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企业发展回顾与2013年展望

2013-04-29 00:44:03
中国经贸导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经济企业

自2010年一季度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连续10个季度的下滑,中国企业在外需萎缩、内需不振的经营环境下,承受了极大的经营压力。尽管2012年9月份以来部分经济指标出现企稳向好趋势,许多机构对于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都较为乐观,但是必须看到,当前出现了宏观经济和微观主体之间不一致的状况,企业所出现的“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传统发展优势正在失去,新的发展动力尚未形成”的态势并未改变,企业家对于各种营商环境的信心并没有根本改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体制改革,对于解决中国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落实。如果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能够落实,中国企业将重启经济增长的微观动力。

一、2012年中国企业经营环境与业绩回顾

2012年中国企业经营环境的主要特征是需求不振。欧债危机、美国经济复苏缓慢、中日关系波折等因素导致外部需求不振;国内的房地产限购、汽车限购以及收入分配改革滞后等因素导致内部需求乏力。尽管中国企业在激发电子商务潜能、农超对接、网络营销等开拓国内市场方面下大功夫,但整体业绩仍然比上年有较大幅下降。

(一)宏观经济在连续10个季度下行后小幅反弹

2012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延续了2010年一季度以来的下行势头,同比增速持续向下。前三季度,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了8.1%、7.6%、7.4%;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了11.6%、9.5%和9.1%;发电量从2011年12月的4038亿度下降到2012年10月份的3897.7亿度;广义货币余额M2同比增速全年徘徊在13%左右,M1同比增速全年大多数时间处于5%以下;1—10月份汇丰PMI始终处于50以下,官方PMI也曾一度低于50。这说明,2012年我国市场主体十分不活跃,全年多数时间均在“去库存化”,维持现金流,企业经营压力很大。

从投资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经历大幅下降后逐渐企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11年12月的23.8%降至了2012年11月份的20.7%。过去几年,房地产泡沫化发展对资源配置、经济结构、收入分配、通胀压力、金融和财政体系稳健以及社会稳定,都产生了严重负面效应,此轮地产调控周期将超过往年。在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升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企稳。

从消费看,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持续下降,难以弥补投资和净出口下降带来的贡献缺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速从2011年12月份的17.1%降至了2012年11月份的14.2%,比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的增速还要低。尽管制造业企业、零售商和电子商务企业,都想方设法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但显然效果并不显著。2012年,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迟迟难以出台,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影响居民生活的不确定因素,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边际倾向。十八大提出要实现居民收入翻番,从长期看如果能够实现,对于促使国民经济从投资和出口驱动型向消费升级驱动型转型,是利好消息。

从净出口看,长期以来我国的外向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保障,但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深化,对我国外部需求产生严重影响。2012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外贸年增10%的目标,但国际经济恶化的实际情况远远超过预期。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加深,美国经济复苏缓慢,中日关系波折不断,直接影响到我国对欧、对美、对日的出口,我国出口与进口双双萎缩,对外贸易整体回调,增幅跌至个位数。尽管为了稳增长,国家出台了新的支持外贸的八大措施,9、10月份外贸形势出现好转,但11月出口仅增长2.9%,政策效应空间十分有限,难以从根本上扭转下行趋势。

在宏观经济整体持续下行的大趋势下,近几个月来也出现了一些企稳向好的苗头,部分经济指标开始小幅反弹。比如官方PMI和汇丰PMI自9月份起逐渐上升,其中代表中小企业景气状况的汇丰PMI更摆脱连续14个月低于50的低迷态势,持续升高,11月、12月连续两个月高于50。1—10月份城镇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了28.7%,连续3个月增长;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创4月以来新高;11月发电量40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增速为年初以来最高。部分产能严重过剩的重化工行业的经营困境也有所缓解。

(二)内外需不振情况下中国企业的业绩回顾

1、企业总体数量持续增加,但新登记数量同比下降

2012年上半年,全国实有企业1308.57万户,比上年底增长4.42%;但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98.89万户,比上年同期下降1.26%。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逐渐收窄

在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利润增速下滑的带动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回落明显。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趋势来看,利润下降的规模已经有小幅收窄。一是与1—8月份利润同比下降3.1%相比,1—9月份已经乐观很多。二是从行业大类的盈利状况分析,利润同比增加的行业在增加,而同比下降的行业在减少。从所有制看,1—11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9437.3亿元,同比下降7%;其中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3670.6亿元,同比下降1%。

3、外资利用水平走低

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12年1—10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021家,同比下降10.4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17.36亿美元,同比下降3.45%。估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110亿美元,同比下降4%左右。

