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英
摘 要: 学习习惯是各科学习成绩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就我校高一学生化学学习习惯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做好高一化学学习习惯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 高一化学教学 化学学习习惯 初高中衔接 创设问题情境 及时巩固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而所谓的学习习惯就是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倾向性。学习习惯是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直接影响因素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化学学科的课时不断减少,而教学任务并没有完成,因此,培养高一学生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解高一学生的化学学习习惯如何,我选取了本校高一的450名学生,就“制订学习计划”、“课堂参与”、“问题意识”、“独立作业”、“系统小结”、“主动学习”等进行调查,发现有很大差距。因为初中化学侧重于对知识的简单理解和记忆,所以初中化学的学习都是老师“盘熟了”。老师成了知识的传话机,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很被动,具体表现在“制订学习计划”、“课堂参与”、“问题意识”、“系统小结”、“主动学习”这几方面总体比较欠缺。虽然“独立作业”这方面还行,但当作业遇到困难时,大部分学生会“主动放弃”。对在初中一年已养成的化学学习习惯,不仅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因此培养适应高中化学学习习惯,摒弃初中化学学习的错误做法,是高一阶段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我校高一化学备课组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习惯的。
一、由浅入深,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工作
高一化学备课组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做了专题研究,系统地把握知识,对每个章节学生现有的初中基础和高中教材做了详细深入的研究,努力做好知识点的衔接工作,实现从苦学到乐学的转变,做好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转折期”工作。例如教学《物质的结构》这一章时,了解到初中主要建立了“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原子的结构”、“同素异形体”这几个概念,所以这一章的教学我们先介绍与这几个概念连接紧密的“核素”的概念,并比较“核素”、“元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这几个概念。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已有知识,而且对新学知识不陌生,反而理解得更深入透彻。
二、化难为易,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变乐学为会学,养成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散思维、善于联想思维的学习习惯,提高独立探求知识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流畅的表达能力等其他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形成这些能力,教师要做的是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求知欲。利用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积极创设好问题情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比较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给学生一份实验报告、一些实验器材。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独立探求知识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流畅的表达能力等其他能力得以培养,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散思维、善于联想思维等化学学习习惯得到充分的培养。
动手实践:某同学做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见下表,表中的“实验方案”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研究?摇?摇 ?摇?摇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实验用品:试剂:金属钠,镁条,铝条,稀盐酸,新制氯水,新制Na■S溶液,AlC1■溶液,NaOH溶液,酚酞溶液等。
仪器:①?摇?摇 ?摇?摇,②?摇?摇 ,③?摇?摇?摇 ?摇,试管夹,胶头滴管,镊子,小刀,玻璃片,砂纸,火柴等。
(3)实验内容:(填写与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的编号和①②的化学方程式及此实验的结论)
①?摇 ?摇,②?摇 ?摇,此实验的结论:?摇 , 。
三、及时巩固,做好知识的内化、能力的提升工作
针对“课堂参与”、“问题意识”、“系统小结”、“主动学习”这几方面比较薄弱的现状,课堂上教师除了要讲究提问的策略和艺术外,为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化学的学习习惯,每节课还要留出三到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回顾、梳理本节课的内容,对已学知识进行“再认识”。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动起来,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从而逐步培养他们“课堂参与”、“问题意识”、“系统小结”、“主动学习”的习惯;为做好知识的内化,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提高作业批改的质量。长期以来,我校高一化学教师坚持对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面批,及时批评教育,对完成质量较高的作业进行定期展示,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经过一学年的培养,我校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真正做到由“苦学”到“乐学”再到“会学”,他们的自主学习习惯逐步养成,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竺丽英.新课程高中生化学学习习惯差异研究,化学教育,2008(12).
[2]刘知新,王建成.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