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琦
摘要:
陈洪绶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绘画大师,其花鸟画作品的笔精墨妙、自成画趣,是我们后人学习借鉴的经典作品。陈洪绶一生的绘画入三境,即少而妙,壮而神,老则化。他的艺术思想与绘画风格影响深远,不仅对同时代人,而且对后来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花鸟画;形式语言;艺术境界
陈洪绶(1598-1652),一名胥岸,字章侯,幼名莲子,号老莲,又号小净名,明亡以后,自号僧悔,云门僧等,祖籍浙江省诸暨县,创作有《屈子行吟图》、《水浒叶子》等经典的艺术作品。
一、陈洪绶花鸟画的独特魅力
(一)陈洪绶早期花鸟画作品少而妙
陈洪绶早期花鸟画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已显现出一定的个人风貌。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当属翁万戈所藏《陈洪绶父子合册》之一《梅鹊图》。
画中一只喜鹊栖于梅枝上,小鸟羽毛丰满,目光炯炯,梅花红艳,梅干苍润,点苔浓墨加青绿。画作尺寸虽小,却对研究陈氏作品有重要价值。一方面它显现出了陈洪绶对传统借鉴和学习的功夫。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陈洪绶在出新方面的尝试。陈洪绶一改文人画清心寡欲的气息,在不失梅花清贞孤傲之气的同时,给人以雅俗共赏的亲切感。
(二)陈洪绶中期花鸟画作品壮而神
陈洪绶中期的花鸟画作品的成就大大超过了早期。赖少其先生藏有一套《陈老莲花鸟册页》,可以代表陈洪绶由壮年“神”品向晚年“化”境过渡之间的作品。
册页中绘有水仙、古树、蝴蝶、菊花等形象,造型上依然有古朴之气,用线上更加圆润柔和。特别是石头的线条变化极大,由之前的方折变为圆转。陈洪绶壮年的梅花,稀不显单调、瘦不显无神、老不显枯败,所谓“不负此道”,得梅之精神。陈洪绶中期的作品,进一步摆脱了客观物象的束缚,在似与不似之间求一花一木的神韵。
(三)陈洪绶晚年花鸟画作品老则化
陈洪绶晚年之作,减少了笔墨的浓重对比,皆归于淡雅。设色也更为清丽,沉稳。画作气息流露出他心境的淡泊宁静,空明无欲。这一境界正如清人所说的一片“化”境。
代表作有上海博物馆藏《莲石图》轴,绘一巨石立于池塘,上广下狭。其后荷花数梗,叶前花后。湖石用折笔钩出再加以较淡的乱柴皴,形质俱在、坚实沉重。花朵先用淡墨描出,再用浓墨渴笔复钩,秀丽温润。荷叶和浮萍则以泼墨形成。画面上坚实的巨石与轻盈的花、厚重的叶相映成趣。点苔及细草则用以加强画面的节奏感。这幅作品具有感染力的地方在于物象、笔墨间所流露出的平和心态,以及淳朴、幽静、超逸的意境。
二、陈洪绶花鸟画形式语言的组织过程
(一)陈洪绶花鸟画形式语言之取材
在取材方面,陈洪绶喜好画梅、竹、水仙、菊花、荷花等题材,还通常配以貌似小景山水的树石。这些题材对于中国画已是司空见惯,似乎没什么深意可寻。其实不然,陈洪绶这样一个文人画家选择画题,既不看统治阶级的脸色,又不靠此追求锦衣玉食,完全是情感抒发的需要,所以取材的选择正代表了他个人的审美内涵。如梅这一题材,陈洪绶一生都偏爱画梅,这是因为他借景抒情,从中捕捉到了理想的人格内涵。
(二)陈洪绶花鸟画形式语言之构图
章法布局在谢赫的六法中称“经营位置”,实际上就是指各种艺术形象在画面上的组合和布局,亦称构图。自东晋顾恺之提出“置阵布势”之说以来,构图亦贵在取势。它在画面中起到了连贯上下左右并凌驾于物象之上,凝聚画面统帅全局的作用。由于势的追求能表现出远远超出画面物象本身的更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所以取势是检验画家对画面驾御拓展的能力和營造画外之音的功夫。
陈洪绶在构图布势上非常讲究,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灵性和对画面的独特理解,不拘常规,打破了许多传统构图样式的禁忌,创意新颖,自成一格。
(三)陈洪绶花鸟画形式语言之造型
中国画造型的特点总体看来,既不能叫做“具象”艺术更不能叫做“抽象”艺术,而应当称为“意象”艺术。中国画造型最大的特点是意象造型。他包含着抽象的、主观的“意”和具体的、客观的“象”,是意与象的辩证统一体。陈洪绶所创造的花鸟画形象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历史的检验,奉为经典的艺术造型,就是因为他的造型既基于生活又绝非照搬生活。
有着对生活真切、朴实的体会,又在客观形象中和谐、自然的融入主观之意。这样的艺术形象才耐人寻味,对后世有启迪鉴赏的价值。
(四)陈洪绶花鸟画形式语言之用笔
谢赫在“六法”中把“骨法用笔”置于仅次于“气韵生动”的重要位置上。陈洪绶的用笔路线并非单一,粗笔折笔的放纵路线也有所发展。例如1633年作《花鸟十二册》,其中第三页《双钩竹及蜻蜒》中的石坡,第六页《蓝菊与蜘蛛》中的石头、菊花及第七页《红花与蝴蝶》中的太湖石,用笔都放纵得多,有时疾迅、有时侧锋、有时重戳轻提,同山水画中树石的笔法都同类。到晚期,陈洪绶将两种笔法齐融于胸,虽然仍坚持以工整为主流的创作路线,但放纵气势暗含其中隐而不显,线条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可谓炉火纯青。
三、陈洪绶绘画对后世的影响
陈洪绶的绘画形式及艺术精神促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了他的修养与智慧,他的艺术思想与绘画风格影响深远,不仅对同时代人,而且对后来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第一类,直接传授的亲友及弟子。第二类,陈洪绶身后的画史,师法他并在画坛取得一定声誉的画家代不乏人。
【参考文献】
[1]陈洪绶.陈洪绶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
[2]陈传席.陈洪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廷玉.明史[M].上海:中华书局,1974
[4]周亮工.读画录[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5]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陈绶祥.国画讲义[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01)
[7]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07)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