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的“选”法

2013-04-29 00:44曹家鑫
考试周刊 2013年50期
关键词:诗歌散文考点赏析

曹家鑫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在新课标关注社会对人才多样性需求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选修课将“适应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摆在了首要位置,把多样性、自主性、选择性、个性化等作为主要特征。这样的性质和特点决定其可以为学生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一个比必修课更有力、更广阔的平台。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可以说,选修课的开设为高中语文教学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界,也展现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它从教育理念到课程文化,从教材内容到教学方法,向我们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是,理想并不等同于现实,必须看到,选修课的实施实践并不那么美好。选修课的实施,正处在摸索阶段,一切皆有可能又无从下手,使得一线教师往往感到迷茫。

选修课的核心在于课程的选择性,选课是选修课的第一个层面,这是毋庸置疑的。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福建省大多地市选用人教版选修教材,根据这一要求,总共编选了16本教材。教材如此丰富,课时如此有限,如何选课就显得至关重要。选课由谁来选?选课的标准是什么?选择怎样的内容?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可以说,只有掌握好选修课的“选法”,才有可能实现选修课的目标。

一、兼顾教师与学生的选课意愿

选修课由谁来选?答案似乎很明确:由学生来选。可是,从选修课的实施现状来看,似乎并非如此。首先,选修课所用教材均是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学校、教师、学生都没有参与到这个选择的过程;其次,选修课设计中提到的在课程自由选择背景下的走班制教学这种师生均非常感兴趣的形式,由于学校考核制度与硬件条件的制约,在大多数学校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书面字眼;再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选课有绝对的话语权,老师选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非常便于操作,也非常自然。这样,选修课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自主性的特征就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那么,是否应该把选课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这似乎符合选修课改革的精神,但是不现实。在走班制受到种种制约无法在中学普及的情况下,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目前最佳的选择。班级授课制是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的需求和喜好的。在采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放手让学生选课可能会彻底搅乱学校的教学秩序。

因此,选课必须兼顾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教师集中统一,既要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个人兴趣爱好,又要考虑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计划的安排和教学进度的推进。在高二上必修五的课程即将结束时,将选修课程向学生公布,指导学生进行课程的选择。在选课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从两轮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于小说类的选修内容比较感兴趣,选择小说欣赏的学生相对较多,此外选择《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的学生比较多。其次,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的问题进行选择。比如《语言文字应用》学生选得比较少,但实际上学生在语法学习方面比较匮乏,语言运用方面的短板是制约学生语言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学生最好能进行一定的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学习与训练,所以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些比较有价值有趣味的内容。再次,结合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选择。比如《先秦诸子选读》、《中外传记选读》和《新闻阅读与实践》。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一个选择。比如学生选择了《中国小说欣赏》,这本教材总共九个单元,选编了古往今来十八部小说,其中大多是长篇小说。倘若整本教材都学习的话,其他选修课程就不用学习了。因此,教师要进行选择,择其精要而教授。

二、兼顾课内整合与课外延伸

语文科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更具开放性,语文学习的课内与课外似乎是很难界定的。语言学习无处不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有道理。美国中学就没有所谓的“语文课”,他们认为在任何学科都是语言学习的过程与机会。因此,在选课时,可以有效利用教材,精心选择,大胆取舍,做好课内资源的整合,同时还可以拓宽视野,纵深挖掘,将选修课延伸至课外。

课内的整合在于通过求同存异,将知识归类、建构,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可以将所选诗歌进行归类整合。比如按照题材、诗体、诗人、时代、内容等。按题材编排,可分为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记游诗、励志诗等。重新归类后,学生可以循着不同题材的诗歌,进一步明确其各自的特点及风格,从而形成理性的认识。在学习散文部分的第一单元时,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按照这一主题,可以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杜甫的《登岳阳楼》、《泊岳阳楼下》、《陪裴使君登岳阳楼》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同题材的诗文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明白在塑造形象方面,诗歌散文是各有特点的。

课内整合是对教材横向的处理,而如果要纵向挖掘,就必须进行课外的延伸。课外的延伸首先是知识、内容的延伸。比如,《中国小说欣赏》选了《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段《情真意切释猜嫌》,凭这么一个片段不可能真正了解《红楼梦》,因此必须适当地进行课外延伸。

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不仅是知识内容的延伸,更应该是能力的延伸。比如:通过知识的延伸,温故知新,举一反三,从而提高整理、概括、归纳、分析的能力。比如《文化论著研读》不仅要“整体了解论著内容”、“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要“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由此,选修课走出课堂,拓宽学习的渠道,尝试各种有利于学习的方式方法,最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兼顾个性发展与高考备考

选修课关注的是学生个人兴趣与个性化发展,着眼于处理学生的兴趣特长、专业志向和职业潜能的关系,因此选修课教材的编选是审美与实用并重,共性与个性并存。与此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行的人教版选修课的16本教材,都与高考的考试要求息息相关,只是有些关系直接,有些关系间接。因此,选课时应该兼顾个性的追求与高考备考。

高三的复习内容庞杂,任务艰巨,如果能够在高二选修时就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将考点有序地“化整为零”地进行渗透,高三复习就会轻松许多,从容许多。而且,从福建省高考的考试要求来说,有许多考点的复习是不能留待高三才进行的,比如“文化经典”的复习,绝非高三几个星期就可以完成的。选修课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将高考复习“化整为零”的平台。

在现行人教版选修课教材中,《先秦诸子选读》对应的是“文化论著”考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对应的是“诗歌赏析”与“文言文阅读”考点,小说类欣赏与散文类欣赏对应的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新闻、传记等选修课程对应的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语言文字运用》对应的是“语言运用”考点,《文章写作与修改》对应的是“作文”考点。这些对应关系十分密切,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关于“诗歌之部”,三个单元分别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正好与诗歌赏析的三个考点相对应:赏析古代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赏析古代诗词的形象、意象、意境,赏析古代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演讲与辩论》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相关的考点,但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莫大帮助。因此,在选修课的选课与教学过程中兼顾个性的发展与高考的备考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和教学目标的设定选择相应的课程。一般来说,《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选修的学生相对多一些,占用的课堂教学的课时数多一些。而其他课程则可以采取自主学习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方式选修。自主学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则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学习;二则通过校本教育的平台进行学习。

选修课的实施已经有七个年头,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和阻力,对于选修课的开设至今仍是毁誉参半。高中语文在面对选修课的丰富的课程时,要运用智慧,掌握“选法”,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尽可能地落实选修课的精神实质,最终达到选修课的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诗歌散文考点赏析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第三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在浙江天台隆重颁奖
《第二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优秀作品选》出版
有效整合教材,上好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专题教学尝试
统计常见考点追踪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教学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