵义深、充盈时代活水的题目作为学期作文,再根据题目内容的要求,让学生拟定相应的活动方案,结合阶段性作文进行活动。这样,学生目的明确,主动深入生活,猎取丰富养料,作起文来得心应手。也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修改能力出发,每次作文都从中挑选若干篇有代表性、典型性、能反映不同层次的作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给作文打分,说出给分理由,分析各篇作文的优缺点,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只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这样把作文的给分权、讲评权、修改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也从中养成细致研读、小心琢磨、敢陈己见的良好习惯,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和作文鉴赏能力。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