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发展变化的认识

2013-04-29 00:44:03李玉举
中国经贸导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经济体贸易出口

李玉举

肇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进入第6个年头,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依然缓慢曲折。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2.7%,减少7.4万亿美元,退回到2006年的水平;2010年,全球货物贸易额增长21.3%;2011年全球货物贸易额达36.4万亿美元,增长19%,已经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总量规模。

一、应对外需萎缩成为各国面对的共同问题

金融危机来势猛、冲击大、影响深,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主要经济体集体步入衰退。

第一,衰退呈现同步性,复苏步伐有很大的差异。1990年至今,世界贸易仅在1998年、2001年两度出现绝对值下降,降幅在3%以内。而这次金融危机却使全球贸易缩减近1/4,为程度最深的一次。2009年,全球最大的三个外贸国家(美德中)进出口额6.9万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8万亿美元,下降20%。美国是进出口贸易额减少最多的,2009年比上年降幅达23.4%,一下子减少8000多亿美元,相当于韩国整个的贸易额。德国贸易额比上年减少6000亿美元,我国减少3500亿美元,我国和德国贸易规模的差距迅速拉开,并超过德国成为贸易顺差规模最大的国家。

从复苏进程看,2008年到现在,可以简单划分成两个阶段:

2008—2010年为第一个阶段,全球贸易经历一次“谷—峰”变化。G20成员方几乎全部都是在2008年四季度开始出现负增长,2009年无一例外各国外贸都出现绝对下降,除中国、印度、澳大利亚稍好以外,其他各国降幅都在20%以上。到了2010年,澳大利亚、印尼、印度、巴西、中国五个国家外贸额快速恢复,已经超过2008年总量水平。到了2011年,发展中国家恢复程度明显好于发达国家,法国、意大利表现最差,依然略低于,没有恢复到2008年水平,美国、德国、日本超过2008年的10%左右,仍然低于全球贸易整体增长幅度,而中国、印度、印尼都已超出2008年的40%以上。

2011年至今为第二个阶段,受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地缘政治冲突不断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全球外需增长疲软。进入2012年,上一年20%以上的增速完全没有了,各国外贸增速出现大幅下滑,欧洲主要国家都是负增长,其他国家增幅也都在5%以下。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12年世界贸易增速仅为2.5%,2013年增长4.5%,进入一个低速的增长时期。事实上,在金融危机之前,2003—2008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都在15%以上。

第二,这次金融危机和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不同,之所以导致如此深度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这场危机始发于美国。根据美联社相关统计分析,2006年,美国是全球127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进口需求下降将对全球各国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亚洲金融危机是区域性的危机,受损货币是泰铢、港币等,而这次是国际性的、对实体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全球经济危机。再加上,全球经济开放度已今非昔比,据世界银行统计,1998年时,全球对外贸易依存度为37.2%,2008年提高到52.5%,各国受国际市场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更大,也更明显。

第三,面对种种不利局面,各经济体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危机促进发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主要做法。一是调整关税税率。这是许多国家普遍的做法。比如,印尼取消棕榈油的出口关税。俄罗斯大幅降低能源产品出口关税,对镍等金属产品出口实行零缴税,对本国能够生产的产品则明显提高了进口关税,以振兴国内实业。巴西降低了部分国内不产或紧缺的机械设备产品的进口关税。二是大幅度扩大出口企业信贷规模。印度将出口信贷利率降低2%,并拿出2.2亿美元用于退税。2009年3月份,日本动用52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帮助缓解海外日本企业的融资压力。韩国央行和财政部分别为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100亿美元和60亿美元的贷款援助。三是出台中小企业援助计划。韩国政府制定了投资贸易振兴公社计划,选定1000多家具有出口潜力的中坚企业,集中进行为期一年的援助,将出口在10万美元左右、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零部件、服装、服务业的中小企业纳入援助计划,帮助实现100万美元的出口目标。四是本币贬值。2008年12月11日,俄中央银行再一次允许卢布兑外汇率下跌30戈比(贬值约1%),达到31.87卢布。2009年一季度,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墨西哥货币对美元分别贬值9.6%、5.4%、5.3%和2.7%,以挽救出口大幅下滑的颓势。五是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发展。印度对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皮革、纺织行业提供32.5亿卢比的特别支持,并将高级出口企业的认定门槛降低至750亿卢比。同时减少皮革和纺织品出口到美欧的交易成本,规定出口商出具装船单即可签发关税信用单据,而不必等到货物发出10—12个月后,从银行得到证明后才签发。六是开发新市场和促内销。2010年3月,美国提出“出口倍增计划”,到2014年五年实现出口额翻一番,很重要的一条实现途径就是美国政府通过金融和宣传等措施,帮助美国企业锁定、建立和赢得新兴市场。除此之外,很多国家违背自由贸易化精神,启动贸易保护主义,以争夺市场份额。金融危机之后,G20多半成员都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主要是提高关税、设置非关税壁垒、出台购买国货条款、滥用反倾销措施等。根据WTO秘书处统计数据,2009—2011年,全球共发起反倾销调查535例,G20发起407例,占了七成多,其中最多的是印度三年发起91例,巴西62例、阿根廷49例。