4、产业链中游企业压力凸显

1—10月,实现利润同比增幅较大的行业为电力行业、烟草行业、电子行业、汽车行业等。而实现利润同比降幅较大的行业为化工行业、有色行业、建材行业、交通行业、机械行业等。近几年,我国企业产能确实出现大规模扩张,这可能导致企业盈利在未来回升缓慢。然而,产能过剩只是结构性的,其中下游企业盈利情况稳定;而从资本投入看上游企业的产能扩张并不严重,包含机械、建材的中游行业的资本支出却加速投入。未来产能调整压力会集中在中游,这需要更强的需求加以消化。

二、对现阶段经济企业形势的基本判断

许多经济学家对于当前宏观经济的小幅反弹十分乐观。根据最新的预测分析,普遍认为2013年的经济形势要好于2012年。事实上,经济反弹是“U型”、“V型”、“W型”还是“平底锅型”并非问题的关键,甚至2013年GDP增速具体是多少都不是关键,因为指标好看并不等于微观主体面临的形势会好转。我们必须认清此次经济下行周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必须认清此次小幅反弹的原因是什么,必须认清我们经济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能够走上高质量、高效率的经济增长之路,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好第一步。

(一)如何看待此轮经济下滑和小幅反弹

从经济周期看,此次经济下滑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冲击的延续,也有不少2008—2010年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后遗症。2008年面对金融危机,中国快速出台大规模刺激方案,率先实现“V型”反转,但部分行业盲目扩张导致产能的严重过剩,需要进行深度调整;地方政府负债激增,政府无力(或没有)再次推出新的大规模刺激政策,铁路、预算内、新开工、中央项目等2011年以来负增长;同时经济刺激政策推高房价,为了治理高房价实施限购政策,使房地产上下游已经严重产能过剩的重化工行业雪上加霜。企业必然进入较长期的“去库存化”过程。

2012年8月以来,不断有指标显示我国经济正在企稳。到11月份,已经有较多指标能够证明经济正在回升,比如工业数据、发电量和用电量、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新增固定资产投资、PMI等均开始小幅反弹,房价更是从6月份后已经反弹。这能够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全面复苏回暖吗?那么在传统优势正在丧失、人口红利逐渐枯竭、新的改革红利尚未到来、欧美经济并未大幅反弹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何在,为什么会全面复苏呢?我们认为应该谨慎乐观:

第一,此次小幅反弹主要原因是政府于4—5月份实施“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并非经济体内的内生增长动力使然。此次反弹的主要动力还是固定资产投资,包括铁路、公路等新上基建项目对重化工行业的拉动。从货币供应量看,广义货币M2有所企稳,但反映实际经济活动的狭义货币M1并没有随其他数据回升而提高,反而连续下降。9月份增7.3%,10月份增6.1%,11月份增5.5%。这说明经济内在活力仍然不足。

第二,此次小幅反弹的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我们看到发电量和用电量数据在上升,但也应该看到电力生产弹性系数、能源生产弹性系数也在上升。伴随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刺激政策,我国电力生产弹性系数由2008年的0.58直线上升到2011年的1.29,2012年可能达到1.30甚至更高。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反弹的质量和能耗效率不高。

第三,民间投资依然没有发挥作用。城镇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增加,但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持续下降。2012年1—11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额同比增速从28.9%下降到25%。这说明政府投资仍然在小幅反弹中发挥主导作用,民间投资并未被激活。

第四,由于政治经济周期的换届效应,党代会后出现一波投资高潮是历史现象。经验研究发现,我国经济景气循环与政府换届具有较高拟合性。通常党代会的第二年经济增速会较高,随后三年会逐年下降。因此这种反弹更多的是由于政治因素引起,而非经济的内生动力使然。

(二)当前我国经济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

我们根据在上半年对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南、吉林、安徽等地区20多个行业企业的调研结果,认为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传统优势正在减退,后续发展动力尚未形成。具体体现在“三缺”,即缺市场、缺资金、缺信心──“缺市场”体现在许多行业的国内、国外市场需求萎缩,产销率降低或出口额减少;“缺资金”体现在企业融资成本高,尤其是中小企业依赖的民间借贷面临严重危机;“缺信心”体现在国内实体经济的政策与金融趋紧、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趋势不可逆转、货币宽松并不能有效解决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等等。如果当前经济的最主要问题没有解决,即使经济指标出现一些向好迹象,也不能就此判断经济在全面复苏回升。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在体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上下功夫。

三、2013年中国经济政策和企业发展展望

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国家国内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中央提出未来经济增长要求是“实实在在的增长”,要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对于各级政府、各种所有制企业有着强烈引导作用,对于资本和信心能否向实业、向制造业、向服务业回归具有重要价值。

(一)2013年中国经济企业政策展望

2013年的经济企业政策在体现政策连续性的同时,将更加务实、高效、有针对性,将一步一步地改变经济中的各种扭曲和体制问题。

第一,总的经济政策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更加注重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根据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改革的推进,将紧紧围绕城镇化展开,因为城镇化是经济转型、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因此未来会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避免“夹生城镇化”、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等问题。

