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日华的题画诗

2013-04-29 23:02:54张高元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山水画

张高元

摘要:

李日华题画诗分三类:描写僧侣生活,采用佛家语汇,阐释佛理。通过竹兰松的形态象征高洁品质和昂藏矫健的气象。描写水边林下的观想野趣,或在有无之间寻找闲适的意趣,或在静寂中悟得化育天地的玄理。

关键词:佛理;梅竹兰松;山水画

李日华(1565年-1635年),字君实,号九嶷山人,别号竹濑,嘉兴人,诗人、画家、书法家。万历壬辰(1592年)进士,除九江推官,累官太仆寺少卿。《列朝诗集转》记载说“日华和易安雅,恬于仕进,后先家食二十余年。能书画,善赏鉴。一时士大夫风流儒雅、好古博物者,祥符王损仲、云间董玄宰为最。君实书画亚于玄宰,博雅亚于损仲,而微兼二公之长,落落穆穆,韵度颓然,可称名士矣。”李日华著作颇丰,有《李太仆恬致堂文集》40卷,《味水轩日记》12卷,《六研斋三笔》12卷,《紫桃轩缀笔》8卷,《恬致堂诗话》4卷,《画賸》2卷,《墨君题语》1卷。题画诗集中在《画賸》中,可以分为三类:描写僧侣生活,颂扬梅竹兰松等高洁气质的诗,描写水边林下观想野趣。

一、阐述佛家妙理

李日华与僧人的交往密切,他的老师冯具区曾经与紫柏大师一起重振禅宗,李日华也得到紫柏大师的指点,并为《紫柏老人集》写序言。他为很多僧人题画,如东塔寺僧、月楼上人、解如上人、慈航上人、遍周上人、项于藩、项子京。诗歌围绕佛法、修行、生活展开,如禅定听竹,《同允冲上人听竹》云,“风中修竹一百个,日夜敲成环佩声。赖得禅心如湿絮,隔墙能不动纤尘”(同上)。将风中竹声转化为禅定时敲木鱼的声音,风摇竹枝,泠泠作响,禅定正盛,不动纤尘。如行脚参密义,“衲子芒鞋处处山,何须□(左瓜右见)更画层峦。……密意草头参已遍,常光沙界悉令含。”这首诗说明衲子心胸即山川,在草头即可参密义,所谓一沙一世界的佛家佛理。如悟道而狂喜不已,如“松响半天环佩,涧吹满耳生簧。知是前生迦叶,空山容我疏狂。”诗中把松声比作玉佩撞击声,溪流的声音比作簧声,这两种声音都转喻为迦叶梵音,表达悟道一瞬间的心理情态。甚至在与僧人谈画法的时候,也要用禅家妙义,如《给解如上人》“二米已涅槃,我今正说法。解如心孔灵,临流见津筏。助我宣密义,且莫去行脚。”二米即米友仁和米芾,是米氏山水的开创者,涅槃是指已经悟得画道,说法是正在宣扬画理,津阀即是被点化,把解悟画道说成说法,真是道行颇深。可见,虽然是题画诗,读来却无法重构具体的画面,而是充满禅机佛理,似乎正在参悟瞬间。

二、象征矫健品格

梅、竹、兰、菊、松、灵芝等花草自古以来就是美好品德的象征,李日华题画诗中也大量表现了这种象征。不过,李日华并不是直接说理,而是以意态取胜,颇有境界。如赞扬石翁的昂藏春阳气息,“昂昂石丈与髯翁,丘壑烟霞气骨同。一自铢衣披拂后,紫芝瑶草领春风。”石丈和髯翁都昂藏挺立,气骨与烟霞相通,说明髯翁气质轩昂、远离世俗。而瑶草在春风间浮动,顿时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说明髯翁的阳春气息,两个比喻均从姿态传达高士风韵。再如将树枝矫健刚强姿态与幽冷清素的环境结合,表达高士虽然在山野,也有刚毅不屈,与日月争光辉的高华气象。“铁瓜攫云起蛰龙,翠葆忽降海山峰。玉箫欲歇湘江冷,素影离离月下逢。”树枝盘曲矫健如潜伏之龙,翠葆高耸在海山之巅,云树缠绕烘托老树的恢弘矫健气势。玉箫湘江和月色极其幽冷,竹影离离萧索,倍显清素凄冷。蛰龙是隐居的君子,翠葆是帝王仪仗的一种,又暗示了不管是老树还是竹君都在下位,漠漠叱咤于山巅江边。虽然落寞,却不消沉,但是依然“奋槌展臂”,“握陈掀髯”(《写松》),要“倔强风霜里,离披烟草间”,更要高踞“谁将鸾尾挥霞影,炯露天南拱日星。”当然,李日华也有温婉缠绵的兰竹小曲,“翠袖高揎宋玉墙,芳魂飘渺渡沆湘。低腰款款能扶醉,私语时时半吐香。”翠袖即青青的竹叶,越过高墙,芳魂是兰花,她渡过湘江来到高墙下,低腰款款是风吹竹枝弯曲,似乎正在与兰花私语,幽香缕缕,袅娜婉约,妙境不待言喻。

