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哈姆雷特

2013-04-29 00:44徐金金
考试周刊 2013年58期
关键词:主体文本探究

徐金金

从学生的接受视野来看,语文应该是一门自由而博大的学科,它带给学习者的是心灵的净化和视野的开阔。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一种特殊的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充实自己的过程。语文学习的重点是学习语言、文学。在初中生的学习中,学习课文的过程既是在学习语言又是在学习文学,两者密不可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指导,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然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按计划的教师指导的部分是属于对语文外表的学习,语文的内核还需要学生自己认知。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提出了一种完形——顿悟说,他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这一学说契合了语文学习的情形。

教师的指导是解析文本,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章层次、结构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属于作者的,学生的生长背景各不相同,他们对同一文本的解读有不同之处。就如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主体对于同一文本的解读在现实可能性上存在不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顿悟有快有慢,内部的构造完形也千差万别。语文学习不该只是学习语文的外表,不该是学习简化的知识,因为语文是一种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因此,语文学习中学生接受的究竟是什么,究竟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接受视野,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从西方的接受美学中找到了回答。“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的。尧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尧斯认为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读者的阅读中,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结构形态也不会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只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

文本在接受美学的角度上说只是一个硬载体,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才是完成了审美的过程。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说,决定文学作品质量的另一个方面是读者的接受。尽管作者在创作时没有那方面的表意,但在读者这里可能读到不同的方面。就如读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读到了鲁迅有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性的审视,也有读者认为这只是作者对美好往事的回忆。文本的这种多义性、两难性恰恰是作品成功的原因所在。我认为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可以有多义性,认为作者有对封建制度的批判,这是读者的一个解读,也是属于“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一个。

其实文本可以有多义性,我们怎能勉强学生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整齐划一呢?

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性,那么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自然也有差别。一篇文章,作者创作时有他的本意,但读者读了之后又会赋予其新的意义。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对待同一篇文章的看法必然是有区别的。语文学习究竟要使学生有哪方面的提高呢?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对学生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源,更多的是给人以人文关怀,促进其对生命、对人类情怀的体验。它带给人的是情感价值,是对生命的关照。

因此,语文课堂要创造一种生态环境。生态课堂,也就是要让课堂自然协调,让学生学得平衡和谐。生态课堂较之传统课堂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起点不是知识,最终目标瞄准的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生态课堂的学习是动态的、生成的、热烈的、民主的、人文的、合作的、探究的、交流的、高效的,特别倡导体验和幸福。每个学生在生态课堂里都可以发表自己对于句、段的理解,领悟情怀,感悟人文内涵。正如卢梭所说: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

新课标强调:无论是新知识的获得还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其实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应该针对学生的探究,“授之以渔”,这种探究就包含了内部构造完形和顿悟。在顿悟中,学生创造的是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心灵会得到净化,情感会更丰富,从而逐步树立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提高,这种提高更侧重的是情感、思想和价值观。正是因为学生的参与才实现了语文文本的创造,才使得文本成了审美的软载体。

猜你喜欢
主体文本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