第二,货币政策和物价。鉴于过去几年货币严重超发,社会通胀压力极大,2012年在经济下滑背景下物价指数能够控制在4%以下实属不易,但2013年经济增速很可能超过8%甚至更高,保持物价稳定难度很大,2013年货币政策空间十分有限。因此中央提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意把握好度。为了控制物价,还必须“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防止粮食生产出现大幅波动。

第三,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新一届政府可以重点实施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其中我国企业最关心的是减税。中央提出要“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因此要切实做好“营改增”税改,真正减轻企业负担,同时防止借“减税”之名行“增税”之实的行为。

第四,投资政策。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平稳性,2013年的投资政策会突出“稳投资”。一是在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又不会造成重复建设的基础设施领域加大公共投资力度。二是增加并引导好民间投资,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民间投资要成为政府投资的接力棒,经济政策必须从“对外开放”扩展为“对内开放”、“对民间资本开放”,打破阻碍民间投资的“弹簧门”、“玻璃门”。三是房地产调控政策。由于房地产投资在投资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在“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要求下,必须加强保障型住房建设和管理,同时通过农村人口市民化促进消费。

第五,产业政策。总体取向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为此,要加强对各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化解方案。要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要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项目,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第六,金融改革政策。金融改革严重滞后,大幅增加了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本,是造成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空心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央提出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是有针对性的。当前金融改革最重要任务是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以及建立健康良性的资本市场。

第七,城镇化政策。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主要是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2013年中国企业发展趋势展望

强调“实实在在的增长”,意味着GDP增长目标将进一步淡化,经济增长将转向主要依赖民间投资和国内消费。因此2013年GDP增长目标不会设得太高,如果真正实施重大体制改革和放松管制,实际GDP增速很可能在8%以上甚至更高;货币政策将微松,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依次将是逆回购、汇率、准备金率和利率,其中存准或调降1—2次,利率调降空间不大;外贸目标不会太高,可能维持在2012年的实际水平。

第一,民间投资增速将“先抑后扬”,全年将保持较高增速。必须要指出的是,从目前“新政”效果看,企业家信心正在一点一点恢复和聚集,2013年投资增速可能“先抑后扬”,全年维持一个比较高的增速,因此如果出现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的情形,那么必须防止投资过热,引导理性投资。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和民间金融机构或将大发展。十八大报告“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同时推动“依法治国”,这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投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提出“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这意味着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环境有望得到较大改善。

第三,“去产能化”仍然是部分重化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主要任务。近两年以限购为主要特征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下,房地产业上下游的诸多重化工企业均遭受到巨大的冲击,虽然2012年三四季度情况略有好转,但展望2013年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化解产能过剩仍然是部分重化工和光伏等新兴产业企业的主要任务。中央提出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的原则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要加强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化解方案”,总体看是科学可行的。

第四,大企业将更具竞争力,小微型企业将获得更多发展空间。中央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一政策导向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小微企业都具有正面效应。中央进一步提出,“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这预示着,大企业将更突显其国际竞争力,小微企业则可能被大幅减轻负担。

第五,在华外资企业将获得更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升高等营商环境变化等原因,许多外资企业纷纷外迁东南亚或回迁本国,“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将逐渐减少。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骨牌效应。中央提出,要“加强外商投资权益和知识产权保护,稳定利用外资规模”,要“继续推进多双边经贸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有利于在华外资企业的更好发展。

第六,产融结合成为越来越多大中企业快速成长的“捷径”。在制造业与金融业巨大利润差异背景下,我国各种所有制企业的产融结合趋势愈加显著。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有超过1/3已经不同程度进入金融领域,其中170家民营大企业中有近50家不同程度进入金融领域。中央企业的金融化趋势更加突出。资料显示,通过成立财务公司、参股或控股商业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村镇银行等途径,目前117家央企中有90多家涉足金融业,其中非金融央企已实际控制24家信托、20家券商、14家财险以及23家寿险公司。深度的产融结合对我国金融监管、国资监管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七,我国企业将更加重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过去十年我国多数企业走的是粗放式增长道路,企业重在扩大规模。但随着传统优势正在丧失,我国企业必须在回归实业的情况下,更加重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为此,我国企业必须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在尊重经济规律前提下,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我国企业不能再等下去,应该密切关注国内外技术进步进程,比如3D打印产业、机器人产业、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等,勇敢直面新技术、新材料、新商业模式带来的挑战,主动做好自身变革和战略规划,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占领先机。

(执笔:冯立果、高蕊,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

猜你喜欢
经济企业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8期)2022-09-20 06:44:30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6期)2022-06-29 01:11:4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分享经济是个啥
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 03: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