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焱
摘 要: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美学范畴之一,其内涵丰富深厚。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从表现形式上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在言外三种美学特征。
关键词: 意境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意在言外
意境是“意之境”,是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浑融统一的情景、艺术空白等艺术要素与接受者在对话交流中产生的一种美感效应。意境的内涵丰富深厚,可以将情景、虚实、言意等相关内容包孕其中。因此,意境的审美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情景交融谓有意境;其二,虚实相生谓有意境;其三,言有尽而意无穷谓有意境。本文在明确意境内涵的基础上,着重从这三个方面探讨意境的审美特征。
一、意境的深刻内涵
意境,“意之境”,即更突出意的地位,而“境”仅是一种境界的意思。
“境”的原意是时间上的终止之处,原写作“竟”,后引申而为边界(空间上的终止之处)。《说文》载:“竟,乐曲尽为竟。”段注:“曲之所止也。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可见,“境”是指空间或时间上的广延所达到的最终之处,作境界讲。后来,古代美学从“境”一词引出许多五花八门的词,如“意境”、“境妙”、“灵境”、“常境”、“奇境”等。“境”都作“境界”讲,而不作“景”或“物”讲。如王昌龄的“物境、情境、意境”之“三境”①说,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曹溪汗下后,信手拈来,无非妙境”②,等等。“境”均作“境界”,因此意境当为意的境界,是意的无限广延。并且,这种意的无限广延是作品与接受主体之间在对话交流中产生的,是一种美感效应。
二、关于情景交融谓有意境
“情景交融”又称“情景合一”。在古人看来是创造美诗的基本要求。谢榛提出:“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情是诗歌赖以萌生的“胚胎”,景是诗歌传情的“媒介”;传情是诗的本质、目的,写景是诗歌必备的手段。唯有情景相合即情景合一,始可为诗。
清李渔说:“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③王夫之对于情景的认识更为深广。首先,他主张情景应该交融,而不可相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离,神于诗者,妙合无限”。④“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⑤。其次,他进一步研究作品中情景结合与表现的形式,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清王国维提出的“有我之景”、“无我之景”是对“情中景”、“景中情”的继承和发展。此外,他还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⑥。王国维首次将意境与情景关联,他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样就使意境有了情景作为自己的构成要素。
情景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会有深远隽永的意境,其根源就在于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因此,“情景交融谓有意境”。
三、关于虚实相生谓有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如此看重情景交融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可以使情景相互生发。情景相互生发,其实就是所谓虚实相生。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虚实相生概念有多重含义:其一,外显之景是实,内隐之情是虚;其二,实写景象是实,象外之象是虚;其三,景象直接激发之情是实,由想象、联想引发之情是虚。
虚实相生不仅表现在诗歌中,还表现在各门类艺术的意境之中。宋白华先生说:“中国画很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实,是海是天空,却并不感到空。空白处更有意味,中国书家也讲究布白,要求‘汁白当墨。中国戏曲舞台也利用虚实,如‘刁窗,不用真窗,而用手势配合音乐的节奏来表演,既真实又优美。中国园林建筑更是注重布置空间,处理空间。这些都说明,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因此,虚实相生可以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产生生生不息的美感效应。
那么这种境界是如何产生的呢?中国古典美学尚简,推崇空灵之关,即虚。因为虚,就有空白、未定点,使人产生无尽的想象、联想。中国古代美学对虚空的崇尚由来已久。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庄子说:“夫怡淡寂寞,虚无无为者,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虚无空灵,就产生含糊朦胧之妙,即指艺术符号在表情达意上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读者从不确定的艺术形象出发,产生联想,自然而然“言外之意”就产生了由简约的艺术符号的实和其中无尽的虚所诱发的意境。虚实相生的艺术作品重在表达主体的内在情感,不拘于形式,化繁为简,以一当十,化实为虚,从虚实中产生生生不息的美感力量,即所谓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四、关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谓有意境
明明白白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为意境的人,是清朝的潘德舆。他说:“神理意境者何?有关寄托,一也;直抒己见,二也;纯任天机,三也;言有尽而意无穷,四也。”
确切地说,“言有尽”有两重意见:其一,诗的言语要尽可能的简洁凝练;其二,语言只能用来塑造形象,不能用来直说情意。第二点是使有限的语言具有无穷的意味的关键因素之所在。
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中有限的几个词语,却显示出了多个意象,众多意象整体上合成一幅画。当我们读到这首小令时,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那幅图画。在暗淡凄凉的色彩中,好似有一个悲愁、羁旅怀乡的诗人形象深深印入心底,那种情感上的一步步沉重、愁苦,那最后句由表及里的感叹,使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无尽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一读到这首小令,就深感好似有无穷无尽的心乡愁绪,或是情感愁绪不断地涌现出来。这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故谓之“言有尽而意无穷谓有意境”。
注释:
①王昌龄.诗格.转引自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文艺纵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②历代诗话续编(中册)中华书局,1981:78.
③李渔.窥词管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3.
④⑤王夫之.薑斋诗话.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42,43.
⑥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52.
参考文献:
[1]诗格.历代诗话续编.沧浪诗话.
[2]文心雕龙.四溟诗话.蕙风词话.
[3]人间词话.现代审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