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

(一)贸易额增速下降伴随着绝对值同步下滑,呈现古典型波动

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我国出口连续13个月负增长,严重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在外贸发展历程中,1995年11月起出口曾连续8个月负增长,1998年8月起连续9个月负增长。从单月贸易额看,2008年12个月中有8个月份超过2000亿美元规模,这表明进出口迈上一个新的台阶。2012年12个月中有10个月份超过3000亿美元规模,这表明进出口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2005—2008年,是我国外贸顺差飙升的三年,一度高达2955亿美元,超过德国列世界第一位。金融危机以后,顺差规模大幅缩减,外贸发展更趋平衡,但顺差仍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与欧美等传统市场双边贸易不平衡程度加深,顺差来源集中度明显增加。

(二)两种贸易方式所占比重发生逆转,2008年成为一个“拐点”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从无到有,取得飞速发展,所占比重急剧增加,1994年加工贸易比重首次超过一般贸易,并一直持续至2007年。但2008年,加工贸易结束了过去连续14年所占比重超过一般贸易的局面,至2010年,一般贸易比重超过50%,重新占据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金融危机之前,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均保持高额顺差,加工贸易占据主体地位。自2009年开始,一般贸易转变逆差,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贸易顺差也保持持续扩大态势,反映出从过去的简单加工向深加工配套深化,国内配套、增值率逐步提高。

(三)贸易结构整体优化,出口进口大类商品地位进一步巩固

我国大部分出口商品依赖传统发达市场,2008年,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261类产品中有103种30%以上的份额为美日德三国,其中22类产品一半以上的出口市场是这三个国家。金融危机爆发后,三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对我国出口增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弹性小,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轻纺产品出口降幅明显低于其他产品。金融危机以后,机械设备、杂项制品出口比重略有提高。机械设备最大出口类别地位继续巩固,比杂项商品类比重高出21个百分点。进口方面,2008年我国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上升了6个百分点,其中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一跃成为第二大、三大类进口产品。

(四)私营企业贸易比重超过国有企业,各种性质企业均衡发展

国有企业受影响最大,私营企业表现较好。各种企业表现不同的直接后果就是所占比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国有企业所占比重继续下降,民营企业所占比重显著上升。2008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为23.9:55.1:21.1,2011年调整为20.9:51.1:28.0。私营企业成为进出口的“生力军”,角色地位不断提升,出口比重由26.6%提高到33.5%,进口比重由14.1%提高到22.1%,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主体中具有增长潜力、对中国外贸发展影响深远的组成部分。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12年新推出的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中,前三甲(华为、江苏沙钢、黑龙江联合石化)进出口额比中国对外贸易500强统计的前三名(中石化、中石油、富泰华)规模还大一点;第一名的华为进出口总额也略超过中石化。

(五)市场多元化战略稳步推进,新兴经济体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

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积极稳定和拓展外需,努力保持既有市场份额。综合来看,我国在伙伴国中的贸易地位日渐上升,传统市场份额上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份额也在上升。我国在澳大利亚、韩国出口市场中,已占到1/4以上。而在伙伴国进口市场中,绝大多数都超过10%。2008—2011年,出口方面,美德日三国占我国外贸总额比重减少1个百分点,G20中17个发展中经济体已占到25.6%,提高1.1个百分点;进口方面,美德日占23.6%,降低1.8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占35.1%,上升2个百分点。根据美联社统计资料,2011年中国是124个国家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则是76个。近年来,韩国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对中国外贸的意义甚至已经超出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目前,韩国成为与中国外贸额超过两千亿美元规模的少数贸易国家或地区之一,仅次于美国、日本和香港,是我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国,反过来,我国是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市场,韩国成为最成功地以中国为市场拓展本国经济的国家。

