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恩
在普遍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新课改更应“与时俱进”,让情境教学走进数学课堂,不仅是对数学新课改的一种有益的大胆尝试,更是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自然要求。我结合在情境教学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谈谈自己的见解和做法。
一、重视情感培养,营造创新氛围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其中,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客观因素,又与内在心理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注意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树立勤奋学习、追求进步的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
如苏科版八年级“勾股定理的应用”一课有这样一个例题:从地图上看,南京玄武湖东西向隧道与中央路北段及龙蟠路大致成三角形,如果直接走湖底隧道BC,将比绕道BA(约1.36km)和AC(约2.95km)减少多少路程(精确到0.1km)?我在黑板上画好图形,通过引导分析,利用勾股定理求得湖底隧道BC的长约为2.62km。突然有位学生大声说:“根本用不着这样求!”这是一位平时顽皮、好动的学生。我亲切地说:“请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这就消除了他担心出风头、挨批评的心理。他无拘无束地畅述:可用皮尺,一个人拿一端在道旁,另外一个人拿另一端,游到河彼岸,站在道旁的人移动位置,拉直皮尺,就可以测得距离。听完该学生的回答,我鼓励道:“这个办法很简捷,请实际试一试,测量结果与我们计算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这样一句话既温暖了学生的心田,又调节了课堂气氛。经过师生共同讨论,我指出,实地丈量的方法理论上可行,但实践中不可取,因为这样做很烦琐,而利用课本知识能方便正确地解决问题。
学生从直觉思维出发,而老师用于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欲擒故纵”,从直觉思维到抽象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这样的教法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营造了创新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
二、重视引导探究,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这种情绪冲动的积累和连续性决定创新行为的质量和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开放、博学、求新的教师可把胆小、内向的学生培育成积极、奋进、创新的开拓型人才,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启动创新思维,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情境,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请说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的交点到底边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该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求解,解后比较其利弊,进而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过了三角形的中线、高的有关知识,大家能否运用有关知识,将上述题目进行改编?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以下问题:
1)将角平分线改为中线、高,说明交点到底边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2)将“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和结论“交点到底边两端点的距离相等”互相交换,结论还成立吗?
3)将“等腰三角形”换成“等边三角形”呢?
还可以引导学生提问以上各问题用什么方法求解,其最佳方法是什么?
我们要让学生以探究者的姿态出现,引导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问题情境下探究,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三、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三基”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培养他们解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等创新思维品质。
如若α,β是方程x■+(2m-1)x+4-2m=0的两个根,且α<2<β,求m的取值范围。
思路一: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为背景转化。因为α<2<β,所以(α-2)(β-2)<0(易知Δ>0必然成立),用α+β=1-2m,αβ=4-2m代换可得m<-3。
思路二:以抛物线与坐标轴交点为背景转化。因为方程的一个根大于2,另一个根小于2,由数形结合可知f(2)<0即可。
不同的探索途径,不同的视角,汇聚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解法,这正是源于对问题背景的创设与挖掘,它为学生才智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宽松的氛围,创造了机会。
总之,数学提炼于生活,缤纷多彩的生活背景为情境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针对数学教学的不同阶段,老师适时引入背景范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思维情境下学生熟知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再创造,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