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荣
信息技术作为中学的一门能力课,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是可以开展、探索、整合的。要想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解决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人才、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工具的问题,也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选择的学习,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信息技术是实现研究性学习和基础性课程整合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体验性和探索精神,学生学习兴趣高、参与意识强,促使我们反思如何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将二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推动教学的开展。
一、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计算机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导致计算机课变成单纯的打字课、枯燥的培训课等。只有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增强教与学的效果,才能逐步掌握更新的信息技术,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二、信息技术课与学校教育活动课整合的思考
整合型的教育活动强调信息技术要应用于教育中,而不是立足于计算机。计算机成为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活动的工具。整合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它当做一种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此外,整合还会使人感到,信息技术虽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却和铅笔或计算机技术一样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之中。这意味着,我们不会特别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存在,我们关心的不是信息技术,而是教育活动本身。
三、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实施的过程
1.准备阶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信息技术技能。
教师是实施“整合”的主体,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都能根据所教学科内容在互联网上查阅教育教学资料、制作课件,懂得在校园网BBS论坛中征求学生和老师的意见、建议。所以首先应该进行培训,鼓励能者为师,互教互学地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教师平时应花费时间收集本学科的资料、信息和课件,形成自己的资源库,为以后的教学整合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分析阶段——密切结合学科特点,寻找最佳整合点。
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最终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资料的来源、认知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所以,教师应该分析将要教授的学科知识与学生的认知情况,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那些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即寻找到整合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钻研知识、深化知识、融合知识,进而成为自己智慧的一部分。在寻找整合点的过程中,应该考虑授课对象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自主发展。
3.整合实践阶段——处理信息、制作课件、探究学习、深化课堂。
(1)整合视频、动画、图片。在选择视频、动画、图片的时候,注意它们反映的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侧面、宏观与微观的内容,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观察和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2)整合信息。在信息资料的处理上,应注意资料与学科知识的有機整合。首先注意资料的原汁原味,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还领悟到所学知识的时代感和有效性;注意资料与知识的有机交融,比如当思想品德学科涉及当代国际社会及国际关系的时候,可以收集和利用美国和伊拉克的战争的有关材料,设置悬疑,引导学生分析,使抽象变形象、微观变常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挖掘学生中的佼佼者参与课程整合。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养成“处处留心皆学问”的良好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明白知识的渊源、掌握学习的能力。同时还锻炼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的各种基本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参与能力和合作能力。比如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采用课前时事报道的方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有的学生收集的信息构成体系,有的学生通过自制课件,仿照新闻联播的形式,在学生中反应很好,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4)信息的使用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信息、处理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把信息传递给学生,设置“圈套”让学生发问。教学不是将学生教得没问题,而是使他们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这样学生才有成就感,才能更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探索学习。
(5)整合课件。在编排、组织课件的过程中,要将课件和学科教学的重点、难点相结合。如在学习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语言解释显得力不从心,而用Flash制作动画进行教学,学生既容易理解,又容易掌握,这时信息技术转变成认知工具,通过信息技术动画演示模拟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领会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正确把握动静的关系。
(6)总结提高。对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与经验、做法要及时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课程整合材料,为以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四、改进教学方法,营造理想环境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能有效地改进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专家谭浩强教授说:“学生主要是‘玩电脑,要消除电脑的神秘感,培养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勤奋学习的巨大动力。这是学生身上最宝贵的求知火花,教师应该给予保护,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激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提供了多种主动参与活动的机会,从而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多媒体计算机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多媒体计算机能传递信息,我们可以用它听音乐、看电影、写文章……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了图像、声音、配乐、动画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的讲课获得要多得多。只有通过学生的视、听等感官的刺激,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兴趣、获取更多的知识。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在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种极好的途径。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时,一定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确实具有优化教育的特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构建新型的教学进程结构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科教学有机地整合,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发挥信息技术课对教育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