总体来看,这些变化都是良性转变。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显示出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体现了由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向高技术产品出口为主的飞跃。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积极互动展示出国内产业阶段性发展的良性循环。贸易主体的市场化特征逐渐形成,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未来一个时期内,上述新的质变不可能发生大的逆转,相反还会不断强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外贸增长的国内、国际环境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从国际看,世界主要经济体实现复苏仍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融资环境没有明显改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盛行,都将对我国外贸快速增长带来新的挑战。从国内看,国内开放水平与风险程度在同步增加:关税总水平不断下降,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全部取消,服务贸易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一些国家频频对我国纺织品、鞋类等产品发起贸易摩擦,不仅影响出口这些产品的企业,还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就业造成重大影响。

三、全面塑造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

由于人口众多、市场巨大、资源丰富、增长快速,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对于新兴经济体的定义有很多版本,包括的国别数量也相差很大,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明确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为24个;联合国贸发会议提出了新兴经济七国的概念;英国《经济学家》编制了25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兴市场指数”;博鳌论坛提出G20中的11个发展中国家为新兴经济体;还有学者提出了133个新兴经济体的范围。与其他研究成果相衔接,并考虑到:样本国家要在我国外贸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尽管属最不发达国家,且与我国双边贸易额不大,但属于地区性、区域性大国;虽然有些国家属于发达国家,但相对于传统发达国家来说,相对较弱,比如G20中除传统发达国家以外的其他成员国。按照如此标准,有23个主要国家入选,分别为韩国、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俄罗斯、越南、印尼、巴西、泰国、墨西哥、菲律宾、土耳其、波兰、南非、巴基斯坦、匈牙利、埃及、捷克、智利、乌克兰、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2011年,上述23个国家占我国外贸额的32.4%(同年,美德日三国占到我国外贸总额的26.4%,传统的G7份额为32.1%)。

新兴经济体正在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市场,特别是机电产品零部件的主要出口市场。1992—2011年,我国对23个国家出口额增加了4860亿美元,比美日两国(4530)还多出300多亿元,占同期我国出口增量的26.8%。从新兴经济体获得稳定的能源和资源供给,是满足我国工业化对能源资源巨大消耗的必要条件。对于原料输出国,以石油为例,2011年,我国主要从40多个国家进口石油(主要是原油,原油和石油进口额大体在5—6∶1),其中沙特、安哥拉、伊朗、阿曼、苏丹五国石油进口额1000多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60%。再加上这些国家石油出口比重都在80%以上,而且我国自这些国家进口石油占到自该国进口总额的70%以上,甚至有的在90%以上。与这些国家扩大贸易,绝不仅仅是贸易领域的事情,而是关系能源战略的大事情。

(一)受发展阶段、地缘政治、生产力、自然条件、国际生产关系、市场规模、国家干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拓展面临很多困难

一是伙伴国经济特征差异大,决定了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不一。从人均GDP来看,新加坡最高,达46000多美元,而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仅为1000美元左右,这反映出很多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既有产业间分工的基础,也有产业内分工的前提。从外贸依存度来看,新加坡最高达391%,越南、中东欧国家也都超过100%,最小的是巴西、巴基斯坦,仅为20%左右。从物流绩效指数来看,最高的是新加坡4.09,最低的是乌克兰、越南、埃及、秘鲁、俄罗斯。

二是双边经贸依赖程度呈现非对称性。由于经济规模、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国家与我国的双边依赖关系相差很大,严重不对称。2011年,韩国、巴西、智利、越南、秘鲁对我国市场依赖程度最大,约1/5的市场份额来自中国。印尼、印度、泰国、新加坡在我国外贸中仅占1%—2%,但我国在这些国家外贸中比重都超过10%。