李日华评价王孟端竹卷说“孟端写竹于倪征君、柯博士两家斟酌多寡浓淡而为之,是以有倪之逸无其疎秀,有柯之雄无其伉浪,若夫蓄雨含云、舞风弄日、秀姿妍态又其偏长者。”其实,逸、刚、妍正是其题画诗的着眼点,也是他对画中君子的风貌和精神的准确把握。

三、营造山水的境界

阐述佛理是诗人主观赋予题画诗的含义,君子气象是诗人从传统文化获得的含义,还有一种道理存在于绘画中,通过物象直接表达出来的,最典型当属题山水画的诗歌。李日华题山水画诗歌集中在沙渚鸥鸟,山影钓丝,碧峰落照,烟柳苍波,泉石云树,力图展示一个有境界的空间。如“苹香沙鸟共,山影钓丝牵。何处堪摊饭,江南镜里天”,沙鸟在江上飞,江风传来浮萍的清香,江水如明镜,山倒影其中,山影似乎在牵着钓竿。“空亭绝壁下,烟霭弄晴晖。远望碧天净,横江一鹤飞”。笔直的高峰下有观景亭,从观景亭看晴山则薄云缭绕在清晖间,或有或无,远眺则碧水南天,江鹤翻飞。江亭是据点,造化自在眼前。

题画诗表现闲适自在的高士生活,如湖边赏月,“野桥新雨足,夏木转多阴。欲就迎凉处,时为散髪吟。月来湖空阔,风入树萧森,一倍增幽赏,溪山称此心”,新雨刚过,溪水上涨,夏木茂密,一高士散发纳凉。继而朗月升起,微风摇荡,萧森疏朗的景象更增添幽赏的乐趣。如名胜兴怀,“到处浮沧波,今始临赤岸。海月低可拾,松风吹不断。髙岭雪嵯峨,碎石霞凌乱。右军乐东中,萧洒飞逸翰。”海月升起,松风动人,雪玲霞石,真有挥毫抒怀的冲动勃勃不已。

高士生活还通过动静关系来表现。如江钓晚唱,“野屋埋云云不动,扁舟自作荡云人。直看云尽碧峰出,唱彻渔歌到水滨。”[6]暮云压在屋上,扁舟横在江面,“荡”则闲适而灵动。云尽处碧峰挺立,“彻”呼应碧峰,闲适的环境增添了几分啸傲气息。利用动静来传达高士气息的诗歌,还有高士谈阮,“幽籁吟风古树巅,泉流石齿溯渐渐。是中虽有无声句,还仗钟郎一拨弦。”天风在树巅悠悠吹拂,发出沙沙的声音,泉石在地上相互碰撞,清脆而低荡,钟郎拨弦,万响具动,山人和奏,自然之声和心灵之声和谐无间,共同谱写一曲天籁。动静还可以转化为虚实来表现境界,“黄石堆墙竹扫雪,涧流花落去纷纷。

题画诗还可以通过客观的物象来漠漠天地生机,如“鸥翻江影碧,鱼跃水纹圆。”江面碧绿澄净,白鸥翻浪,鱼跳跃在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自然而灵动。“滩喧子鱼上,雨歇乳鸠啼。尽日忙幽事,蒲苖剪未齐。”雨过溪涨,鱼跃鸠啼,蒲苗疯长,人忙幽事。一显一幽,毫无安排,所谓“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7]客观的境界达到了坐忘,就变成止境,“千山初秋,一叶坠井,人弄云波,鹤啄松影。是中无言,?然心领。”初秋在一叶之落,叶落井边把秋气带到人家。人弄烟波,玄远朦胧,若有若无,鹤在松下,剥啄树影,世界又清晰回到眼前。在动看万物变迁,由玄体天地悠远,变与不变的玄机只在心灵领悟的那一瞬间完成,真是欲辨已忘言。玄淡恬静既是山水画呈现的自然境界,也是题山水画诗歌追求的境界。精识卓树既是自然造化显现的玄机,也是诗人悟道的枢机。而这些则是“汰尽俗缘,纵浪山水,多读异书,多见异人,多于虚澹寂寞时吸取晦明、朝夕、林光、沙影之边,俟其郁积忽然欲吐,则妙境臻矣。”所以,题山水画是画理与自然融通的典型,意义来自于艺术精神。

总之,李日华的题画诗给出了题画诗的三种作用,或阐释佛理,以获得趣味;或通过画中君子的清妍矫健的姿态象征矫健的阳刚气息;或通过创作高士形象,领略美妙的自然境界,或通过静观来体悟玄远的天地生机。

【参考文献】

[1]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李日华.味水轩日记[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3]李日华.竹懒画賸[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4]李日华.李太仆恬致堂集,明崇祯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64、6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5]李日华.六研斋笔记·紫桃轩杂缀[M].凤凰出版集团,2010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猜你喜欢
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幼儿画刊(2023年6期)2023-07-18 07:02:30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2:02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5:42
中国山水画大观 从隋唐到明清
艺术品鉴(2019年11期)2019-12-27 09:06:40
烟雾溟漠——“迷远法”在傅抱石山水画中的应用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40
论山水画中符号衍生的利弊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34
雒红强山水画作品
艺术评论(2018年1期)2018-05-09 09:29:51
室内山水画最养人
新传奇(2016年20期)2016-12-01 04:27:12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老年教育(2016年10期)2016-11-23 08: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