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古语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培养阅读兴趣开始。在教学中,我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声情并茂的叙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个性,知道事物善恶。学生对听故事是乐于接受的,家长、教师可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看书,推荐书目,达到激发兴趣,扩大阅读量的目的。为此,我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了解学生可以阅读的课外读物,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故事,而且往往在精彩处戛然而止,让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去阅读,在兴趣激发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再让全班一起分享、讨论故事,这样,讲讲——停停——讲讲,让学生始终保持对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阅读批注的习惯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会让孩子们明白一点: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除了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以外,我们还应该更多是关注于文本,否则,对学生而言,他没有成人那浓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背景,可能文字只是让他感觉到有趣而已,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本,进而指导自己的语言、习作甚至思想,我们必须让学生了解文字本身,发现文字本身的魅力。指导学生预习时,我会让孩子把文中不懂的地方,感兴趣的词句,并试着归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让你明白了什么。课堂上,我让学生在读书时,用铅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在理解文章重点词句时,不要一味的讲解,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批注,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课后我让孩子记录下当天所学的感受最深的内容和自己的点滴感受,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积累,把自己看到的内容化为情感倾注于笔端。
三、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学生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读书能边读边思考,不但会解决理解课中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他的聪明智慧。如学习《鹿和狼的故事》一课时,我让孩子们课前先回答:你喜欢鹿还是狼,他们谁好谁坏?在学生回答后我肯定了孩子们的答案。在阅读后,学生主动举手提问:老师,我觉得刚才我回答的答案在问题,其实他们相互有关联,没有好坏之分的。由此可见,学生是在阅读中积极思考的。还有,低年级的一名小同学在阅读《春天来了》时,老师提问:"春天来了,冰雪变成什么呀?"他回答说:"变成了春天。"他没有说冰雪融化成水,可见他在读书时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把主动权交给他们,不但会发现解决许多问题,而且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背经典诗文,提高阅读、记忆能力
小孩子记忆力很强,利用这一时期经常让学生背诵一些精彩片段,经典诗词,不仅可以吸收祖国优秀的文化,丰富语言积累,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要求学生每天背一篇课外诗词,对教科书中的精彩片段也进行背诵,实践证明,长期的背诵积累,让孩子们提高了记忆力,有更易掌握的理解记忆方法,掌握了更多的语言,对文章的理解更为深入,最大的进步就是学生的习作能力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遣词造句等都有模有样。
五、培养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习惯
在学习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不少困难,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离不开工具书。试想,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通过预习,认真查阅工具书,解决了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不是最典型的主动求知吗?要想真正地理解文章内容及内涵,我们要更多地了解作者、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与写作背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借助工具书理解了疑难问题,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不就是找到了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吗?
六、家校配合,共同培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的这一极其细微而复杂的任务。”所以,办好家长学校、形成家校共育已作为扩展教育时空、发挥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朋友的关注。家长学校能够帮助家长转变教养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提高家长的科学教育水平,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教学常规等规章制度,有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经常性地开展活动,熏陶家长的阅读意识,传授良好的阅读方法,交流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阅读策略,从而提高家长素质。通过经常性地沟通和交流,及时地指导了家长掌握科学的方法,交流心得体会,共同解决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中出现的问题。
叶圣陶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让孩子爱上阅读,在阅读中徜徉,相信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必会让孩子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