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中国画中“线”艺术的审美价值

2013-04-29 23:02:54王娅楠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艺术性审美线条

王娅楠

摘要:

“线”是中国画的灵魂,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要求,更是画家用来传递思想和抒发情感的主要媒介,线条的运用使得中国画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中国画中讲究“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画家凭借对线条的提炼或取舍来表现对象的精神,传达主观情感。通过研究线条本身的变化形态和特点,突出中国画内在的艺术特质,有助于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气质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 中国画;线条;情感;审美;艺术性

中国画的线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是画家抒发感情的最佳载体。在中国绘画中“传情”是线最重要的功能,画家在创作中赋予线条以节奏、韵律、神韵等气质,而线条的轻重缓急之趋或抑扬顿挫之势,都将客体的生命系于线条的勾勒之中。线条不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更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画面意境气氛紧密关联的桥梁。随着中国画艺术的逐渐繁荣,线条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思维和片面的技法,它以獨特的情感表现力上升为表达创作者思想和意愿的艺术元素。

一、“线”是画家对客观景物的感受

“线”在自然界中是找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线”其实是画家对自然物质形体的高度概括,也是画家主观思维的产物。中国画家在绘画中描述自然物象时,通常不会刻意去追求它们的真实性,而是经过主观概括之后来展现其具象、意象或抽象的特点。于是,线条本身也有了不同的变化,无论曲直粗细、长短疏密等各种形态,都体现出艺术家对自然事物外在形象的概括,并且通过对画家所采用的线条表现方式,还能了解到画家本身的想法与真实的创作意图。每一位画家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创作习惯用线来表达各自的性格和情感。线条是画家的思考轨迹和情感印记,体现出对不同事物的心理感受和变化。

线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展现出的情感也各不相同。东晋顾恺之笔下的“春蚕吐丝”和“行云流水”描法,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物象的质感,并通过线条的疏密粗细等微妙变化来达到传神的效果;唐代吴道子的“莼菜条”式描法,在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形态下,不仅展现出人物服饰和飘带的迎风起舞之动势,还增添了物象的立体感和重量感。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画的“线”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程式,通过线条的节奏、力度、韵律等形成了“柳叶描”、“钉头鼠尾描”、“琴弦描”、“减笔描”等多种描法,在准确描绘物象形象的同时又传达作者的情感。

二、“线”是自我表现功能和审美价值的体现

中国画一开始便对用笔的方法极为看重,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的“骨法用笔”是对线的表现功能和审美价值的肯定,线条和用笔始终作为凝聚画家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最直接表达形式。在线的表达过程中,用笔方法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艺术美感,通常运笔流畅,没有停顿或转折的线,整体上给人一种舒展、宁静、流畅之感;如果线条转折明显、抑扬顿挫,则让人有艰涩、焦躁的重量感;而波浪型的曲线则给人一种活泼可爱的运动之感。无论线条的形式如何,都是自我功能的展现和内在审美价值的体现,这需要画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去感悟、总结,在不断的探索中孕育出线的魅力。

线是绘画作品中的艺术表现符号,是情感的传递者,线条展示出的各种形态特征,往往是画家情感表现的记录和线条审美的统一。在创作中,线与造型是融合在一起的,只有把握线的外在形式特点,才能体会到线的内涵和精髓。例如梁楷的“减笔画”线,以简练概括的线条成功地表现了人物的形象和个性,线以“折芦描”的独特表现功能,使人物精神气质跃然纸上。线是情感和心灵的写照,随着线对古今中外艺术的不断借鉴和吸收,只有发掘线条自身的功能和审美价值,才能使中国画的线条品格和表现力越来越丰富。

三、“线”在当代中国画中的情感表达

从古至今,随着社会形态和审美观念的转变,以及绘画材料、工具的更新和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使中国画艺术的面貌也焕然一新,但中国画的“线”艺术并未因此而动摇或弱化。线条是随时代演进而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它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又吸收借鉴新的创作方法和精神内涵,以特有的抒情性直写胸臆,抒发情感和性格特色。线的形态也始终贯穿于中国画艺术创作的始终,以新的意识和思想向前发展,在当代艺术家的理解与应用下,其表现力、感染力及精神内涵越来越丰富。

在当代艺术界,何家英的用笔和线条是“线”艺术与当代工笔画的完美结合,至妙处时,仿佛能听到音乐般扣人心扉的旋律。他的用线力求和造型融会一体,既可体现出书法的灵性与美,又不失工笔画的工致与力度。他既继承了传统又发展了传统,在创作中用单纯的线条和朴实的色彩勾画出人物皮肤的弹性、服装的质感和内心的情感世界。何家英把线看成是一种生命的运动,在作品中暗示出人物性格特点的同时,更把线条蕴含的情感发挥到极致。

四、结语

中国画的“线”蕴藏了时代的精神和灵魂,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积淀,它以独特的存在形式对艺术本身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当代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线以一种包容的态度,迎接着新与旧、中与西、古与今等绘画观念的变革。“线”是艺术家心灵的轨迹,是理性和情感的写照,艺术家们只有正确的把握情与线的关系,做到“以情析线”、“以线传情”,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情感用线表达出来。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线”必然与感情因素有着自然相通的联系,艺术家对线条的表现力和生命力的深入发掘,使我们应在新的追求中重新对线加以提炼和取舍,使中国画的“线”艺术真正融合到创新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廖晓静.线条里的神韵[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2]张红军.论中国画线条艺术[J].长安大学学报,2002(02)

[3]张法.中国美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4]周天黎.中国绘画艺术创新与发展的思考[J].新美术,2006(04)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性审美线条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28
线条之美
中外文摘(2020年11期)2020-06-29 00:38:54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49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05:06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2:30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4:19:30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新闻传播(2016年3期)2016-07-12 12:55:20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海峡姐妹(2016年7期)2016-02-27 15:21:38
把握电视编辑的艺术性
新闻传播(2015年11期)2015-07-18 11:15:03