三是贸易商品结构、区域结构雷同。2011年,按照国际贸易分类标准,23个贸易伙伴中除了智利以外,最大的出口商品类别都是机械设备(SITC第7类),最高的比重达80%,最低的也有30%。出口贸易结构的单向化、单一化,体现了双方的比较优势,但仍会引起对方国家的担心和不满。受地理位置影响,很多国家出口、进口目的地市场高度雷同。比如墨西哥80%的出口市场是美国,哥伦比亚40%的出口市场是美国。对于欧洲国家来说,欧盟是最大的市场,俄罗斯55%的市场是欧盟。东盟国家进出口市场则集中于马来西亚、印尼和中国。

四是贸易摩擦问题突出。据资料,2008年,在122个对华贸易额超过1亿美元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中,有89个对我国是逆差,其中45个国家对我进出口入超在10倍以上。众多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严重失衡直接关系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据WTO统计,1995—2011年,中国共遭遇853期反倾销调查,而由印度、阿根廷、巴西、土耳其、南非、墨西哥、韩国7个新兴经济体发起的就达到429起,占了一半,是美国、欧盟总和的2倍。综合考察23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情况,以发起反倾销调查为例,印度对其他国家实施反倾销措施最多(656起),尤其是针对中国(147起)、韩国(49起)。同时,中国、韩国是被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两个国家,分别为853例、284例。

(二)在传统的发达国家以外,我国要全面塑造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关系,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第一,在战略上高度重视发展中国家,发布《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政策文件》,明确政策导向。建立政府主导,政府部门、驻外商经处、社会中介组织及企业共同参与的外经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海外贸促机构。实现对外贸易政策与对外投资、对外援助、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政策的协调配合,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我国对新兴经济体贸易关系的快速发展。加强我国与巴西、阿根廷、印度等主要国家的经贸混委会机制,妥善处理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摩擦和经贸争端问题。充分运用各类多边合作机制,与新兴经济体一道,逐步提升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第二,相互创造需求,开展重点领域合作。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有着传统友好关系,发展目标相近,应仔细挑选恰当的贸易商品类别,加强物流管理效率,为中国的生产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初级产品或原料来源。要以投资带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适用技术输出,加大技术装备和短缺能源资源进口规模,更加平衡地发展双边贸易。

第三,积极寻求与发展中大国和主要能源资源出口国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最大程度上实现“贸易创造”效应。目前,我国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伙伴国家还缺乏像巴西、印度、俄罗斯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这些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增速快,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对我国未来的机电产品出口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伙伴中也没有包括主要的能源资源出口国,而发展同这些国家的自由贸易关系,对于保障我国以较低成本获得稳定的能源资源供给十分重要。

(三)在亚洲、拉美、欧洲,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潜在伙伴国

韩国:经过长期的高速增长,中国、韩国都需要尽快拓展国内发展空间,增加市场准入,扩大贸易份额,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无疑是现实的最佳选择。在中韩之间建立一个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条款在内的双边自由贸易区,具有重要的现实紧迫性。可喜的是,去年5月,双方已宣布启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应力争尽早签订生效。

金砖国家:目前我国和俄罗斯、巴西、南非、印度达成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而且运转良好。下一步,我们需要以其中某一个国家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经贸关系,尝试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合作机制达到一个新水平。巴西无疑是一个优选对象。目前,中巴经济总量相差2倍,巴西经济总量全球第六,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巴西是我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双方经济总体呈现互补性竞争,合作空间巨大。

中东欧国家:要重视开展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关系,以波兰、匈牙利等国家为主,尝试建立更为密切的贸易、投资合作安排,促进货物服务贸易、投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加快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

猜你喜欢
经济体贸易出口
中国石材业的多个第一正在被其它新兴经济体国家所替代
石材(2022年4期)2023-01-07 10:47:04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14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中国外汇(2019年6期)2019-07-13 05:44:14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应对空间有多大
中国外汇(2019年6期)2019-07-13 05:44:04
贸易统计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学生天地(2017年11期)2017-05-17 05:50:51
数据出口
汽车纵横(2017年1期)2017-02-17 18:58:57
数据—出口
汽车纵横(2016年9期)2016-10-27 12:47:01
数据 出口
汽车纵横(2016年8期)2016-09-24 15:38:21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