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3-04-29 00:44孙小杰
考试周刊 2013年59期
关键词:海燕文章作文

孙小杰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对语文学科教学的指导意义之一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设计探究性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方法中的体验探究法和形象探究法尤其适合学生学习语文。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运用这两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尝试和感悟。

一、体验探究法

体验探究法是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实施探索层次的。也就是说,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归纳,掌握其本质特征而形成概念,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法特别适用于作文教学,因为学生作文的内容大都是“投入一定的实践活动”的反映,大都来自于“亲身体验”,是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人生感悟的点点滴滴的汇聚。有了大量的生活实践作基础,再运用体验探究法进行作文教学,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时可分三步走:

(一)丰富积累,唤醒体验。

對写作来说,丰富的积累必不可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往往在课外,所以平时我们要倡导学生亲近自然,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还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各种渠道,积累大量资料,获得丰富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出这些日常生活的积累,唤醒他们当初最真切的体验,让那些人物、事件、生活画面在需要时变得触手可及,历历在目。

比如,在写作话题作文“我的初三生活”时,我先诱导学生回顾已度过的一个多学期的初三生活,说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因为学生对初三生活有着最深切的体验,所以,在片刻沉思默想之后,有的眉头紧锁,心事重重;有的两眼放光,心神激荡;有的面露喜色,忍俊不禁;有的忽喜忽忧,阴晴不定……从学生面色各异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的形象思维已经被激发,开始进入亢奋状态。之后在说的环节中,学生的交流十分热烈,有的说老师的逸闻,学生的趣事;有的说学习的得失,考试的成败;有的说现在的压力,未来的憧憬;有的说自己的理想,家长的期望;有的说时尚的吸引,早恋的诱惑……在七嘴八舌的交流中,有更多的积累和体验被挖掘、被唤醒,使得交流更加热烈。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一个个或喜或忧的故事,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这些丰富的生活积累汇聚在一起,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学生作文何愁“言之无物”呢?

(二)归纳整理,筛选剪裁。

占有大量的写作素材,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把作文写好,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好这些素材。材料很多,但一篇作文需要的其实有限,教师需要诱导学生提炼一个主题,确定一个重点,理出一条线索,对这些丰富繁杂的材料进行细致的归纳整理、精心的筛选剪裁、合理的拼接组合,才能写出一篇“言之有物”的好作文。

还以话题作文“我的初三生活”为例。在实施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诱导学生的: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初三生活的感受吗?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说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有的说五颜六色,丰富多彩;有的说痛并快乐着;有的说站在地狱仰望天堂;有的说焦虑挣扎—执著坚韧—乐观向上……有了种种真切深刻的体验,文章的“意”就立起来了,围绕这个“意”确定文章写作的重点,有目的地选择所需材料,并剪裁增删,再打造一条线索,将这些材料串起来,使之组合得天衣无缝。学生写出了一篇篇中心突出、详略得当的好作文。

(三)优化语言,落笔成文。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作基础,接下来要根据文章立意,把精心选择的材料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一篇好作文就新鲜出炉了。在这一环节中,优化语言很重要,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因此,作文应从审美的角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去创造。优化语言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诱导:

1.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巧妙运用比喻、排比、引用、对偶等修辞,能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

2.合理选用形象的文字:在写作中,选用精妙的、新鲜传神的、具有形象性的、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形容词、动词、副词、拟声词、摹状词、色彩词等),使所描述的对象给人如闻如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受,增强感染力。

3.灵活使用多变的句式:灵活运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倒装句,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可使文章摇曳多姿、鲜活生动,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

这样引导,学生的作文就会串珠缀玉,文采飞扬。学生在写话题作文“我的初三生活”时,就用到了这些方法,单看学生作文的题目,就知道他们的作文应该写得不错:《挣扎,生命的幸福》《日出无声》《路在脚下,梦在远方》《为我的初三生活唱支歌》《初三:站在地狱仰望天堂》《“铁拖”有妙招》……

二、形象探究法

形象探究法是以形象为观察对象,完成学习的探索层次,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活动,完成学习的研究层次。这种学习方法特别适用于阅读教学。一般而言,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时往往运用“释文-成象-悟道”的学习思维层次,完成形象探究法的学习过程。教学中,在设置这三个思维层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释文——反复阅读,抓住关键词语。

“释文”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象”是以“文“为基础刻画出来的,“道”是以“文”承载的,所以要“明象”进而“悟道”,就必须紧抓文本不放,如果脱离了文本谈“象”和“道”,那么一切都是空谈。只有深入到文本中,反复阅读,抓住关键词语,把它们作为激发想象、再造形象的前提和基础,才能实现由“释文”到“明象”的学习层次的提升。在读课文时,读的形式要多样。在学习《海燕》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诱导学生的:

1.请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语速的处理。朗读时某些不易把握的段落,同桌之间可以交流切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激情洋溢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海燕的形象。)

2.听读课文,注意描写海燕的词语,思考海燕的特征。听完之后,以“这是一只 的海燕。”的句式自由发言。(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抓住关键词语,充分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转换成鲜活的画面,在头脑中初步建立海燕的形象。)

3.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描写海燕的段落或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它写出了海燕的什么特点,你为什么喜欢它。(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读,品析含义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海燕这一形象的特点,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经过这样反复地有针对性地读课文,学生对海燕形象的把握没有再出现太大的偏差。

(二)成像——多管齐下,激活形象思维。

这一层次的学习是以文本为发端,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让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映现在学生头脑中,达到“成象”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有些文章的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或是学生经历过的,或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在“释文”进而“明象”时,只需挖掘积累,激发联想和想象,他们就能在头脑中形成鲜活生动的“象”。有些文章的内容完全超出了学生的生活阅历,是其眼界见识根本无法企及的。要以这样的“文”为基础,生成鲜活生动的“象”,几乎不可能。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形象情境,帮助他们完成“象”的生成。比如,补充相关的文字介绍,呈现音像资料,展示模型图片等,这样多管齐下,生动的、立体的、鲜活的“象”就会逐渐在学生头脑中映现出来。比如《苏州园林》一文,学生对苏州园林几乎一无所知,对于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的层次”根本“难以想象”,对其“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征”实在“难以理解”。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精选了一段视频在课前播放,让学生对苏州园林先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在学习课文过程中适时展示精选的图片,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特点就能很好地把握。

(三)悟道——全面出击,深入解读文本。

如果说前面两个层次的学习目标能很好地落实的话,那么“悟道”往往就水到渠成了。但也有一些例外,有的文章“文”也“释”了,“象”也“成”了,但“道”却不能轻易“悟”出来。比如《海燕》这篇文章,在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理解海燕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时,如果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那么对这一形象的内涵根本就无从把握。要想让学生把“道”悟得清楚明白,有时还要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相关的民风民俗、地理风貌等情况有所了解。应该补充哪些资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探究性学习方法的设计既有一定的原则,又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灵活运用,既要做到“教有定法”,又要做到“教无定法”,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海燕文章作文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Friendship
赏春
赏春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